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到元上都,都遇上风雨交加的天气。

  事实上,正因为‌锡林郭勒干旱缺雨,才有风沙肆虐京城的浑善达克沙漠,然后才有举世瞩目的“绿色明珠”塞罕坝。我大概生就招风惹雨的体质,无论旅途,无论人生。

  第一次到元上都,已是10年前了。在锡林郭勒草原雨水欢跳的7月,受邀到锡林浩特讲座,“元上都”3个字的巨大诱惑,使我不顾风雨交加,不断央求荣毅兄、季华兄助我成行,至诚没能感天,好在感动了他们。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风雨中,置身于正蓝旗金莲川草原,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历史现场,遥想当年,成吉思汗来此避暑,忽必烈在此即位登基,建立国号“元”时是何等气势;元世祖入主中原,建立元大都时是何等气度。一个游牧民族,从森林草原中走出来,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历史、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伟大光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奥玄机呢?

  元王朝曾是世界历史上的最大帝国,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而今只剩下了遗址,成为“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考古和资料显示,这座依照中原传统文化建立起的皇城,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寺庙、翰林院等遗址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外围则有粮仓、大型院落、小型民居、临街店铺等,整体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蕴含着深厚的蒙元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代表性历史遗存。一座无城之都,因其开前人之所未创、启前人之所未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元上都的弃用,并不意味着蒙元王朝的结束;元上都废墟的存在,有着远比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已发掘的大安阁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马可·波罗的描述,因出土了完整、精美的汉白玉龙纹建筑构件得到印证。迅猛崛起的庞大帝国,迅速地分崩离析,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这就是命运的无常,这就是历史的吊诡。

  我这次再上锡林郭勒盟,可以说就是为了元上都而去。游览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参观正蓝旗草原艺术公社,考察浑善达克沙地,拜谒汇宗寺贝子庙……都很好。然而,我的心在元上都。

  10年来,元上都不曾在我记忆中湮灭,反而日渐清晰,尤其当我每次走过元大都城墙遗址的时候。总觉得与元上都“缘分未了”,也许就因为一直想写而未动笔?世间的不朽,就是留在心底的回忆。

  又是7月,又是风骤雨急。可如果不到元上都,我终将“意难平”。一个非亲非故的地方,为何会让我“不思量,自难忘”呢?一座无城之都,是什么力量在默默地牵引着我呢?或许,来自于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或许,源自我想认识历史的真相。

  “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铁木真,究竟是一代天骄还是侵略者?我更愿意从文化中寻求答案,至少,他是带给世界以新的文化的英雄,即便他“直摅血性为文章”。历史不是发动的,而是到来的,何况,战争本就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成吉思汗肇启了蒙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与艺术,窃以为,这才是历史真实的“因”和“果”。

  一切政治行为的最终价值在于文化。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元代书画领域诞生了赵孟頫、黄公望等书画名家及一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家;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元上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西方学者称之为“拉近了世界,缩小了地球”……最是蒙元王朝的伟大之处。一个民族绝不能失去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自信。

  从历史的长远来看,文化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权力。

  苍天与大地之间,忽然响起动听的蒙古长调,悠长、高亢、舒缓、开阔也忧伤,在这苍茫的时空中,在这无垠的旷野里,我仿佛听见天边的召唤,又仿佛听见历史的回音。蒙古长调就诞生在锡林郭勒,是广阔草原和深邃时光孕育和哺育了它。

  7月的金莲川,草色碧青;雨中的元上都,迷蒙浩瀚。天苍苍,野茫茫!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