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到河北邯郸曲周,到处是闪亮耀目的绿色。
路边莽莽苍苍的原野,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一排排玉米,身姿挺拔,长叶翠绿,恰似一个个亭亭玉立、衣袂飘飘的女子。
走进第四疃镇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更是草木葳蕤,绿色盈目。白杨树粗大、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需使劲抬头仰望。法国梧桐、银杏、松柏、柿子、苹果、梨树……高高低低,蓊蓊郁郁。路边树下,各种青草茂盛自在地平铺着、生长着。嫩绿、黄绿、青绿、葱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明明暗暗,满眼皆是醉人的绿。
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楼前有一棵垂柳,褐色的枝干十分粗壮,两人不能合抱。树冠硕大,万条绿丝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团翠绿色的云。这棵柳树被称为“实验站”第一树,是1980年实验站由河南疃镇张庄村迁于此处时种下。柳树是曲周地区最常见的树种,但因为斯时地质盐碱,植树十棵,独此一棵树留存至今。
四十三年,柳树一天天长高,娓娓述说着曲周县人民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的悠长故事。
二
暮色渐浓,落日金黄色的余晖透过白杨树浓密的枝叶洒向辛德恵纪念广场。
广场位于实验站一隅,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树林。树木高大繁茂,枝叶交织错落,遮蔽了天空。辛德恵院士黑灰色的墓碑十分朴素,树下静静矗立。旁边是他的头像,戴着眼镜,眼神亲切,似乎与你在安静对视。
暮色中,似乎又回响起他们坚定有力的誓言:“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
很难想象,现在这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土地曾经是“天苍苍,地茫茫,只出小盐不长粮”的盐碱地。
20世纪70年代,6月初,北方正是麦浪滚滚,准备开镰的季节。曲周县却少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沟渠纵横无序,田块七零八落,零星几块麦田里,散落着一些早衰的麦株。麦田里是白花花的盐霜,一片片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渠边路旁,田埂沟畔,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有的地方两房多高的土丘星罗棋布,农田只是丘间的一种填充,大小形状随土丘而异。庄稼呢,则像秃子头上的毛发,历历可数。农民把地面上的盐土刮聚成堆,放在淋盐池子里淋洗,再在锅里熬制“小盐”维持生计。粮食不够,每年要吃半年国家的救济粮,孩子们穷得穿不上衣裳。
如此严重的土壤盐渍化!这么贫穷的农村,这么困苦的农民!石元春、辛德惠等农大人被深深震撼,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了。
老天似乎在考验他们,1973年7月,曲周连降暴雨,大面积积水,深处三尺,房屋倒塌,道路不通。他们9月到达张庄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一大片深深的积水,把村庄围成了一个水寨。没有犹豫,他们从容地脱下鞋袜,卷起裤腿就下了水,每人手提着一个装着脸盆和洗漱用具的网兜,赤脚蹚水进村。
他们住的房屋被称为“三透”房(透风、透雨、透光),大块土坯垒砌的墙壁厚达半米。盐蚀风吹水浸,墙根缩进,土坯间也有漏出缝隙,室外光线可以透进屋里,插根树枝就能挂衣物。有时和农民一样吃的是“三红”:红高粱面窝窝头,就红辣椒,喝红薯面汤,面汤清亮得可以当镜子照。
环境艰苦,农大人治碱的热情却高涨。夏天下沟挖土,他们光着膀子,脊梁上都晒出大血泡,心肌劳损身体虚弱的石元春去查看田间工程时,晕倒在渠沟坡上。1973年的冬天,气温降到-10℃,水面已经结冰,二期工程也近尾声。但曲周试验区的渠道突然决口,为了堵住决口,极端负责、遇事较真的黄仁安老师第一个跳进了冰冷的水里,随之几个民兵也跟着跳了下去。决口终于堵上了,水里人却被冻僵,浑身不停发抖。
那年春节,黄仁安一直忙到除夕,才乘坐夜车返回北京学校家里。
辛勤的付出终有收获。石元春等人在深入思考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旱涝碱咸”视为一体,采取“深沟浅井结合 农林水并举”的治理措施,通过科学调节水盐运动镇住了旱涝碱咸。1973年,张庄每年要吃七八万斤救济粮,领两三万元救济款。1974年却开始向国家贡献粮食7万斤,1975年12万斤,占全公社的61%。农大人先后建成一、二、三代试验区,使粮食亩产由二百多斤提高到一千余斤,黄淮海科技攻关项目也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昔日茫茫碱滩,今朝一片绿洲。大地绿树成荫,金黄黄的麦浪,金灿灿的玉米,是农大人给曲周描绘的斑斓色彩。而试验站内白色汉白玉石牌也表达着曲周人最真挚的感恩:改土治碱,造福曲周。
三
小麦黄了又绿,绿了又黄。2009年,为了管理好“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让科学研究走到田野,转化为农民实用的技术,打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李晓林、张宏彦、王冲等又一批农大教师站在了白寨乡一座废弃的房屋前。就像36年前的积水,院内杂草丛生的荒芜也在考验着他们。已是国家杰青二级教授的李晓林坚定地说:“住下来!”
白寨乡小院是中国农大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小院条件简陋。夏天闷热,飞舞的蚊子把胳膊咬出一个个大泡。冬天屋里寒如冰窖,只好披着被子准备培训的PPT。在小院里,他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一块儿下地,躺在玉米秸秆上交流种植技术。晚上一个桌子吃饭,喝点小酒醺醺然聊天。科技小院拆掉了农民和科技之间的篱笆墙。
白寨那几间土房是农大人又一个起点,新的科技大会战从这里起航。此后,在张福锁院士的指挥带动下,中国农大139个科技小院在全国24省遍地开花,并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2018年,年轻的焦小强教授担任中非科技小院负责人,目前已招收60余名非洲留学生,完成第一批30名研究生的培养,科技小院已在非洲落地建立。
红与绿,是科技小院一道独特的风景。深绿色的电动小三轮车,灵活地行驶在乡间小路。车上是年轻的身影,朝气蓬勃的脸庞。前进、转弯、倒车,男生女生,个个驾驶技艺娴熟。绿色小三轮,被学生们昵称为“我们的宝马”。红色的上衣则像一团热烈的火焰,后背上是醒目的白色大字: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在曲周试验站或科技小院,肤色黑黑的非洲留学生和学生们一样身穿红色上衣,住农家院,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们学习着中国农业先进发达的科技,感受着中国丰富博大的文化,敬佩着中国人民的勤奋和努力,立志把所学知识带回祖国,造福农民。
为中国农业、世界农业作出最大贡献,这是张福锁院士的梦想。15年间,他的团队,一批批农大师生深入农村和生产一线,把农民的田地放在心上,对农民进行“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和零费用”的“四零服务”。
8月的曲周,天气闷热,阳光炙热。但在试验站或科技小院,你感受到的是师生们投入工作的激情。早晨5点,有的学生就已在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取样试验;深夜十一二点,教师们还在开会准备资料,甚至奔波在曲周北京之间的车上。张卫峰站长说,在这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上下班概念。
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18年10月,曲周县成为中国农大确定的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农大人又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绿色发展的国之使命”。
红与绿,是曲周艳丽的色彩。绿色曲周、绿色中国,绿色世界。绿色,是生机和希望。那一抹抹鲜红,则是农大人炽烈的三农情怀,科学报国的赤子之情。“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代代延续,化成小院师生一腔奋斗报国之志,在中国的大地上烈烈燃烧。
责任编辑:谢宛霏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 姜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