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与月(散文)
邓祥莹(29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1月07日 07版)
星
我永远记得那年那夜的星。
小学暑假,在姥姥乡下的小院儿里。
院子东边有一棵高高的梨树,树上结的果子总被鸟雀啄食大半。那梨叫“谢花甜”,得名于秋风起时果子就会变得极为香甜。可惜暑假不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我尝到的只有因好奇提前打下来的酸涩。梨树下垒了个狗窝,拴着一只田园犬。那狗总是把狗绳拉到最长,懒懒地卧在狗窝外面。那是只狗中美人——大眼睛,双眼皮,黝黑的宝石般的眼珠咕噜噜地转,颇有些眼波流转、顾盼生辉的意思。
狗窝上方倚着梨树还搭了片葡萄架,种的是特意寻来的品种“黄香蜜”。刚种下时约莫也是精心侍弄过几天。但打我记事起,这葡萄就是靠天吃饭、顺其自然地活着。北边堂屋的墙边种了株比我还高的月季,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地鼓出硕大饱满的花朵,层层叠叠的粉色花瓣随时间浓淡变换。那花的年岁,不会也比我还大吧?还真有可能。这院子里,拖个躺椅也好,拉个木床也罢,铺上的草垫子、凉席子,说不准都看着我长大。那脚叉也不是新近做的流水货,自家人不知何年何月学了些编织的手艺,兴致高昂时绑的,可惜我再记不清中间的花色图案了。
但我永远能记得那夜的星。
那是吃完晚饭的时候。
姥姥总记挂着我爱吃“老来少”老芸豆,自己园里种的芸豆都会特意留些等到我放暑假。留老的芸豆皮加肉一炒,薄薄细细地卷起来,带着股特殊的芸豆香,大口吞下去却有些噎人。后来在菜市场上很难找到这种正宗的“老来少”了,哪怕卖菜人挎着小篮子说是自家种的也尝不出这个味儿,不是不够老,就是差点说不清的味道。除了自己园里种的菜,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收了什么瓜果蔬菜、现杀了什么鸡鸭鱼肉,也都会给老人家送过去。现摘现炒的菜,配上新磨的麦仁粥,香得我吃完就只想瘫在院子里的躺椅上,乘风纳凉晒月亮。
院子里开了一盏镶在堂屋外墙上的灯,瓦数也就能照个近处。天已黑透,天上没月亮,却挂着满满当当、密密麻麻的星。看,那颗,它好像在对着我眨眼睛。夜风柔柔地,好像呜咽出一曲缓缓流水般的小调,无声的音符簇拥起我的好奇心,我指着天上那颗还在闪呀闪的星星问:“那到底是什么星?”姥爷扇着大蒲扇望向我指的天空,找了半天可能也没找到我指的是哪颗,就指着天幕讲些混杂着他的记忆和加工编造的故事——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哪颗星和哪颗星隔着银河遥相对望,又在我的追问下找了半天银河在哪里。看我还有一连串的问题,忙叫我赶紧吃西瓜——刚切开,沙瓤、甘甜,想不想再听个关于西瓜的故事?
那天他讲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我就着故事吸溜一口西瓜汁,甜味从嘴里咽到心底。姥爷脚下解开狗绳、紧紧蹭着他的狗也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尾巴。姥姥和妈妈在堂屋里看电视,小声讨论着电视剧里男男女女的爱恨纠葛,声音通过风传到我耳朵里,又好像透过了我的身体,这声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陷入漆黑的梦之前,我的世界慢慢只剩下满天的繁星。
我从那至今,再没见过那么多的星。姥姥姥爷终究还是来济南城里住了,武陵人就是场梦。再后来,他们在某一年查出癌症、相继离世。那小院或许荒了,倒了,或许别人重建了,我再没去过,也不知道院子后来的故事。
但我永远记得那年那夜的星。
月
听妈妈讲她小时候跑过黑压压的巷子为长辈求医的故事。吧嗒吧嗒的脚步声,不知躲在哪里的刺猬发出老人咳嗽般的声音,和着风刷啦啦拂过树叶一起张牙舞爪地放大,挤着人的心脏怦怦跳。一起放大的还有天上的月亮。月亮又大又亮,俯低了身子离地面近近地挂着,好把前方照得清清楚楚。你见过那样的月亮吗?
