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会考失利到中考失败,从高考失利到复读失败,大学之前的人生似乎一直走在失败者的轨道上。那时的我,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看那些优秀同学闪闪发光。我曾想:如果那些站在舞台上的同学是鲜花,那我能不能算一片沉默的绿叶?这种感觉直到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研究生时还存在:我一度怀疑是个梦,时常出现一种不真实的恍惚——大学之前考试总是不成功的我,害怕醒来是一片泡影。

  “你想要怎样度过这一生?”转变是在17岁高考完那年,我站在水田里,头顶烈日,汗流不止,手中的秧苗滴着水珠。累!双手沾满泥泞,腰背酸痛不已,简单的机械动作让我感到窒息。那时的我一直以为,只要种完田就能回到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如此,但这次我已无路可退,甚至隐隐约约望穿了自己未来的50年。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灵魂在挣扎,在呼喊,在怒吼,忽然有一种无法抑制的热血涌上心头:“我不要这样过一生!”于是,我蓄上身体所有的力气,重重地把手中的秧苗砸入水田,水花四溅……

  我决定复读。复读给了我一年时间,缓冲这长达17年的思想空白。为了锻炼自己,我决定竞选复读班的班长。这是我第一次站上讲台,我紧张得几乎无法呼吸,至今记忆犹新。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讲话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当我真正站上讲台那一刻,面对台下的几十双眼睛,我的思绪变得混乱,头脑迅速发热,腿脚发抖,舌头发颤,以至于说话时都不知道舌头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原本准备好的内容,全都忘了——好在没有竞争对手,我最终还是当选了。

  我下定决心求变,变强。此后,我每天都会站上讲台维持班级秩序,我抓住每一次能上台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几个月后,我的舌头渐渐捋直,声音不再颤抖,讲话逐渐清晰。复读这一年我付出的努力收到了回报,成绩越来越好,还被免去了第二学期的学费。当时的我,激动得几乎落泪——第一次感到,我自己终于握住了命运的缰绳。

  然而,人生不会一帆风顺。2018年1月,从小陪我长大的、最爱我的外公因病住院,我的心情跌落低谷。下晚自习后,每晚我都会骑自行车赶去医院看望外公,一路上寒风刺骨。深夜23:00左右,我再骑车返回学校,这样的日子,我坚持了一个月。然而,外公的病情不断恶化,我知道外公所剩时日无多,内心非常煎熬。但我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一事实,于是找来一个笔记本,每天在本子上记录我和外公的故事,写满了半个本子。一个多月后,噩耗传来。2018年3月15日,外公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残酷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无力挽回的遗憾和悲痛交织在一起,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回到学校后,悲伤的阴影挥之不去,学习状态大不如此前,最终高考时发挥失常。高考成绩如同晴天霹雳,希望的火苗差点被再次摁灭。记得出成绩那天,我躲在城市公园的湖中亭迟迟不敢回家,从下午到深夜再到凌晨,我焦虑,恐惧,慌乱……凌晨接到母亲的电话,我才一步一忐忑地往家走。后来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我嚎啕大哭,母亲同样惶惶终日不能安,夜不能寐,整个暑假,都是灰色的记忆。

  回头看,当时迈不过的坎,只不过是人生一站。

  2018年9月,我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走进湖南农业大学。天露白边,母亲陪着我踏上奔向异乡的路。我仍记得母亲送我上大学那天,为了节省50元的住宿费,我们在火车站外露宿。当时的我抬头望天,心想:“偌大的长沙,4年后,能否有我一席容身之地?”

  大学伊始,带着一股劲,我继续奔跑。我时常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的青春该如何度过?”

  大一时,我积极参与竞选班长、年级长等等,但通通落选,一次次被挫败感击中。我再次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直到有一天,甘老师——我的植物学专业教师注意到了我,下课后,她直截了当地问我:“你的大学,到底想要什么?”

  “我很迷茫……”我低声回应。

  “你不是迷茫,你是把迷茫当作了踯躅不前的借口。”甘老师的声音很干脆,“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行动。”

  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内心,我仿佛如梦初醒。“是的,我一直在思考我要做什么,缺乏行动。”于是,我给自己写了一封信,结尾这样写道:“你带着梦想而来,一定要乘梦归去,努力,奋斗,我永远相信你,不甘平庸。”从那一天起,我的生活重新被组织,我尝试投入专业学习、参与学生工作、投身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去实习或打工,我努力奔跑,不敢停止。

  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冬天时,骑着电动车送外卖,手指冻得无法屈伸;当服务员时,面对顾客的无理刁难,只能默默忍受;推销驾校和卖手机卡时,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失落的同时咬牙坚持……“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尽管身体非常疲惫,但是我的内心充满力量。

  每个学期我都会向我的老师、长辈分享我的经历,向他们汇报上学期做了什么、当下在做什么、下学期要做什么。与他们的交流,的确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每次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分享给他们时,他们总能深入浅出的循循教导,我的认知逐渐多维,我的方向逐渐清晰。我每天来回奔走在教室与图书馆的路上,认真思考每一次作业背后蕴藏的知识原理,推敲模型设计反复修改到深夜,探索植物学知识而沉思一下午,身体和灵魂在书本里畅游,我享受于这种沉浸式思考中。

  “大学不需要你十全十美,你只要把一两件事做好,就会很优秀,你想做的越多,最终只会一事无成。”甘老师的话再一次点醒了我。于是,我不再分散精力,选择专注考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次,我一定要上!”那段日子,我每天早早起床迎接高压的清晨,用每一分专注迎战深夜的孤独。凌晨的街灯、图书馆的长廊、书上的笔记和红枫大道午后的暖阳,是我考研路上的陪伴。

  去尝试,去跌倒,再爬起;去经历,去思考,再成长。当研一的我收到国家公派留学的贺信时,我的眼中满含泪水。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渐渐坦然接受:成功已经开始眷顾我,过去的努力,让我走到了今天。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每一次挫折,都是一个渡口;每一段低谷,都在积蓄力量。

  6年的努力,把已知的人生变得未知,原本一眼看穿的50年,变得充满无限可能。

  再回头看,那些挫折,只不过是人生一站。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