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间(报告文学·上)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4月01日 01版)

2012年12月10日,对姜红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在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姜红的父亲和她妹妹从老家贵阳千里迢迢地来到江苏淮安。他们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姜红,曾一次次外出寻亲,每一次见面前都是激动不安,最后,却是失望而归。但这一次的寻亲结果会与以往不同吗?
父女俩站在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门口,他们认真地注视着从门内走出来的每一位,期盼着熟悉的身影出现。忽然,父亲昏花的老眼,一下子睁大了,他发现姜红从门内走出来了。姜红愈走愈近,对,没错,她就是自己失散了13年之久的大女儿。
眼前的姜红,步履蹒跚,容颜憔悴。女儿在外流浪的日子里不知吃了多少苦呢,想到这里,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妹妹也看见姐姐了。她瞧着过早地衰老的姜红,简直不敢相认。眼前的姐姐,又瘦又黑,她是我朝思暮想的姐姐吗?但姐姐的特征是明显的,父亲已经相认,事实不容置疑。
妹妹眼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姜红与亲人愈走愈近,终于,姜红看清楚了,她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亲人。顿时,她加快步伐,奔跑起来。
她猛扑到父亲的怀抱里,抓扯着父亲的衣服,像个孩子似的哭喊着:
爸爸——
家英——
年迈的父亲搂着女儿,呼喊着女儿的名字。而陪同她们站在一旁,促成她们父女团聚的梁玉芹与志愿者们,也都默默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同时,她们现在才明白,在医院里叫了5年的名字——姜红,其实,不叫姜红,叫家英,全名是陈家英。5年前,医生为她治病时,问她名字,她说自己叫家(姜)红,因她当时说话含糊不清,而且,外乡人的口音特别重,医生就听成了姜红,医院里所有记录上,都写的是姜红名字,直到今天,她们父女重逢才知道,她真实名字叫陈家英。
一
2012年深秋的一天,梁玉芹与志愿者一起来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给长期住院的病人送棉衣。当时,有一位女病人紧紧拉着梁玉芹的手,口里反复地念叨着一句话:姐姐,我要回家。她乡音很重,梁玉芹想与她多交流一些,详细了解她的情况。虽然,她急切地说了许多话,梁玉芹却一句没听懂。梁玉芹放下手里分发棉衣的活,带着她一起来到医生办公室,向她们询问这位病人的情况。医护人员反映,她说话的口音实在是重,她们也曾多次询问她家在哪里?为何到江苏来?可她的回答,令她们很失望,她们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其余的都不清楚。
虽然,听不明白她所说的话语,但从她激动的语气里,梁玉芹强烈地感受到她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那一刻,梁玉芹作出一个决定,去一趟贵州,代她寻找老家。为了节省费用,她孤身一人踏上旅途,尽管,梁玉芹是第一次到贵州来,在贵州举目无亲、不知从何处找起,可是梁玉芹深信:做好事,走遍天下都不怕。
2006年,梁玉芹用网名“灿若夏花”建立起淮安市爱心传递公益QQ群,后来又改为微信群。在群里,她有3个称呼,得到她真诚帮助的孩子们,甜甜地喊她“夏花阿姨”“夏花妈妈”,青年学子则亲热地叫她“夏花姐”。志愿者人数从当初的11人发展到今天的1089人,迄今已帮扶过3000多名遇到困难的群众走出困境。
对遇到困难的群众,要一帮到底,帮就要帮出实效来,这是梁玉芹发起成立爱心传递公益群的初衷。当她与志愿者们去医院向病人送温暖,遇到外乡人陈家英向她求助时,梁玉芹决心全力以赴地帮助她。当时,尚未有智能手机出现,梁玉芹就带着笔记本电脑,里边有为她录的7分钟的视频,作为寻亲的唯一依据。在前往贵州途中,梁玉芹将电脑资料看得比钱包还重要,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旅舍里,一觉醒来,她首先检查笔记本电脑是否安然无恙。这笔记本电脑,也是她这趟旅途中使用最频繁的器物。
到了贵州,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暂住在旅馆,或就餐于小饭店,只要她一有机会与当地人说上话,她都会恳请人家做一件事,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听一听视频里人的说话口音,能否听出她是哪里人。
梁玉芹遇到许多热心人,人家会认真地看完这段视频,但最后往往是爱莫能助地对她说,非常抱歉,我实在是听不出她这口音是哪里的。陈家英有点智力问题,她与家人失散后,已在外流浪多年,她的口音越发模糊。
