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读写课
辛卫华:让阅读与写作助推学生成长
实习生 何轮 本报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1月07日 02版)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写作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本期,安徽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辛卫华分享了他倡导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
阅读是塑造文化修养、打开诗意生活的钥匙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股“气”从何而来?在辛卫华看来,阅读的积累至关重要。
“一个人是否阅读,阅读量的多少,阅读的品位如何,都会直接地反映在其言谈举止中。”辛卫华认为,专业知识和学术地位能够表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但文化修养却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即使学生日后从事理工农医类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语文能力,其发展也会受到诸多限制,论文专著的撰写、思想观点的表达,这些都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而这种能力,必须从学生时代的阅读积累开始培养。”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而教师与学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辛卫华认为,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首先教师必须热爱阅读。“如果教师自己仅仅关注本专业的教科书,对广泛阅读没有浓厚的兴趣,又如何能够感染学生呢?而自身热爱读书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诸如最近读了什么书,哪些书让他印象深刻,甚至是自己学生时代的阅读经历,这种发自内心的阅读热情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辛卫华说,“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更多爱读书的学生,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注入诗情画意”。
此外,学校也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可以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还可以带学生到城市书房之类的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阅读活动。语文教研组、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可以联合策划一些活动,举办读书征文比赛、阅读报告会,邀请学者、作家为学生解读经典,分享创作经验。”辛卫华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我们曾多次邀请著名的红学家为学生赏析《红楼梦》,邀请文学院教授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姆雷特》等中外名著,这种层次更高、更具学术深度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崇敬之情”。
从教学角度出发,辛卫华提到了“1+X”的拓展阅读方式:以一篇课文为切入点,延伸至阅读与其主题相关或风格相近的其他作品。“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可以从这一篇课文出发,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同一作家或其他作家的主题相关或情感相近的文章。这样,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能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思辨能力
“人们常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在辛卫华看来,学生对写作的畏惧,主要源于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从而导致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
那么,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辛卫华分享了他的三个“妙招”。
第一招是关注大多数。“在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班上那几个表现优秀的学生,却忽略了写作水平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而一味地表扬优秀的尖子生,反而会让他们与班级同学之间产生疏离感。”辛卫华强调,教师应更加关注写作能力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写作中细微的亮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坚信“我也能写好作文”,进而提升写作的兴趣。
第二招是“过程写作”教学。辛卫华介绍,所谓过程写作,就是将整个写作过程视为一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从选择材料、确立观点、讨论交流、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每个环节都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多次修改,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逐步完善作品,最终打磨成为高质量的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有效地培养写作能力。”
第三招是培养成就感。“教师要经常在班级、年级和学校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指导学生向报刊、公众号、网络平台投稿。”辛卫华建议,“习作发表的成就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可能对其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或许会因此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关键在于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观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生活,看待世界,去思考和他人、自然之间的关系。”辛卫华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视角,写作时应注重展现个人独特的感受,而非一味地模仿。例如,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的观察,写出了一段富有生命哲思的美好文字。
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辛卫华介绍,高考作文常涉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评判,学生容易写得肤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现象提出不同观点,再把整个班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集中起来,进行研讨梳理。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精准提炼观点并作深入分析,以增强其写作的认知深度和论证的逻辑力量。”
此外,辛卫华还分享了另一种方法——通过“自我辩论”来训练思维。“毕竟考试的时候不可能和别人去辩论,那就可以在内心构建两个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自我交锋’来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谈到近年来中高考的命题趋势,辛卫华强调,中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周边人、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考查的内容通常围绕家庭、学校和学生自我成长展开,十分贴近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而高考作文则趋于理性和思辨,要求学生从国家、社会甚至人类发展的视角审视问题。“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宏大话题转向考查高中毕业生对具体现实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如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引导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个性化的认知,避免写作内容的泛化。”
责任编辑:周伟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写作成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本期,安徽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辛卫华分享了他倡导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
阅读是塑造文化修养、打开诗意生活的钥匙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股“气”从何而来?在辛卫华看来,阅读的积累至关重要。
“一个人是否阅读,阅读量的多少,阅读的品位如何,都会直接地反映在其言谈举止中。”辛卫华认为,专业知识和学术地位能够表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但文化修养却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即使学生日后从事理工农医类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语文能力,其发展也会受到诸多限制,论文专著的撰写、思想观点的表达,这些都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而这种能力,必须从学生时代的阅读积累开始培养。”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而教师与学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辛卫华认为,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首先教师必须热爱阅读。“如果教师自己仅仅关注本专业的教科书,对广泛阅读没有浓厚的兴趣,又如何能够感染学生呢?而自身热爱读书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诸如最近读了什么书,哪些书让他印象深刻,甚至是自己学生时代的阅读经历,这种发自内心的阅读热情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辛卫华说,“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更多爱读书的学生,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注入诗情画意”。
此外,学校也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可以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还可以带学生到城市书房之类的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阅读活动。语文教研组、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可以联合策划一些活动,举办读书征文比赛、阅读报告会,邀请学者、作家为学生解读经典,分享创作经验。”辛卫华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我们曾多次邀请著名的红学家为学生赏析《红楼梦》,邀请文学院教授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姆雷特》等中外名著,这种层次更高、更具学术深度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崇敬之情”。
从教学角度出发,辛卫华提到了“1+X”的拓展阅读方式:以一篇课文为切入点,延伸至阅读与其主题相关或风格相近的其他作品。“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可以从这一篇课文出发,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同一作家或其他作家的主题相关或情感相近的文章。这样,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能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思辨能力
“人们常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在辛卫华看来,学生对写作的畏惧,主要源于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从而导致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
那么,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辛卫华分享了他的三个“妙招”。
第一招是关注大多数。“在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班上那几个表现优秀的学生,却忽略了写作水平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而一味地表扬优秀的尖子生,反而会让他们与班级同学之间产生疏离感。”辛卫华强调,教师应更加关注写作能力一般的大多数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写作中细微的亮点,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坚信“我也能写好作文”,进而提升写作的兴趣。
第二招是“过程写作”教学。辛卫华介绍,所谓过程写作,就是将整个写作过程视为一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从选择材料、确立观点、讨论交流、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每个环节都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多次修改,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逐步完善作品,最终打磨成为高质量的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写作,有效地培养写作能力。”
第三招是培养成就感。“教师要经常在班级、年级和学校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指导学生向报刊、公众号、网络平台投稿。”辛卫华建议,“习作发表的成就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可能对其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或许会因此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关键在于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观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生活,看待世界,去思考和他人、自然之间的关系。”辛卫华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视角,写作时应注重展现个人独特的感受,而非一味地模仿。例如,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的观察,写出了一段富有生命哲思的美好文字。
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辛卫华介绍,高考作文常涉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评判,学生容易写得肤浅,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现象提出不同观点,再把整个班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集中起来,进行研讨梳理。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精准提炼观点并作深入分析,以增强其写作的认知深度和论证的逻辑力量。”
此外,辛卫华还分享了另一种方法——通过“自我辩论”来训练思维。“毕竟考试的时候不可能和别人去辩论,那就可以在内心构建两个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自我交锋’来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谈到近年来中高考的命题趋势,辛卫华强调,中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周边人、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考查的内容通常围绕家庭、学校和学生自我成长展开,十分贴近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而高考作文则趋于理性和思辨,要求学生从国家、社会甚至人类发展的视角审视问题。“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等宏大话题转向考查高中毕业生对具体现实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如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引导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个性化的认知,避免写作内容的泛化。”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