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的李绅青年时写了这两首《悯农》诗,曾拿着去拜谒名宦吕温,吕温看后说:“你以后一定会做到卿相级别的高官。”吕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读出了李绅的格局,这是一个胸怀天下苍生,体谅民生疾苦的人,有这样的胸怀,再加上门第学识,今后出来为官济世是大概率的事。他预测得很准,李绅后来果然官至刺史、宰相。
这两首诗都收入了小学课本,尤其是第二首更是脍炙人口。从我们小时候,长辈在教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时,总要说起这首诗。这两首诗,都是以义理取胜,明白晓畅,不需要更多的解释,就已经很深刻、很动人了。
我家世代都是农民,青少年时常随着父母去田间锄草。锄草往往要趁着烈日当头的时段,父母说,这样锄掉的草会很快被晒死,才不能再扎根复活。可是即使这样,那些生命力旺盛的马齿苋、牛筋草、马唐草等,也还有重新活过来的。如果趁着凉快的阴天去锄草,活过来的草就更多了。如果农民们耕完地、播完种,随庄稼自行生长,干脆不锄草,会怎样呢?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这家人忙别的顾不上了,或者是人太懒惰,随它庄稼长什么样呢。结果呢,野草和庄稼一起生长,最后田里像荒地一样。比如花生地,花生棵本来就不高,各样疯长的杂草都把它们淹没了。用老人们玩笑的话说:“这地里只有一棵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草连在一起,根扎在一起,已经分不清这一棵那一棵了。
农家的辛苦,我深有体会。不要说锄草时,赤日炎炎下,人们汗流浃背,弯一天腰,腰也酸痛得要命。这还算好,五黄六月割麦子时,天气尤其闷热难当,人们腰弯得更低,腰背酸痛,身体劳累得更难熬。而且,焦麦炸豆,是农民最忙的时候,要及时把庄稼抢收到打麦场里。如果耽搁两天,熟透到“焦”了、“炸”了的种子就会脱落到地里,减了收成。记得有一年我还小,父母带我们抢收麦子,天蒙蒙亮就起床,趁着凉快,可以多干些。割着割着,母亲突然把镰刀扔到一边,坐在田埂上哭起来了。因为家里干活的人少,她看着大块大块待收的麦子,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干完,不免心急火燎。爸爸劝她说:“别着急了,实在不行,去叫孩子舅舅帮着来割。”其实大家都清楚,这时候我舅舅家何尝不忙得手忙脚乱呢?
农民的生活,可不仅仅是“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的安闲,不仅仅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欢欣,盘中一粒粒的五谷,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啊!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人单靠种田发家致富了呢?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经过半年的辛勤呵护,会收获千百颗粮食,看起来是倍增了千百倍,农民们辛辛苦苦不让每一块土地抛荒,可是往往还要面临饿死的命运,这是为什么?翻开历代的史书、各地的方志,总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大饥,人相食”“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古时候的农民靠天吃饭,“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蝗灾无边”,一遇到天灾,老百姓就衣食无着。何况还要面对“猛于虎”的苛政盘剥,“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
我曾写了一篇散文《麦子黄了》,文中说:“汉字叫方块字,最方的两个字是‘田’和‘口’,这两个字是我们生存的本原。有了‘田’,人的‘口’就不再茹毛饮血。”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中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即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最大的事情。
不久前,我在北京大学参加“博雅诗歌节”,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先生在会上背诵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诗,“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长长的诗歌,古老的语言,把我们带到连绵不绝的古代农耕画面中,有的诗人说:“听得心潮澎湃!”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在写到《悯农》诗时记录道:“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李绅既然这样体察农民辛苦,必定也会俭省度日的。可是,近年来,却有人生造了李绅居官之后豪奢无度的谣言,说他后来嗜好吃鸡舌,一餐要杀300只鸡,只用鸡舌制作佳肴,扔掉的鸡肉鸡毛堆积如山。其实,这糗事最早出自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集》,写的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黑材料。后来又被用在很多人身上,包括宋代寇准、明代张居正等人都中了招儿,李绅只是其中之一。编故事的人是为了制造反差,博人眼球。人们读后就会想:这个李绅写了教人节俭重农的诗,却奢靡得无以复加,真是可恨!李绅于是遭受不白之冤。正史中的李绅,虽然也有污点,但总体形象是正面的。宋代诗人徐钧曾有诗咏李绅:“手书不受叛臣污,摧抑多端只故吾。已喜生前能自保,却怜身后尚遭诬。”放到现在看,这诗句也正好应景。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人们对浪费粮食、穷奢极欲的人是痛恨的。
北宋诗人张咏也写过一首《悯农》,其中有句道:“我闻悯农之要简而平,先销坐食防兼并。更禁贪官与豪吏,悯农之道方始行。”如今,我们国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农民种田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再也不用再像从前的人那样辛苦了。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更是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可是粮食依然来之不易,农民单靠种田,依然很难发家致富,所以大批的农民工兄弟抛家舍业出来务工。日子会越过越好,可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勤俭节约的美德,相信《悯农》诗也一定会一代一代传诵下去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