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何红梅《热血作证》:热血浇灌芬芳的花

刘慧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4月16日   01 版)

    电力以电能作为动力源泉,不仅仅属于工业概念,在电力人的心里,或许同样存在“电”的能量,他们光亮而温暖,朴素而真诚,驻守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用电一样的情怀折射出耀眼火花,无声传递着对光明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这是我读了何红梅纪实文学集《热血作证》后所产生的感慨。书中主角都是平凡的电力兄弟,他们虽然默默无闻,朴实得像小草,但作者以朴实真情的语言,赋予了这些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高光,让他们个个变得有血有肉,可爱可亲,起到意象制奇的效果。

    回首往昔,光阴荏苒,我与红梅不知不觉已相识8年。回想第一次与她相见,还是一起参加中国电力作协举办的“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活动。那时,初次见到红梅,只见她长发及腰,长裙飘飘,十分抢眼脱俗。举手投足,真有着“一笔一画诉春秋,一撇一捺绣温柔”的生动。

    第二次则是2016年春天,我们相遇在首届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级研修班,共同度过一段人生难忘的时光。至今记得因为那次学习她写出一篇散文《1510室的露台》后来发表在《文艺报》,晶莹优美的文字,仿佛清晨的露珠,三月的春风,读来令人陶醉。

    《热血作证——光明守卫者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属于群像书写方式,集中反映了光明守卫者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充分彰显了电力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敢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这些年,红梅将自己的根系扎进了工业文学这片坚硬的土壤,用心用情在这片坚硬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已然开出动人的花,看这本闪耀智慧与写作才华的作品,就是不容分辩的例证。

    俯下身来,以心换心去贴近人物

    《热血作证》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出了“在场感”,每篇文章,每一个关于主人翁的故事,作家用一种负责的态度真诚在场,用她的话“想将平凡的人物写活写得有血有肉,一定要拿出自己全部的情感,去走他们走过的路,吃他们吃的苦,一起进入到工作现场,亲自去发现去感受,让现场真实的感受流经自己的血液。这是一种笨办法,也是唯一可以写好他们的方法,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获得共情才能像写我自己一样去写他们。”

    她写输电巡线工时自己也成了巡线工,春夏秋冬跟他们深入不同的工作场景中。

    《通向掇胡线》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经常一人在山里巡线,除了铁塔、草木、飞鸟蛇虫作伴,人倒成了稀罕物。终于遇见一个人时,就算平时不爱说话的他也会下意识加快脚步,远远地迎了上去。其实迎上去后他也不知道说啥。

    遇见牧羊老人时他正好巡过89号铁塔,转过几个山地,老远就见老人蹲在地上守着一群羊。他迎上去的那会,老人也从地上站起身来。

    放羊啊。

    老人咧开无牙的嘴笑,算是回答。

    我是巡视高压线的,他指了指远处的电力铁塔。

    牧羊老人顺着他的手指很是认真地看了看远处的铁塔,他知道那是给他们送去光明的家伙,但是他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哦了一声。

    他递给老人一支烟,两人开始看着吃草的羊默默地抽烟,吃草的羊抬起头,看着两个不说话的人。”

    读得我心里无声一动,莫名地感动,孤独的巡线人遇见了孤独的牧羊人,当孤独遇见孤独的慰藉,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感,坐在屋里的作家是无法写出的。

    同样《天空没有翅膀》中的一段:

    “丢三落四的风,偶尔也会将他们拧螺丝间隔敲击铁塔的声音,捎回、放大,一种带着力量的节奏,开始一声一声清晰地回响在田野,像一首铿锵有力的田野进行曲。我再次仰头,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应着进行曲的节奏,正从铁塔上空缓缓飞过,那一刻它们一定看见了塔上的人,说不定也把他们当成了会飞的鸟。

    谁都知道,天地万物,造物主自有严格界限划分。人注定属于大地,鸟儿注定属于天空,如果大地的人企图逾越界限进入天空,就得接受天空的磨砺。磨砺一个肉体凡胎,洞察万物的天空有的是办法。它可以把冬天的风霜变成一把刀子,在他们脸上、手上,甚至裸露的脚脖子处一遍一遍来回地刮;也可以把夏天的烈日,炼成一座火焰山,将铁塔的身躯烤得滚烫,让铁塔之上的人顶着炙烤,无处躲藏。还有深秋的霜、深冬的冰、雪天的雪……天空总有更多磨砺他们的办法。天空的磨砺从不屑以一周、一月、一年计数,而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天空确认可以将一个人炼成一座铁塔。”