我努力在脑子里构建想象,这分明像幅夸张的漫画。现实里,我应该没见过那样的月亮吧。
城市霓虹灯盛、车水马龙、灿若白昼,还有人会抬头看夜晚的天空吗?还有人走夜路是靠月亮星星照明吗?还有人日落而息吗?夜幕降临时,今天的时间才过了白天的一半,还有夜晚的一半,还要继续奋笔疾书、挑灯夜战,对着电脑敲击键盘噼里啪啦,言语间完成一场厮杀,脑中拆解着一团又一团的乱麻,在路上忙忙奔赴下一场聚会,或者离开人群匆匆回家。
政治课本上有一句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思维从眼前的幻灯片和老师的解释里跑掉,眼前好像看见了人与人之间被看不清、数不尽的线缠绕在一起,拉紧、放松、斩断、链接,或者打个牢固的结,或者被拉扯着跌跌撞撞地向前、扑倒,或者主动伸手勾握、攀爬。再后来,读到费孝通先生的水波纹理论,眼前的一个个人又好像变成一个个巨大的泡泡,用人生来做数学上的相交、相切、相离、交集、并集、补集,在相同的、不同的河湖海中碰撞、挤压、脱离,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者突然蓄力跃进新的水域。定睛看过去,那纠结的线团和或大或小的泡泡中间,都只有一个人自己。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会强调很多遍自己,从垂髫时就被耳濡目染的反求诸己,却只给我们指了个向内探寻的方向,没教导要挖掘自己多深。只等着未来被现实碰碰撞撞、被世事打打磨磨,才有幸摸索到几分。
我也会偶尔抬头看看天上。不是所有的夜里都能看见月亮,即使看得见,月亮也总是时盈时缺,时而云遮雾绕,时而满如银盘。今月曾经照古人,未来也会照“新人”,它俯首向着大地,带着“天地不仁”的不偏不倚。
月在遵循客观规律运行,人却有主观上的感受、表达、寄托。神话里说帝流浆,采月华、旺金精;民俗里讲敬月神,求姻缘、祈团圆。每个人向天上望见的、笔下记录的、心中念念的,都是独属于自己的月亮。无数人望着同一轮月,相似的情感、信念、意志、寄托种种共通,而后不分你我、不论古今,仿佛无数个“自己”汇聚成共同的“自己”。千百年来,亿万人的向内探索,求的是共同的自己?还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年少时读水浒,对梁山聚义也就看个热闹,只觉得这本书里的好汉多少有些漠视生命,杀人宛如砍菜切瓜,窝窝囊囊满心招安。那时只想尽快达成读完四大名著的成就,只盼得快读过去这充满尸山血海的字句。直到快结尾处被一句话击中,直至今日也能脱口而出——“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十四个字仿佛钟声噌吰、余音袅袅,又仿佛浩浩汤汤大潮大浪携亿万人亿万场景亿万时光穿身而过,而后天地间茫茫,可有什么可以留存?后来每日里为了学业事业生存生活,忙忙碌碌、往来奔波,时间弹指而过似瀑布急湍。脑海里猛然又浮现这句话,忍不住低头问问自己:“何日方知我是谁?”果然,人还是绕不开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问能在搞笑节目中作为包袱抖出,却难以在寂静的夜里严肃地扪心收回。
今晚月近圆,无云。这月亮又大又亮,好像离地也比平时近一些。这月亮有些眼熟,在哪里是不是见过?让我想想。
它好像是从郁郁葱葱的树冠中间露出来的月亮,那时我刚下晚自习,大脑还保持着刚刚高速运转过的兴奋,背着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书包,和朋友叽叽喳喳聊着天向宿舍走去;它好像是趴在书桌上、视线从敞开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摞摞书籍手稿中穿过后望到的月亮,那时我连熬几夜码完论文,正在凌晨时分放空发呆,心里还带着一气呵成的满足感;它好像是背着电脑、夹着文件、打着电话从地铁口出来时抬头瞥见的月亮,那时我从外地项目出差回上海,足够幸运赶上了末班地铁,今晚上能回到小小的出租屋落脚,对着电脑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我见过那样的月亮吗?
凉意从窗缝丝丝缕缕蹑手蹑脚地渗进屋里,窗外树上叶子落干净到看不出风的走向,只剩下深深浅浅的枝丫树干昭示着过去生长的意志。月光皎洁澄澈,安安静静地洒落到我身上,仿佛可以看见时间在流淌。
我好像,听到一声长叹。
你自己竟忘了吗?