贵州有许多好山水与风景名胜佳地,但梁玉芹自费到贵州逗留的一星期里,却无心欣赏黄果树瀑布等美丽风景。此时,梁玉芹心中渴望的风景是找到陈家英的家乡,见到陈家英的父母亲人。
梁玉芹往贵州各地乡音汇聚的地方跑,到汽车站、火车站去寻找,随时随地向人家打听,与形形色色的当地人打交道。一周时间,匆匆而过,眼看这趟寻亲之旅,将是无功而返,可梁玉芹仍没放弃努力。淮安与贵州相隔千里之遥,来一趟贵州实属不易,在这一周时间里,她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听懂陈家英话语的人。最后一天的下山途中,汽车行驶在山道上,一会儿急转弯,一会儿因避让对方来车而紧急刹车,颠簸得十分厉害,腰间的安全带,总是处于受力状态。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梁玉芹,努力保持稳定,抓住最后时机,吃力地打开平板电脑,面带微笑地向车里乘客们询问:有谁能听懂这口音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年轻人站起来对她说:这应该是我们遵义地区的方言。他答应梁玉芹,回去后,一定帮她进一步打听,一旦有消息,就立刻打电话告诉她。他们互留了电话号码,就这样,在即将离开贵州的最后时刻,梁玉芹遇见了“贵人”。
一周后,梁玉芹正在班上忙碌,忽然接到了来自遵义地区的电话。电话那头,年轻人兴奋地告诉梁玉芹,找到了!她父亲说大女儿已失散13年了,不知她是否还活着,家人经常想念她,她母亲生病了,母亲不知为她哭了多少回,如今,她母亲的眼泪已流干了,还时常因想念大女儿而干哭呢。当即,梁玉芹与他约定,立刻,安排陈家英与家人视频认亲,进一步确认她们是否为一家人。
在医院病房里,起初,陈家英还算平静,她只是来回踱步,口中依旧念叨着那句话:我要回家。
当电脑屏幕上出现贵州的风景时,陈家英停下了脚步,她兴奋地注视着屏幕上出现的家乡面貌。而当她父母出现时,陈家英激动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她疯了似的,冲到桌前,将头紧紧地抵住电脑屏幕,她恨不得钻进薄薄的电脑屏幕里去,拥抱已阔别多年的父母。
见到这情形,梁玉芹完全放下心来,可以肯定她们是一家人,帮助陈家英寻亲的事已经做成。不久,陈家英父亲与妹妹来到淮安,出现了开头一幕。
二
有人说,梁玉芹是爱管闲事的人,她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不过当初发起成立爱心公益社时,她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身边爱管闲事的人多着呢。面对弱势群体或遇上暂时困难的人,愿意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地帮人一把的大有人在。志愿者中有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律师、个体工商户等,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走到一起。人多力量大,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相继创建“暖屋工程”“光明使者点亮小课桌”“希望的田野梦想之旅”“金网工程”等多个爱心公益品牌。一批志同道合的热心人聚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发挥各自特长,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摆脱困境,走向新生活。
小轩姑娘,今年17岁,她妹妹14岁,弟弟11岁。10年前,她母亲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遭遇车祸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孩子,相依为命。当地政府照顾她们,免费让弟弟妹妹住校读书,小轩一人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第一次去她家看望时,正值寒冬季节,只见老房门窗不全,寒冷的北风,吹着令人战栗的风哨,从破窗处长驱直入,在屋内回旋反复,搅得满屋寒彻,又从破门洞口扬长而去,室内外几无温差。小轩衣着单薄地站在屋内,衣角被寒风吹得不时地上下翻动。梁玉芹一见到面带寒色的小轩,连忙上前拉起她冻得通红的双手,使劲地揉捏着,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小轩。她与志愿者们当场商定,下次过来将带着建筑材料与门窗玻璃等物资,帮她修缮房屋。
一星期后,他们通过定向募捐,筹集到两万元,全部购买建筑材料。他们带着建筑材料,志愿者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小轩家。这一回,他们共计来了21位志愿者,他们要亲自动手,改善小轩的居住环境。
很少有客人来的小轩家里热闹起来,20多位大哥哥大姐姐乐呵呵地做事,人人都在不停地忙碌。他们一趟趟地推车清理门前垃圾,准备铺起水泥地来。父亲在世时,堆放在门前的稻草垛,已经腐烂成泥,使用铁叉已无法叉起,他们就改用铁铲,一铲一铲地清理干净。在房子四周挖一道深沟,打下坚实的基础,砌起封闭的围墙来。并且,在围墙东侧,还特意搭起一间车棚,供她弟弟妹妹放学骑车回家时停放自行车。
