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越来越聪明,对语言的理解越来越明白,听力也越来越好。单纯的文字翻译早就不在话下,实时翻译也能译个八九不离十。严复讲“译事三难:信、达、雅”,从这三重难来讲,信和达机器是可以做到,雅还未能合人心意。现在有些书籍,AI译后再由人工润色,以求雅。但这样的流程,会让人想起从外面运到阳澄湖过道水的大闸蟹,又像是从养鸡场下架放到地上跑几天再高价出售的假“跑地鸡”。

  何万青博士是笨办法译书,先阅读、再逐段逐句逐章翻译。方法是传统,但这位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专家译书的效率却不低。这是近几年何万青博士和他的女儿何佳茗一起合作翻译的第三本书。

  新冠疫情期间,何佳茗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读神经科学,各自闭门居家不妨碍隔空交流,父女两个人在两三年内翻译了《格物致理: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突破》《未来500年》。

  如果说上面两本是硬核科技图书,在出版社接下来推荐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一本非常幽默、流畅,给人诸多启发的一本书——《去往斯德哥尔摩的路上》,这是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的自传。

  “时刻做好准备”“行医与科研,我的双重使命”“家族心脏病,我和父亲的同一条路”“竞争会加速科学的进步”“修补破碎的心,探索内存的灵魂”……单看这些章节题目,就足以吸引人打开阅读。而一口气读完,有几个关键词立刻跳出来:真实、幽默、坦诚、曲折、执着……

  首先是真实,这是一本诺奖得主原原本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的非虚构图书。当然,他一开始并没有给自己规划要去往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50岁时心脏开始出现问题,从那里起,他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这也是后来因为心脏病去世的父亲的心愿。

  在当临床医生的过程中,罗伯特感到“获得了满足与快乐”,同时有很多尴尬、无奈、局促,他非常直率坦诚,还“自黑”了自己的一些小心机。比方说,在麻省总医院当住院医生的时候,他有几次兼职,曾作为附近一所高中橄榄球球队的比赛现场医生,这样每周五下午,他不仅能带着孩子看一场橄榄球比赛,还能赚150美元。

  不成功的兼职也有。罗伯特曾受聘保险公司,给投保客户上门体检。但是因为他能准确判断出投保人的病情又不隐瞒,而被保险公司“拉黑”。当他在麻省总医院下班后,到对面街区的一家医院值12小时的夜班,感觉身体不舒服的同事特意到这家医院来找他,因为放心他的诊疗技术。这些兼职都是为了能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当时他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还有房贷。

  在享受临床的同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也醉心科研,甚至不惜违反医院的规定。好在当时系主任和医院负责人慧眼识人,允许他继续“偷偷”把临床之外的时间用在实验上,前提是不让更多人知道,以免扰乱军心。

  书里写了很多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临床奇事。他曾跟一位患者握手,就诊断出了这个患者患有肢端肥大症;一位患者皮肤局部病变,皮肤科医生束手无策让患者继续进行各种检查,而他只是走过时看了几秒钟,根据高高隆起的深红色的皮肤就立马判断出患者得的是芽生菌病。

  医者仁心,一次他在高速路上开车,遇到一起车祸。他很自然地跟着上了救护车,在救护车上对病人进行急救。当地媒体随后进行了报道,说一位“神秘医生”救助完病人悄然离去。当然几十年后,他写了这本传记,“隐形侠”终于现身了。

  罗伯特阐述了对叙事医学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进行深入的交谈,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最大优势。在诊断疑难病例时,了解患者的故事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往往包含着诊断的关键。”

  在他当初级住院医时,一位女演员得了低血钾碱中毒不得不住院,但医生找不出原因。罗伯特花了很长时间与她聊天,发现她是为了节食而催吐造成的。这是医生只通过临床判断无法了解的情况。

  有一位住院的农民,医生在X片中看不到这个人的左肺。于是罗伯特来跟这个病人聊天,这个农民说几个月前有一次拖拉机翻了压在自己身上。这些也是年轻医生没有询问到的。

  书里一些故事让人忍不住发笑。有一位头上没有头发的同事,罗伯特给别人介绍说:他的脑力激荡烧掉了所有头发。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时,他鼓励团队拼命科研,甚至提出来“疾病不放假,我们不下班”。

  书中也有“彩蛋”。新冠疫情期间,那位曾对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奇葩怪论侧目的美国疾控中心主任安东尼·福奇,和罗伯特曾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黄色贝雷帽”的成员,也是多年的好友。

  1987年,罗伯特的团队经过长达15年的连续研究终于有了收获,发现了G蛋白偶联受体,这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大基因家族。

  但是诺贝尔奖姗姗来迟。几位熟悉的同行都获奖了,甚至有的人是受他的研究启发而获奖,而他却迟迟没有收到通知。本来他的目标是获得生物和医学奖,但2012年当年的生物和医学奖已经颁给了别人,罗伯特本以为从此与诺奖无缘,却在有一天的凌晨5点,接到了电话,通知他获得化学奖。

  当临床医生、做研究、家庭生活、同事关系,跨越几十年的几条主线,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去往斯德哥尔摩是一条科研之路,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包括如何对待疾病,如何对待亲人离世,如何跟同事相处,如何对待自己身份的底子——那些家族遗传疾病。

  罗伯特的父亲在50岁时第一次心脏出了大问题,最后也是因为心脏疾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母亲也是在50岁时心脏出了问题,双亲给他的遗传基因缺陷导致他也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他乐观面对这些。过去对心脏病患者,医生都建议尽量减少活动,但是罗伯特发现运动能让自己快乐,提高生活质量,于是他每天都坚持跑步,快乐地科研、生活。

  对于很多读者来讲,读诺贝尔奖得主的传记时,心中都会有个打不开的结:我们与更多诺奖的差距在哪里?

  这本书有个有趣的答案。2012年10月10日,也就是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接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的那天,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医学博士。他比较了各国人均巧克力消费量与这些国家人均获得的诺奖数量之间的关联,结论很惊人:瑞士人巧克力消费量很高,对于这样一个小国来说,他们赢得了太多的诺贝尔奖;相比之下中国的巧克力消费量相对非常低,尽管人口众多,但奖获得者却很少;美国处于中间位置,巧克力消费处于平均水平,获奖者的人数也处于平均水平。

  为解决临床上心脏病的难题,从而深入分子寻找基因密码,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罗伯特却认为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还是“作为年轻科学家的导师,陪伴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总结了一名好导师的10条黄金准则,包括因材施教,专注、专注还是专注,点燃热情的火焰,围绕问题而不是技术来构建事业,鼓励冒险,成为坚韧毅力的典范,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重视讲故事的能力,创造幽默且开心的环境,尊重你的导师。

  每个人都行进在自己的路上,这十条准则是针对老师的,但又何尝不是对人对事的共通态度呢?如何对待同事、合作者、团队新人,都能在十条中多多少少找到印证。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