分明是,见过的。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星
我永远记得那年那夜的星。
小学暑假,在姥姥乡下的小院儿里。
院子东边有一棵高高的梨树,树上结的果子总被鸟雀啄食大半。那梨叫“谢花甜”,得名于秋风起时果子就会变得极为香甜。可惜暑假不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我尝到的只有因好奇提前打下来的酸涩。梨树下垒了个狗窝,拴着一只田园犬。那狗总是把狗绳拉到最长,懒懒地卧在狗窝外面。那是只狗中美人——大眼睛,双眼皮,黝黑的宝石般的眼珠咕噜噜地转,颇有些眼波流转、顾盼生辉的意思。
狗窝上方倚着梨树还搭了片葡萄架,种的是特意寻来的品种“黄香蜜”。刚种下时约莫也是精心侍弄过几天。但打我记事起,这葡萄就是靠天吃饭、顺其自然地活着。北边堂屋的墙边种了株比我还高的月季,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地鼓出硕大饱满的花朵,层层叠叠的粉色花瓣随时间浓淡变换。那花的年岁,不会也比我还大吧?还真有可能。这院子里,拖个躺椅也好,拉个木床也罢,铺上的草垫子、凉席子,说不准都看着我长大。那脚叉也不是新近做的流水货,自家人不知何年何月学了些编织的手艺,兴致高昂时绑的,可惜我再记不清中间的花色图案了。
但我永远能记得那夜的星。
那是吃完晚饭的时候。
姥姥总记挂着我爱吃“老来少”老芸豆,自己园里种的芸豆都会特意留些等到我放暑假。留老的芸豆皮加肉一炒,薄薄细细地卷起来,带着股特殊的芸豆香,大口吞下去却有些噎人。后来在菜市场上很难找到这种正宗的“老来少”了,哪怕卖菜人挎着小篮子说是自家种的也尝不出这个味儿,不是不够老,就是差点说不清的味道。除了自己园里种的菜,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收了什么瓜果蔬菜、现杀了什么鸡鸭鱼肉,也都会给老人家送过去。现摘现炒的菜,配上新磨的麦仁粥,香得我吃完就只想瘫在院子里的躺椅上,乘风纳凉晒月亮。
院子里开了一盏镶在堂屋外墙上的灯,瓦数也就能照个近处。天已黑透,天上没月亮,却挂着满满当当、密密麻麻的星。看,那颗,它好像在对着我眨眼睛。夜风柔柔地,好像呜咽出一曲缓缓流水般的小调,无声的音符簇拥起我的好奇心,我指着天上那颗还在闪呀闪的星星问:“那到底是什么星?”姥爷扇着大蒲扇望向我指的天空,找了半天可能也没找到我指的是哪颗,就指着天幕讲些混杂着他的记忆和加工编造的故事——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哪颗星和哪颗星隔着银河遥相对望,又在我的追问下找了半天银河在哪里。看我还有一连串的问题,忙叫我赶紧吃西瓜——刚切开,沙瓤、甘甜,想不想再听个关于西瓜的故事?
那天他讲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我就着故事吸溜一口西瓜汁,甜味从嘴里咽到心底。姥爷脚下解开狗绳、紧紧蹭着他的狗也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尾巴。姥姥和妈妈在堂屋里看电视,小声讨论着电视剧里男男女女的爱恨纠葛,声音通过风传到我耳朵里,又好像透过了我的身体,这声音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陷入漆黑的梦之前,我的世界慢慢只剩下满天的繁星。
我从那至今,再没见过那么多的星。姥姥姥爷终究还是来济南城里住了,武陵人就是场梦。再后来,他们在某一年查出癌症、相继离世。那小院或许荒了,倒了,或许别人重建了,我再没去过,也不知道院子后来的故事。
但我永远记得那年那夜的星。
月
听妈妈讲她小时候跑过黑压压的巷子为长辈求医的故事。吧嗒吧嗒的脚步声,不知躲在哪里的刺猬发出老人咳嗽般的声音,和着风刷啦啦拂过树叶一起张牙舞爪地放大,挤着人的心脏怦怦跳。一起放大的还有天上的月亮。月亮又大又亮,俯低了身子离地面近近地挂着,好把前方照得清清楚楚。你见过那样的月亮吗?
