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封来信

去写信吧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 徐元昊(20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4月23日   16 版)

    徐元昊寄给《中国青年作家报》的手写投稿信。

    热爱写作的伙伴:

    你好!

    初次见面,我该怎么称呼您呢?同志、朋友、战友……你我是翱翔在同一片文学天空下的伙伴,文学让遥远的你我联系在了一起。过来一些,请让我问问你:你喜欢写信吗?如果你对信还没有感觉,请允许我占用你的一点时间,我想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

    文学无疑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有人因为一本书踏上起点,有人因为某个人踏上起点,而我,说来惭愧,只为一口水果,误打误撞开始了旅程。小时候,小区的门卫是安徽人,大家都叫他“小安徽”。“小安徽”本是在小区前摆流动摊位卖水果的,门卫室空了,顺势就当了门卫。他卖两种水果:普通的和切了成串的,切好的价格并不贵。碰上带小孩的,总是送给小孩一块西瓜,或者菠萝。切好的西瓜凉冰冰甜丝丝,比冰棍好吃。我总希望“小安徽”送我水果,但不好意思开口要。于是我求爸妈给我订了报纸,这样从门卫室拿报纸的时候,也许多说几句话,“小安徽”便会说:“哎,你等等,拿点水果再走吧。”

    水果没吃上几次,却有了阅读的习惯。小学时郑渊洁老师的书把书架塞得满满当当,他的《飞马牌汽车》,我翻看的次数估计超过了语文课本。初中,我迷上了契科夫和马克吐温,写作的时候总要叼根棒棒糖模仿一下。都怪马尔克斯,让我在高中自修课被罚了无数次站。至于什么时候爱上文学,以至定下作家的志向,如今已记不清了。

    也许,我们都曾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写在作文本上,仅为获得一两句赞美,却得到血红如钢骨般的感叹号;也许我们都曾不满于命题的束缚,另辟蹊径,却被斥责着回到拥挤的队伍。最初的时候,我会把笔扔掉,伤心好一段时间。但渐渐地,我开始把贬低当成止痛药吃,越吃越麻痹无视,并在大学毅然决然选择了文学。进入大学我开始投稿,屡投屡败。一次谈话后,父亲建议我转用手信投稿。我喜欢写信,但说实话我有些犹豫。

    我并不认识投稿的编辑,向他诉说一些稿件以外的事,合适吗?再说,投稿看的是文章,又不是花言巧语,专注提高稿件质量才是正解。父亲摇头说,你搞错了目的。无论投稿成功与否,你都要认真对待。文章不出现错字是一方面,手写投稿信是另一方面,不管结果如何,你对这次投稿是认真且严肃的,这是尊重的表现。思考良久,我决定听从父亲的话,开始以信件形式投稿。如果只有线上渠道,则尽量把电子邮件写得完整、诚恳。

    终于,在一个温暖的冬日上午,我收到了《微型小说选刊》夏阳老师的回复。我第一次受到他人的赞扬,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有潜质”,但是,一个19岁少年会自己在心里做一个录音器加放大器,放在耳边没日没夜地听。由于缺少经验,我并没有在邮件里附上微信,当夏阳老师问我联系方式时,估计他也没想到,过于激动的我会用邮箱把自己的邮箱发过去……

    不久后,我向《中国青年作家报》寄去了投稿信。我坐在木质书桌前,轻轻展开一张雪白的信纸。我看着它,大脑斟酌词句,也许要看好长时间,也许会起身走到窗前,凝望这一个温柔如丝绸的夜晚。终于,我拿起笔,在他处轻点几下,确定不会溢墨。第一个字很重要,要用尽全力写得工整,然后后续的话语便像流水一样安静地印在纸上。封口后,我背靠在椅子上,安静看着它: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部(收)。

    虽然稿件未被录用,但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与编辑交谈的机会。看着屏幕前编辑老师回复的“手写信令人触动”。我想说,触动的不仅是收信的一方。很长一段时间,我关于手写信疑惑都没有得到解答,因为你不可能要求杂志社回复每一篇落选的稿件。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大家都很忙,我们在交际时最大的恐惧,便是占用别人不该占用的时间。提问害怕占用老师的时间,投稿害怕占用编辑的时间,求职害怕占用面试官的时间。对此我们早已心照不宣。然而,编辑老师的回复让我打消了疑虑,并让我相信,无论是什么时代,情感的传递永不过时。

    距开始投稿已一年多,早已习惯稿件石沉大海而渐渐麻木的我,淡忘了写作背后我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当作家在写作时,他是自由的。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但我相信,当一个人在写信时,他也是自由的。这自由,在于他可以敞开心扉,即使小心谨慎的人,在笔墨流动下也会慢慢放下防备,吐露情感。而人,是无法忽视情感的。一封手信,可以读出写信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往信里倾注了怎样的梦想与期许。它搭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沟通的渠道。信会打动他人,就像“替人结缘的书信”打动我一样。

    所以,去写信吧。写信给你的父母,你的朋友,甚至陌生人。写信告诉他们你的幸福或烦恼。写信告诉他们你的爱,梦想与希望。也许写信只是一种仪式感,但就像在一片笔记本电脑中,有人坚持用纸笔记录,像电子书席卷街头,有书店倔强地拒绝咖啡馆入驻。也许这是感动自己的多此一举,但正是这种“多此一举”给了我,给了所有信的书写者巨大的幸福。

    而我衷心希望,你也会成为享受这种幸福的一员。

    徐元昊

    责任编辑:宋宝颖

在广州听讲座
去写信吧
颂里的鲜活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