    这种因为现场书写注入的真挚情感,几乎赋予了文字一种难以言说的动人,灵动、哲思且富有一种力量感,让一份独属于输电工人的精神气质呼之欲出。

    书写输电工人时她是输电工,书写变电运维工人时她同样变成变电运维工。

    “红房子里突然走进来4个女人,惊动了那棵惯于静默的桂花树。它看见4个女人从它身边走过,微笑着注视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真香!桂花听出了女人言语里流露出的惊喜,偷偷地抿着嘴笑,愈发花香四溢。”这是《阳光下的红房子》里的4个女人,她们是参加荆门供电公司参与世界军运会保电的变电运维人员,是映射变电站的背影,这样的语言,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运维工作顿时变得温馨生动,连文字都流淌出桂花的芬芳。

    继续往下读,“两个女人站在窗前,看向窗外,凌晨两点的街道,像一场散尽喧嚣繁华的宴席,孤独、清冷,却也真实、宁静。事实无论幸福被怎样定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到了一定年龄不得不承认,只有拥有内心宁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越往夜的深处走,越觉人像一艘孤独的夜船,一次一次,一点一点接近黎明。黎明来前的每一天,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像佩索阿说的,如深夜的码头,宁静中混杂着一丝即将热闹起来的味道。不用太久,就会有连绵不断的人、事来填满这个空荡荡的码头,先是阳光,接着是各种声音:鸟语声、行人声、汽车声……而她们,和她们守护的红房子,又将重复旋入到昨日的寻常里。”

    我的心开始被某种莫名的柔软和怜惜抓牢,开始分不清谁是作者,谁是变电运维工,她和她笔下的人物分明合二为一,共有一颗鲜活的心在跳动。对于作家来说,心是怎样的,他的作品就是怎样的,这个很奇妙,想伪装都伪装不了。正如何红梅所说:“一个真情朴实的人,他的作品必然是真情朴实的,凡是真情朴实的作品,必定平易近人深入人心的。要想写出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更关键的是要解决心的问题,这是土壤之于果树之间的关系。”由此,我相信这样的好作品除了作者本身具备的文学素养,更多需要作家具备一种心的赤诚。愿意俯下身来,愿意不畏辛苦,以心换心去贴近人物。

    赋予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以伟大的名义

    读《热血作证》的《后记》,何红梅的真挚真情一览无余。“春天去山区仙居巡远双线。这是一条号称荆门最难巡的线路,巡一基塔要绕一座山头。需要反复上山下山,下山上山。之前上山的巡线通道,要么被山民伐树给堵住,要么被疯长的刺藤野草给封住。无路可走时只能硬钻,手剐伤了,脸挂破了,头发挂成鸡窝一样,腿脚满是泥巴,狼狈不堪。一个上午只能巡四基铁塔,12点再次到达一座山顶时,由于过于疲惫,神志开始变得呆滞,差点一脚踩到一条晒太阳的蛇……”

    “8月三伏天去巡双河掇胡线。顺着无限延伸的铁塔线路一直走,巡完98号铁塔竟迷了路。树藤太过茂盛将人团团包围,置身其中分不出东南西北,怎么也找不到通向99号铁塔的出口。正午时分烈日当头,树藤团团包围,没有一丝风,加上来回折返体力消耗过度,我开始出现中暑症状,脸色发白心慌气短。”

    冬天下冻雨,通往黑山的路是弯曲旋转50度的山坡,路面冻得像铁板。因为路太滑,她溜冰一样从山腰滚了下去,中途毫无抓手,她只能抱着头,听天由命。最终被一块石头挡住,右腿摔伤,大面积淤青,当晚自嘲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冬日巡线》:“冻雨成冰最惊魂/仰天长叹步难巡/忽摔一跤君莫笑/检修路上多艰辛。”。