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姜勇是搞工程建设的,他为小轩家房屋修缮设计出3套方案,供大家参考,实施的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第三套方案。梁玉芹是淮安市供电公司的员工,她叮嘱小轩姑娘使用捐赠来的电器注意事项,洗电饭锅时,不能弄湿插头,插座不可进水,安全用电,一定要牢记。周萍是淮安市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从此,她定期上门辅导孩子们学习。还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发起募捐,筹集钱物,改善她们姐妹3人的居住条件。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周老师便发动家长带着自己孩子,到小轩家里来过集体生活,与她妹妹弟弟一起学习玩耍。钟情桃李满天下的刘老师,则在修缮房屋时,特意在院子里栽下一棵桃树。刘老师与她们相约,一起护理这棵桃树,为它浇水施肥,迎接桃花满树香遍庭院的春天到来。
孩子们深受感动。在她们记忆里,从未有这么多人聚集到她们家里,热火朝天地帮她们家做事。所有的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虽然,她们一个都不认得,可她们心里明白,他们都是好人,都是来真心实意地帮助她们的。在志愿者队伍里,她们第一个认识的是梁玉芹。梁阿姨和蔼可亲,就像她们经常思念的妈妈一样。梁阿姨与她们说了许多话,她们听得入耳入心,就像聆听妈妈的教诲一样。时光匆匆,梁阿姨将要走时,可她们觉得还没听够呢,她们内心里希望能够经常聆听梁阿姨说话才好呢。
临走时,梁玉芹叮嘱弟妹俩要用功读书,待期末考试后,她们会再来登门看望姐妹3人,孩子们用力点头答应。
期末考试刚结束,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小轩姑娘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梁玉芹报告好消息,妹妹在期末考试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弟弟进步也很大。梁玉芹立刻将这消息及时发布到爱心公益群里,志愿者都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
很快,梁玉芹与志愿者又来到小轩家,她们带来了台灯等学习用品,又为妹妹补办10岁生日。虽然,正值隆冬季节,室外寒风呼啸,可小轩家里却是温暖如春,充满欢声笑语。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宋宝颖

2012年12月10日,对姜红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在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姜红的父亲和她妹妹从老家贵阳千里迢迢地来到江苏淮安。他们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姜红,曾一次次外出寻亲,每一次见面前都是激动不安,最后,却是失望而归。但这一次的寻亲结果会与以往不同吗?
父女俩站在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门口,他们认真地注视着从门内走出来的每一位,期盼着熟悉的身影出现。忽然,父亲昏花的老眼,一下子睁大了,他发现姜红从门内走出来了。姜红愈走愈近,对,没错,她就是自己失散了13年之久的大女儿。
眼前的姜红,步履蹒跚,容颜憔悴。女儿在外流浪的日子里不知吃了多少苦呢,想到这里,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妹妹也看见姐姐了。她瞧着过早地衰老的姜红,简直不敢相认。眼前的姐姐,又瘦又黑,她是我朝思暮想的姐姐吗?但姐姐的特征是明显的,父亲已经相认,事实不容置疑。
妹妹眼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姜红与亲人愈走愈近,终于,姜红看清楚了,她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亲人。顿时,她加快步伐,奔跑起来。
她猛扑到父亲的怀抱里,抓扯着父亲的衣服,像个孩子似的哭喊着:
爸爸——
家英——
年迈的父亲搂着女儿,呼喊着女儿的名字。而陪同她们站在一旁,促成她们父女团聚的梁玉芹与志愿者们,也都默默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同时,她们现在才明白,在医院里叫了5年的名字——姜红,其实,不叫姜红,叫家英,全名是陈家英。5年前,医生为她治病时,问她名字,她说自己叫家(姜)红,因她当时说话含糊不清,而且,外乡人的口音特别重,医生就听成了姜红,医院里所有记录上,都写的是姜红名字,直到今天,她们父女重逢才知道,她真实名字叫陈家英。
一
