1982年,黄土高原有着一种风俗,办丧事时要请人吹唢呐。焦三爷是黄土高原无双镇上的唢呐匠,洒脱坚毅,他的心中有一杆秤:唯有德高望重者,“百鸟朝凤”才会吹起。
影片以主人公游天鸣的口吻展开叙事,那时候的人们学到唢呐的本事很自豪,游天鸣的父亲带着未满13岁的他去拜师学艺。天鸣父亲摔倒时,少年眼角的泪珠从心里发疼地闪烁着。焦三爷怎么不会选择如此善良的孩子呢,品行是中国人最好的传承。天鸣没有天赋,为了让焦师傅认为孩子的声音洪亮,父亲抽打着孩子,眼里闪着的泪花。电影就这样用细小暖心的细节勾得人们心中酸楚。
影片中体现了强烈的对比色彩,蓝玉在入门测验中是那样富有天分,是所有人都会选择的存在。两人在比赛割稻时候,蓝玉一心向前,追求速度,全然不顾东倒西歪的庄稼。而天鸣则是默默跟在后面,心疼的扶起师弟割倒的稻苗。而在最后,焦师傅选择继承衣钵的人选确是天鸣,为什么选他,导演早已在细枝末节的镜头里告诉了大家答案。
游天鸣观察着时代的变迁,夹在时代的缝隙中,理解融入不了的新文明,难以割舍的旧文明,难以行走。影片中的农村景观绿意盎然,自然生态温柔抚慰人心,夏夜在母亲的轻轻地吹拂中,孩子们怡然得在夏夜中梦想,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城市景观则成为穿着豹纹裙、令人追逐新奇的西洋乐队、聋子临终前吹响的小号、导致再也无法吹唢呐的师兄的电锯、石棉瓦厂飞舞着的灰尘……
电影前半段,唢呐匠风光无限,附近村庄无论红白喜事,都邀请唢呐匠来见证演奏,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值得唢呐匠吹奏“百鸟朝凤”。电影后半段,师傅渐渐衰老,村里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大家对西洋乐队感兴趣,唢呐就这样没落。焦师傅的心中有杆秤也是这样,关于品行,关于匠心。在师傅过世后,天鸣独自在坟前为师傅吹起了“百鸟朝凤”,“师傅心中的那杆秤同样也适用于自己”,“在天鸣心中的那杆秤上师傅配得上”。
影片就这样,像一道承接接着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承接旧文化和新奇文化的桥梁,一边诉说着失落的乡村,一边记录着城市的伤疤。
师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吹起唢呐,尽管吐血也要完成百鸟朝凤。天明在墓前吹起了百鸟朝凤,一个人,热爱,重视与传承。两代唢呐人对民俗艺术的执着坚守和艰难传承,每一代人,也许都要见证事物的兴衰更替,新一代的民俗艺术传承者们也要守着信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谢宛霏
贾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