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散文)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4月01日 01版)
阴雨绵绵的天空,色调混在蟹青色和鸭蛋蓝之间,蓬松而慵懒,像是雨水浸泡着天空,把天色霉得起了毛。这是惹人心烦的天色,天边的毛一不小心就会在人心处蔓延,生出大片大片躁闷来。而父亲,对此却是欢喜的,有了天气作借口,他可以短暂摆脱山野地头那忙不完的果树庄稼,投入他所热爱的木工活里,沉醉不知归路。
记忆里的家,是堆在刨木花海里的。父亲是个司机,一年里头,一半的时间泡在油罐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刨木花海里。父亲迷恋木工,不是一天两天的心血来潮,而是长年累月的天长地久。凡有空暇,哪怕是从扒少几口饭里挤来的时间,也得握起刨子“唰唰”来几下。看见大圈裹小圈的蓬松刨木花,像花一样开在院子里,空气里都是满满当当的木头香气,父亲的满足欢愉也如烂漫春花。
父亲做木工的偏爱都给了圆形的桌子。在父亲心里,一张桌子,系着一个家的三餐四季,最日常温暖的人间烟火,是爱的展览馆,多少悲欢聚散,都被桌上家的味道所安抚、鼓舞。印象里的饭桌,一直是父亲做的,一两年一换,大小不等,纹理不同,花色无类,用料有别。雷打不动的是,桌子定是圆形的。父亲喜欢那圆圆的轨迹,毫无棱角的弧线,去掉了伤人的尖锐,剩下温情的顺滑。更何况,同在一个圆,即使有着短暂的离散,也终会在某一天,某一点,喜相逢。
哥哥从小就是父亲与刨刀后的小尾巴。每逢院子里刨刀声起,哥哥就如一尾灵活调皮的鱼儿,掩在木质的浪花里,欢快打滚、振臂、撒刨木花。玩累了的哥哥,眼巴巴瞅着父亲行云流水的动作,看着一块块原木在父亲与刨刀的合力下蜕变,他迷糊的眼睛里有了渴望。哥哥6岁左右。在那个蝉鸣尤其热烈的夏天,父亲布满老茧的大手轻轻包住他的小手,小心翼翼,一板一眼带着他在木质的跑道上用力划过,留下一道丝滑的轨迹。父亲心头春风十里,喜色挂上眉梢。父亲觉得哥哥有做木工的潜质,可以圆他未圆的梦,做一个出色的木工匠,将谋生与爱好融合,打造完美人生的圆,而不是像他自己一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狭缝里自娱自乐,聊以自慰。
父亲40岁生日,他心情很是高涨,亲自下厨做了十几道好菜,红黄橙绿白的,满满当当的,摆在簇新的圆桌上。那是不久前,父亲与哥哥合力完成的新桌子。哥哥说,要用它来吃父亲的生辰饭。做桌子用的柳木,在大山的高腰处砍的。父子俩一人拉头,一人拽尾,将木从高处弄到平地,继而合力扛到石头岭脚的大水塘边上,放到等待已久的三轮车上。哥哥一路蹬的车。12岁的少年,小脸因用力而涨得通红。
桌子的每一道工序,哥哥都参与其中:切割、刨花、打磨、上漆、打蜡、拼装。小小少年,眼神已经有了笃定与自信。父亲的笑如同地上的刨花,卷卷的弧线,是舒展,是愉悦。
父亲以为,圆桌如圈,会把一家人圈在既定的圆里,朝朝暮暮,年年岁岁。父亲已经无数次想象着,经年后,学有所成的哥哥,会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木工匠,一手好手艺为他赚得财与名,引着他往人生赢家的方向走。可再圆的圈也统一不了分歧的思想。哥哥升上初中后,体育成绩拔尖,尤其跳高和跑步,被老师相中,挑进了校运动队。青春的风有了躁动的热。哥哥享受在操场上的一切,自由奔跑的风,奋力一跃的炫,人潮拥挤的欢呼。哥哥喜欢当体育生。
