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书报亭前的往昔岁月(随笔)

重庆万州武陵中学教师 向墅平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7月30日   13 版)

    站在看似一片繁华的大街头,双目打量之下,却不再见昔日那熟悉的书报亭,心中怅怅然,空落落的。

    心思飘浮,恍惚重回书报亭前的往昔岁月……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从乡下进入万州城读中学,寄住于堂姐家。我本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学堂里的那几本书,根本满足不了我读书的强烈需求。“上街去,书报亭有的是好书好报一一”这个念头,在我心中星星般闪烁。书报亭是由邮政部门投资兴建的,一般间隔一定距离建一个,三四平方米左右,外形上有绿色的裙墙或檐带,像一道道醒目的风景。

    于是,我就常常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周末,频频上街去。在我就读的学校附近一处街角,就有一个书报亭,主人是一位慈眉善目又很儒雅的老先生,六旬开外,精气神还不错。在与其后来混熟后得知,老先生姓王,退休后因自己一直就有阅读书报的习惯,为充实晚年生活,也为服务于广大同样热爱阅读的市民,就退而不休,经营起了这个书报亭。

    每天清早,王老先生就会来开书报亭,书报一般是由他儿子在自己上班前从邮局取来,再由王老先生一一摆放整齐。王老先生的书报亭前,常见站着一些市民,各个年龄段都有,青少年尤多。王老先生待人热情,自己又对各类书报了解甚广,所以他的老顾客特别多。我从见到王老先生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他,以及他的书报亭。

    每次,我去到王老先生那,先彼此笑呵呵问声好。在那么多的顾客中,王老先生很快就记住了我爱读哪些书报:《读者》《意林》《故事会》《少年文艺》等。这除了其有一份不衰的记忆力,更有一份对顾客的善待。当我刚一站定,他就麻利地递上来我要看的那些书报,让我一个孩子感觉颇受一个长者的尊重。有时,我不买,只捧着读上一阵子。时间稍长,王老先生不仅不反感于我占了他本不大的亭前空间,还不时很内行地和我谈上几句关于阅读的话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等读书类至理名言,经王老先生之口说出,甚至比课堂上语文老师之口,对我更具启迪。可以这样说,我能保持足够的阅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王老先生当年的引导与鼓励。

    我,自然而然成了王老先生书报亭前的老顾客。在当年满大街林立的书报亭中,那是我相对情有独钟常瞻仰的一处精神殿堂。记忆中,王老先生书报亭前,生意一直红火。特别是每天放学时,中小学生鱼贯而至,王老先生手脚麻利,递书、找零钱,忙而不乱。他的儿子在下班后赶来帮一阵忙。少男少女们三五成群涌来,买上心仪的书报后,又一边叽叽喳喳谈论着书报内容,一边欢欢喜喜离开。大人们也来凑热闹,往往一手拎菜篮一手拿书报,如获至宝般欣然归去。

    那些可爱的儿童,在大人带领下,来到亭前,口中甜甜地叫着“王爷爷好一一”,王老先生会一边笑呵呵回应着,一边熟练地递上他们要买的读物。王老先生连同他的书报亭,刻进了多少人的孩提记忆中,甚至一座城的记忆中。

    时间推进到本世纪初。书报热持续高涨,一个个书报亭当之无愧屹立成城市的精神地标。我从少年步入青年,书报亭情结始终不渝。大学毕业后,我在城外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小家安在城里。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回城来,我上街去,一定要将附近的书报亭,逛上一圈。王老先生人已作古,他的那个书报亭转让给了一位中年女子。我偶尔去那,恍惚犹见王老先生的影子。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倾向于通过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来满足文字阅读及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而疏离了出售纸质书报的书报亭。书报亭的拆除,竟仿佛不过在一夜之间。一个又一个书报亭——曾承载过几代市民记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消失不见,仿佛被一股飓风,刮到城市之外大众视野之外时间之外。

    责任编辑:谢宛霏

老家的荆芥味道(散文)
书报亭前的往昔岁月(随笔)
故乡那棵银杏树(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