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30周年纪念日。
近日,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了铁路作家王雄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毛泽东号,永远的火车头》,引起社会关注和反响。作者以火车司机的经历和学者的视野,运用随笔的手法,穿越历史的风尘,沿着“毛泽东号”的轨迹,探究事实真情,再现历史图景,在追寻其动力意义的同时,重在精神境界的解读和领悟,表达了对火车头的敬重和火车头文化的认知。
王雄是著名的汉水文化学者,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和影响力。他的文学评论专著《〈红楼梦〉写作之美》,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深受大学生和中学生和欢迎。作为一位写作的多面手作家,其写作奥秘和动力何在?
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讲好历史故事与现实故事
王雄是火车司机出身,曾在国产前进型蒸汽机车上工作了5年。他至今记得,第一天上车时,师傅就指着驾驶室两边的小红旗对他讲:“我们机车是‘学习毛泽东号先进机车组’,你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啊。”从那一天起,“毛泽东号”成了王雄心中永远的旗帜。
从机务段宣传干事,到铁道部宣传部副部长、《人民铁道》报社长,在铁路宣传部门的职务与工作让王雄有了更多与“毛泽东号”深入接触的机会。出于工作的需要,他曾多次参与策划组织过“毛泽东号”机车的宣传活动,不断加深对“毛泽东号”价值、意义和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王雄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写一本关于‘毛泽东号’的书,追寻历史的足迹,传承‘毛泽东号’精神”。
诞生于解放战争硝烟之中的“毛泽东号”,穿越了77年的历史轨迹。为了写好这样一个大跨度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王雄认为“第一位的是要充分占有历史资料,以及对历史资料进行认真分辨”。为此,他找当事人访谈、找档案室核实,找知情者澄清,包括许多铁路收藏家的史料实物,都成了他考查历史的依据。
尽管多年来,铁路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毛泽东号”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相关资料比较丰富,但真正动手开始写作时王雄才发现,仍有一些史料模糊不清,需要考证。“比如说,我在探讨‘毛泽东号车徽文化’时发现,‘毛泽东号’从蒸汽机车换型内燃机车时,竟然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挂车徽,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的。为此,我采访了包括当年的老司机长陈福汉在内的许多人,请他们回忆,向他们求证,最后经过分析、推论和猜想,才形成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采访结论。”王雄说。
在王雄看来,所谓报告文学,就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须是事实的报告,客观、真实、准确。二是必须以文学的方式进行叙述,生动、趣味、哲理。“说到底,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讲好历史故事与现实故事。”
构筑中国高铁立体图景和文学雕像,讲好中国铁路人的故事
参加铁路工作40多年,王雄见证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动车组时代的全过程。而作为一名职业宣传工作者,“为中国高铁立传”,成了他在写作中自觉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由王雄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合称为“中国高铁三部曲”,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已被翻译为英、法、德、俄、西、阿、罗、日、波等多国文字出版。
创作中,王雄运用纪实手法,采取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百姓感受等形式,以严谨朴实的叙述、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中国高铁发展的艰辛历程,记录了高铁时代百姓出行的幸福感。
“中国高铁从运营里程、运营网络通达水平、高速列车保有量和商业运营时速,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如何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一跃成为世界高铁第一强国?中国高铁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奥妙何在?中国高铁创新的背后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都能在‘中国高铁三部曲’中找到答案。”
“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让史料说话,必须客观真实地认识历史、记述历史,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历史。”这是王雄在讲述中国高铁故事时不变的准则。创作中,他始终把握三个着重点,一是深入采访,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论证,深度揭秘中国速度来之不易的前生今世;二是讲好故事,生动讲述中国智慧的人文故事,讲好中国铁路人的故事;三是彰显中国力量,向世界传达出“高铁正在改变中国,高铁正在影响世界”。从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三个方面,生动地构筑起中国高铁的立体图景和文学雕像。
文学创作不应该存在界线
在报告文学之外,王雄在小说创作与文学评论领域同样留下了杰出的作品。王雄出生洪湖水乡,他称自己“与水有着天然的缘分”。他曾在湖北襄阳工作过18年,后又在河南郑州工作了10年,“我对汉水文化的认识和感动,都起源于襄阳、中原这片沃土”。由于工作需要,王雄经常往返于汉水两岸。这不仅为他考察汉水历史、寻觅汉水遗存提供了条件,也使得沿着汉水行走,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历经10年创作,王雄以浓郁的汉水文化风情和楚风楚韵为背景,完成了并称为“汉水文化三部曲”的《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三部长篇小说。小说力求在肯定人的尊严的同时,揭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所经受的苦难,以及人们支撑和承受这种苦难所拥有的精神动力。王雄也被誉为“第一位倡导和实践汉水文化小说创作的作家”。
脚步不止,写作不停。退休后,王雄又开始进行对《红楼梦》的专题研究,立足于写作艺术视角,进行挖掘、梳理和归纳,从谋篇技巧、语言张力、修辞艺术和美学意境等多个方面,总结归纳《红楼梦》的写作之美和文学价值,出版了系统探究《红楼梦》写作艺术的专著《〈红楼梦〉写作之美》。
谈到自己在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不同文体上的建树,王雄认为,写什么、怎么写,不应该有什么界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王雄认为,在写作中关键要把握两点,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叙述方式。“汪曾祺先生说过,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简洁、生动。叙述方式是写作体裁的分界线,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体裁的区别,主要表现叙述方式的不同。我们常说‘艺术无界’,就是指的写作技巧上的融会贯通。诚然,小说是一种虚构,报告文学是一种纪实,说到底都必须是生活的真实。”王雄说。
本报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