2012年深秋的一天,梁玉芹与志愿者一起来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给长期住院的病人送棉衣。当时,有一位女病人紧紧拉着梁玉芹的手,口里反复地念叨着一句话:姐姐,我要回家。她乡音很重,梁玉芹想与她多交流一些,详细了解她的情况。虽然,她急切地说了许多话,梁玉芹却一句没听懂。梁玉芹放下手里分发棉衣的活,带着她一起来到医生办公室,向她们询问这位病人的情况。医护人员反映,她说话的口音实在是重,她们也曾多次询问她家在哪里?为何到江苏来?可她的回答,令她们很失望,她们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其余的都不清楚。
虽然,听不明白她所说的话语,但从她激动的语气里,梁玉芹强烈地感受到她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那一刻,梁玉芹作出一个决定,去一趟贵州,代她寻找老家。为了节省费用,她孤身一人踏上旅途,尽管,梁玉芹是第一次到贵州来,在贵州举目无亲、不知从何处找起,可是梁玉芹深信:做好事,走遍天下都不怕。
2006年,梁玉芹用网名“灿若夏花”建立起淮安市爱心传递公益QQ群,后来又改为微信群。在群里,她有3个称呼,得到她真诚帮助的孩子们,甜甜地喊她“夏花阿姨”“夏花妈妈”,青年学子则亲热地叫她“夏花姐”。志愿者人数从当初的11人发展到今天的1089人,迄今已帮扶过3000多名遇到困难的群众走出困境。
对遇到困难的群众,要一帮到底,帮就要帮出实效来,这是梁玉芹发起成立爱心传递公益群的初衷。当她与志愿者们去医院向病人送温暖,遇到外乡人陈家英向她求助时,梁玉芹决心全力以赴地帮助她。当时,尚未有智能手机出现,梁玉芹就带着笔记本电脑,里边有为她录的7分钟的视频,作为寻亲的唯一依据。在前往贵州途中,梁玉芹将电脑资料看得比钱包还重要,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旅舍里,一觉醒来,她首先检查笔记本电脑是否安然无恙。这笔记本电脑,也是她这趟旅途中使用最频繁的器物。
到了贵州,无论是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暂住在旅馆,或就餐于小饭店,只要她一有机会与当地人说上话,她都会恳请人家做一件事,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听一听视频里人的说话口音,能否听出她是哪里人。
梁玉芹遇到许多热心人,人家会认真地看完这段视频,但最后往往是爱莫能助地对她说,非常抱歉,我实在是听不出她这口音是哪里的。陈家英有点智力问题,她与家人失散后,已在外流浪多年,她的口音越发模糊。
贵州有许多好山水与风景名胜佳地,但梁玉芹自费到贵州逗留的一星期里,却无心欣赏黄果树瀑布等美丽风景。此时,梁玉芹心中渴望的风景是找到陈家英的家乡,见到陈家英的父母亲人。
梁玉芹往贵州各地乡音汇聚的地方跑,到汽车站、火车站去寻找,随时随地向人家打听,与形形色色的当地人打交道。一周时间,匆匆而过,眼看这趟寻亲之旅,将是无功而返,可梁玉芹仍没放弃努力。淮安与贵州相隔千里之遥,来一趟贵州实属不易,在这一周时间里,她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听懂陈家英话语的人。最后一天的下山途中,汽车行驶在山道上,一会儿急转弯,一会儿因避让对方来车而紧急刹车,颠簸得十分厉害,腰间的安全带,总是处于受力状态。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梁玉芹,努力保持稳定,抓住最后时机,吃力地打开平板电脑,面带微笑地向车里乘客们询问:有谁能听懂这口音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年轻人站起来对她说:这应该是我们遵义地区的方言。他答应梁玉芹,回去后,一定帮她进一步打听,一旦有消息,就立刻打电话告诉她。他们互留了电话号码,就这样,在即将离开贵州的最后时刻,梁玉芹遇见了“贵人”。
一周后,梁玉芹正在班上忙碌,忽然接到了来自遵义地区的电话。电话那头,年轻人兴奋地告诉梁玉芹,找到了!她父亲说大女儿已失散13年了,不知她是否还活着,家人经常想念她,她母亲生病了,母亲不知为她哭了多少回,如今,她母亲的眼泪已流干了,还时常因想念大女儿而干哭呢。当即,梁玉芹与他约定,立刻,安排陈家英与家人视频认亲,进一步确认她们是否为一家人。
在医院病房里,起初,陈家英还算平静,她只是来回踱步,口中依旧念叨着那句话:我要回家。
当电脑屏幕上出现贵州的风景时,陈家英停下了脚步,她兴奋地注视着屏幕上出现的家乡面貌。而当她父母出现时,陈家英激动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她疯了似的,冲到桌前,将头紧紧地抵住电脑屏幕,她恨不得钻进薄薄的电脑屏幕里去,拥抱已阔别多年的父母。
见到这情形,梁玉芹完全放下心来,可以肯定她们是一家人,帮助陈家英寻亲的事已经做成。不久,陈家英父亲与妹妹来到淮安,出现了开头一幕。
二
