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从2002年,徐本禹暑假前往贵州“岩洞”小学义务支教至今,在徐本禹的感召下,20余年间已有成千上万的“本禹”同行在志愿一线。阳光透过云层,洒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爱,如约而至。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10周年之际,记录了42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成长与奉献故事的《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出版发行。书中通过一个个可爱、可敬又可学的青春榜样,展现了当代青年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行动担当。
从一个人的艰难独行,到一群人的坚守接力,再到401支队伍的为爱同行,《同行——致敬奉献的青春》主编、湖北日报高级记者田悦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着本禹和“本禹们”的成长故事。“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徐本禹在2004年面对采访时说的这句话,让田悦瞬间泪眼模糊,也坚定了他持续跟踪报道的决心。在《同行》中,他将目光聚集到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10年来的创建与培育成果上:越来越多的支教服务团队,从繁华都市走进偏远山村,肩负起教育的使命,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越来越多的文明实践团队,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文明之花点缀幸福之城;越来越多的扶贫助困团队,甘愿成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们的“守护天使”,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带来生活的希望;更有越来越多的综合志愿服务团队,默默奉献在社区,以无私的行动为邻里之间搭建起友爱的桥梁,让社区充满温暖和谐……这是一本书,记录了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这更是一部时代的交响乐,共鸣了万千同行者的赤诚奉献。我的思绪也不禁随着书中鲜活的志愿者们故事回到了自己支教过的地方——贵州省本禹希望小学。在那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以割舍、最无法忘怀的一年。“山的外面还是山”,这是贵州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在前往小学的路上,我的内心十分忐忑,忐忑的不是眼前的一座座大山,而是在这些尚未谋面的孩子们的心里,会不会也有这样一座座“跨不过”的山?
然而,这一切的担忧,在与孩子们初次见面的第一节课上云消雾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好”,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一只只在课堂上争先举起的小手,给予了我努力前行、不负所期的莫大鼓励。我明白,这一切,都是经过这么多年支教志愿者接续浇灌而盛开出的索玛花。爱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真情的陪伴,这不仅仅体现在关爱少年儿童上,在助老助残、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各个志愿服务领域,都有着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守着约定,接力同行在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路上,以满腔热情和主动担当在各自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如何成为同行者,书中给出了答案。“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在《同行》中,有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他们中有坚持为山区孩子打开知识之窗的在校大学生;有退休后仍心系教育,如春蚕般无私奉献的老教授;有在工地建设中将女童保护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的在岗职工;还有跟随父母将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书籍毫无保留地送给山区同伴的小小志愿者……志愿服务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从垂髫孩童到耄耋老者,都可以选择在平凡的生活中奉献爱心,不分大小、不分多少。只要心怀善意、乐于付出,每个人都能成为并找到一群真诚而努力的同行者。
《同行》用一则又一则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温馨感人的志愿服务画卷。在这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爱”,因为有“爱”,大家走到了一起,为了让“爱”再多一点,大家相约一起走下去。因“志”相同,执“愿”前行,或许,这就是同行的意义。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 付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