我努力在脑子里构建想象,这分明像幅夸张的漫画。现实里,我应该没见过那样的月亮吧。
城市霓虹灯盛、车水马龙、灿若白昼,还有人会抬头看夜晚的天空吗?还有人走夜路是靠月亮星星照明吗?还有人日落而息吗?夜幕降临时,今天的时间才过了白天的一半,还有夜晚的一半,还要继续奋笔疾书、挑灯夜战,对着电脑敲击键盘噼里啪啦,言语间完成一场厮杀,脑中拆解着一团又一团的乱麻,在路上忙忙奔赴下一场聚会,或者离开人群匆匆回家。
政治课本上有一句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思维从眼前的幻灯片和老师的解释里跑掉,眼前好像看见了人与人之间被看不清、数不尽的线缠绕在一起,拉紧、放松、斩断、链接,或者打个牢固的结,或者被拉扯着跌跌撞撞地向前、扑倒,或者主动伸手勾握、攀爬。再后来,读到费孝通先生的水波纹理论,眼前的一个个人又好像变成一个个巨大的泡泡,用人生来做数学上的相交、相切、相离、交集、并集、补集,在相同的、不同的河湖海中碰撞、挤压、脱离,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者突然蓄力跃进新的水域。定睛看过去,那纠结的线团和或大或小的泡泡中间,都只有一个人自己。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会强调很多遍自己,从垂髫时就被耳濡目染的反求诸己,却只给我们指了个向内探寻的方向,没教导要挖掘自己多深。只等着未来被现实碰碰撞撞、被世事打打磨磨,才有幸摸索到几分。
我也会偶尔抬头看看天上。不是所有的夜里都能看见月亮,即使看得见,月亮也总是时盈时缺,时而云遮雾绕,时而满如银盘。今月曾经照古人,未来也会照“新人”,它俯首向着大地,带着“天地不仁”的不偏不倚。
月在遵循客观规律运行,人却有主观上的感受、表达、寄托。神话里说帝流浆,采月华、旺金精;民俗里讲敬月神,求姻缘、祈团圆。每个人向天上望见的、笔下记录的、心中念念的,都是独属于自己的月亮。无数人望着同一轮月,相似的情感、信念、意志、寄托种种共通,而后不分你我、不论古今,仿佛无数个“自己”汇聚成共同的“自己”。千百年来,亿万人的向内探索,求的是共同的自己?还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年少时读水浒,对梁山聚义也就看个热闹,只觉得这本书里的好汉多少有些漠视生命,杀人宛如砍菜切瓜,窝窝囊囊满心招安。那时只想尽快达成读完四大名著的成就,只盼得快读过去这充满尸山血海的字句。直到快结尾处被一句话击中,直至今日也能脱口而出——“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十四个字仿佛钟声噌吰、余音袅袅,又仿佛浩浩汤汤大潮大浪携亿万人亿万场景亿万时光穿身而过,而后天地间茫茫,可有什么可以留存?后来每日里为了学业事业生存生活,忙忙碌碌、往来奔波,时间弹指而过似瀑布急湍。脑海里猛然又浮现这句话,忍不住低头问问自己:“何日方知我是谁?”果然,人还是绕不开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问能在搞笑节目中作为包袱抖出,却难以在寂静的夜里严肃地扪心收回。
今晚月近圆,无云。这月亮又大又亮,好像离地也比平时近一些。这月亮有些眼熟,在哪里是不是见过?让我想想。
它好像是从郁郁葱葱的树冠中间露出来的月亮,那时我刚下晚自习,大脑还保持着刚刚高速运转过的兴奋,背着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书包,和朋友叽叽喳喳聊着天向宿舍走去;它好像是趴在书桌上、视线从敞开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摞摞书籍手稿中穿过后望到的月亮,那时我连熬几夜码完论文,正在凌晨时分放空发呆,心里还带着一气呵成的满足感;它好像是背着电脑、夹着文件、打着电话从地铁口出来时抬头瞥见的月亮,那时我从外地项目出差回上海,足够幸运赶上了末班地铁,今晚上能回到小小的出租屋落脚,对着电脑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我见过那样的月亮吗?
凉意从窗缝丝丝缕缕蹑手蹑脚地渗进屋里,窗外树上叶子落干净到看不出风的走向,只剩下深深浅浅的枝丫树干昭示着过去生长的意志。月光皎洁澄澈,安安静静地洒落到我身上,仿佛可以看见时间在流淌。
我好像,听到一声长叹。
你自己竟忘了吗?
分明是,见过的。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