有人说,梁玉芹是爱管闲事的人,她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不过当初发起成立爱心公益社时,她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身边爱管闲事的人多着呢。面对弱势群体或遇上暂时困难的人,愿意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地帮人一把的大有人在。志愿者中有公务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律师、个体工商户等,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走到一起。人多力量大,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相继创建“暖屋工程”“光明使者点亮小课桌”“希望的田野梦想之旅”“金网工程”等多个爱心公益品牌。一批志同道合的热心人聚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发挥各自特长,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摆脱困境,走向新生活。
小轩姑娘,今年17岁,她妹妹14岁,弟弟11岁。10年前,她母亲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遭遇车祸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孩子,相依为命。当地政府照顾她们,免费让弟弟妹妹住校读书,小轩一人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梁玉芹与志愿者们第一次去她家看望时,正值寒冬季节,只见老房门窗不全,寒冷的北风,吹着令人战栗的风哨,从破窗处长驱直入,在屋内回旋反复,搅得满屋寒彻,又从破门洞口扬长而去,室内外几无温差。小轩衣着单薄地站在屋内,衣角被寒风吹得不时地上下翻动。梁玉芹一见到面带寒色的小轩,连忙上前拉起她冻得通红的双手,使劲地揉捏着,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小轩。她与志愿者们当场商定,下次过来将带着建筑材料与门窗玻璃等物资,帮她修缮房屋。
一星期后,他们通过定向募捐,筹集到两万元,全部购买建筑材料。他们带着建筑材料,志愿者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小轩家。这一回,他们共计来了21位志愿者,他们要亲自动手,改善小轩的居住环境。
很少有客人来的小轩家里热闹起来,20多位大哥哥大姐姐乐呵呵地做事,人人都在不停地忙碌。他们一趟趟地推车清理门前垃圾,准备铺起水泥地来。父亲在世时,堆放在门前的稻草垛,已经腐烂成泥,使用铁叉已无法叉起,他们就改用铁铲,一铲一铲地清理干净。在房子四周挖一道深沟,打下坚实的基础,砌起封闭的围墙来。并且,在围墙东侧,还特意搭起一间车棚,供她弟弟妹妹放学骑车回家时停放自行车。
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姜勇是搞工程建设的,他为小轩家房屋修缮设计出3套方案,供大家参考,实施的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第三套方案。梁玉芹是淮安市供电公司的员工,她叮嘱小轩姑娘使用捐赠来的电器注意事项,洗电饭锅时,不能弄湿插头,插座不可进水,安全用电,一定要牢记。周萍是淮安市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从此,她定期上门辅导孩子们学习。还在班级的家长群里发起募捐,筹集钱物,改善她们姐妹3人的居住条件。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周老师便发动家长带着自己孩子,到小轩家里来过集体生活,与她妹妹弟弟一起学习玩耍。钟情桃李满天下的刘老师,则在修缮房屋时,特意在院子里栽下一棵桃树。刘老师与她们相约,一起护理这棵桃树,为它浇水施肥,迎接桃花满树香遍庭院的春天到来。
孩子们深受感动。在她们记忆里,从未有这么多人聚集到她们家里,热火朝天地帮她们家做事。所有的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虽然,她们一个都不认得,可她们心里明白,他们都是好人,都是来真心实意地帮助她们的。在志愿者队伍里,她们第一个认识的是梁玉芹。梁阿姨和蔼可亲,就像她们经常思念的妈妈一样。梁阿姨与她们说了许多话,她们听得入耳入心,就像聆听妈妈的教诲一样。时光匆匆,梁阿姨将要走时,可她们觉得还没听够呢,她们内心里希望能够经常聆听梁阿姨说话才好呢。
临走时,梁玉芹叮嘱弟妹俩要用功读书,待期末考试后,她们会再来登门看望姐妹3人,孩子们用力点头答应。
期末考试刚结束,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小轩姑娘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梁玉芹报告好消息,妹妹在期末考试里取得优异的成绩,弟弟进步也很大。梁玉芹立刻将这消息及时发布到爱心公益群里,志愿者都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
很快,梁玉芹与志愿者又来到小轩家,她们带来了台灯等学习用品,又为妹妹补办10岁生日。虽然,正值隆冬季节,室外寒风呼啸,可小轩家里却是温暖如春,充满欢声笑语。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