    看到这里时我已经忍不住热泪盈眶。她说《倾情阳光》是她采访书写经历里最为艰难的一篇。那是她2017年9月正式接到去往三县一区采访“阳光扶贫”的任务。为了在短时间内挖掘出鲜为人知的故事,何红梅选择了最艰险、最难行的地方实地采访。道路崎岖险峻,且险象丛生,车在云雾中翻山越岭,能见度低。即便小心再小心,还是因为车控制不住而滑坡,导致她大脚趾骨折,更糟糕的是因失眠,免疫力急速下降,诱发了带状疱疹。可偏偏被医生误诊为蚊虫叮咬,导致吃药不对症,病症越来越严重。即便这样,她还是瘸着腿继续进山采访。等到任务结束回来病情已非常严重,在医院一住就是10天,最终在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下,写下3万字的《倾情阳光》。

    她对她笔下的人物几乎用了一种泣血的真诚,一种不要命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当我通读所有文章,深深被感动的原因。因为,她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才浇灌出了如此芬芳的花朵。

    只要读了红梅的作品,就会感受到她有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和洞察力,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深度。普通的文字,经她智慧灵性地加以雕刻塑造,那些句子,就亮晶晶地发出了光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她的书中,有脱贫攻坚、特高压建设、阿里与臧中联网等重大题材,也有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不管什么样的题材,不管题材大小,只要被她采纳,一律朴实厚重温暖动人,经她描写直击心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写作本领。

    应该说何红梅与她的《热血作证》,是彼此照应彼此成全的关系。她赋予了《热血作证》最纯粹、最饱满的情感。《热血作证》也让她对电力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于书写的过程她自己认为:与其说是一本纪实之书,不如说是一条纪实之路,一条坚硬的路,修行的路。根扎大地的书写历程,让她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美的本质,什么是文学的本质。她在平凡的场景里发现美,体味美,发现平凡工作背后凝结着的血汗与艰辛,并赋予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以伟大的名义。

    只说红梅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写得好,岂不知,她最早是起步于古体诗词,而且不只诗词,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姑娘,琴棋书画,样样涉猎,且都造诣颇深。这些爱好,恰恰符合她古典美的外表,并相得益彰。所以,在“鲁电班”时,鉴于她美丽外表,美丽的内心,同学们亲切地称她为“神仙妹妹”。久而久之,“神仙妹妹”成了何红梅的代名词。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在读过《热血作证》之后,欣然写下文采斐然的序言:“古方块字在天晓中渐渐放大,茁壮为一队巡线工由远而近,由小变大。引领者却是一位战国楚女,汉襟长裙。袂袖玉婉,蘸着上古的精神膏血,点燃了一炬火把,照亮了线路走廊。千山万水一路走来,仰望天空,不知是她在前还是班组工人在前。我从夜暗中,仿佛又见到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眸与风韵。”

    只是,我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看上去养尊处优的弱女子,具有汉宫楚女古典飘逸美的红梅,在某一日,好像突然穿越时间隧道,含羞带嗔,穿云破雾君临人间,与“电”这种冰冷强悍的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表现出一般人想象不出的侠肝义胆和果敢豪勇。

    应该说本书的成功来自她的真诚在场,来自于她对人物的生动刻画,还来自于对电力事业的深度挖掘和呈现。以小见大,以细微见丰富。这是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力作,也是一部深入生活典型读本。有深度,有温度,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还是徐剑先生说的好:“《热血作证——光明守卫者的故事》最让我喜欢的还在于,何红梅写的就是身边的工友故事。可以说,它是国家电网的众生世相的反映,它携着浓烈的人间烟火气。”

    《热血作证》从大处说,是为国家电网代言,也是为时代代言。从小处说,这本书是何红梅写作实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她为报告文学领域所作的贡献。

    一如徐剑先生所言“与红梅接触多后,才发现她一如穿越楚地的沧浪之水,去掉了泡影,秋深时才变得秋水般的澄清和碧蓝。这让我想到了她的名字。以红梅精神自喻,却有满眼朝霞般的灿然。江峡上,红梅开,经历风霜冰楚,依然冰心玉骨,清香如故,那是因为一腔热血浇灌的花蕾。故寒冬腊月,冰凝楚山,浮天一片白。可是却有红梅绽发,报春未来。”这些描述,虚实相映,却正是红梅人品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谢宛霏

马未都:传递语言的魅力,分享说话的艺术
常笑绽放三月风
西征不是一个人的独行
大兴安岭的深情(组诗)
何红梅《热血作证》:热血浇灌芬芳的花
月亮也曾孤独(童话)
听雨的人(散文)
酸菜坛子(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