当一个人的喜欢,和另一个人的期盼有了冲突的时候,注定了他们之间会有激烈的矛盾,特别父与子之间。自从得知哥哥选择当体育生,并且训练影响了学业后,父亲的脸,就没放晴过,始终挂着一片黑云,随时风雨欲来的状态。父亲忍不住去学校找了哥哥的老师,要求让哥哥退出校运动队。父亲此举,彻底点燃了哥哥心中的叛逆之火。父子俩吵得不可开交,连家里的旺财都被吓到汪汪直叫。哥哥冲口而出的一句,“我不用你管!”将父亲的怒火燃到最高点,失控的父亲掀翻了圆桌。无辜的圆桌啊,在空中凌乱了一圈,仍收不住父亲愤怒的力度,惯性下向旁边的墙角撞去,尖尖的墙角撞伤桌子的腰。哥哥竟上前补上狠狠的一脚,桌子裂成两半,一大一小,像两张因惊吓而合不上的嘴。
哥哥的叛逆之心迅速乘机攻城略地,控制了哥哥的初中生涯。哥哥开始逃学,跟着几个同道中人,混迹县城的游戏厅,疯狂打“拳霸”。父亲抓哥哥回来,打了一次又一次。少年的心,越打越硬。父慈子孝的情景,仿若梦一场,徒留剑拔弩张的对峙。父亲败给了心灰意冷,慢慢打不动了,时常如雕像般,拿着刨刀静静坐在柴房外,凝视房内被损坏的那张圆桌。悲凉之海,泛起无力的浪,将沧桑的父亲紧紧包围。父亲想要修补这张桌子,却像是有心无力了。曾经两个人协力制造、破坏的桌子,修补,也是要两人齐心合力啊。
哥哥初中毕业后,去广州读了技校。其间为了一女孩和别人大打出手,断了别人的手骨。父亲带着钱,陪着笑,在医院里对旁人低下在哥哥面前高昂的头颅,满地霜华,落在父亲未老先衰的发丛里,一闪一闪,看在哥哥眼里,都是灼眼烧心的白。倔犟的少年,已习惯了父与子之间的疏离与沉默,嘴巴微张,欲语却无言。
读书,于哥哥而言,成了鸡肋,终是弃掉了。哥哥的路走走停停,歪歪斜斜,他跑过的营生繁多:收购香蕉、进工厂、做厨师、摆摊、搬砖、扛水泥、卖啤酒……在青春的莽撞与冲动的影响下,哪一项都干不长。它们就像一块块有了污迹的破布一样,将哥哥的青春缝缝补补,遮遮掩掩,终究还是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难堪与后悔的针脚。
婚后的哥哥,仍在外到处飘着,偶尔回家。生活随着哥哥几个孩子的出生、成长换了几副面孔,每一张都画着讨债的符号。哥哥浪荡的脚步慢慢有了犹豫的重量,他不再年轻,不再是一朵轻盈飘四方的蒲公英,他的身后有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哥哥的心性终是被生活磨稳重了些,他学了开泵车的技术,投奔一同学,在工地上开泵车。常年住在简陋的工房里,夏热冬冷,开车的时间长而不定时,随叫随开,还得时而转场去到不同城市的工地。这一切,是年轻时的哥哥做不来,做不长的。可年长的哥哥做这份工作,已经干了近十年。
许多道理都是走过漫长的人生路方能领悟的。尤其为人父之后,尤其大侄子无心向学,醉心学拳,自己对其怒骂痛打之后。哥哥看着已然衰老得面目全非的父亲,心里的愧疚排山倒海。父亲的苍老里,有多少白头发是因他而生啊,他离家的那些年,是父亲替他镇守着大本营,替他照料生病的母亲,为他接送上学的孩子,给他媳妇出本钱做生意,帮他媳妇开车送货。哥哥的愧赧化作深夜里的一滴泪,划过沧桑黝黑的脸庞。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两根绳子互相追逐的过程,追得急了,怕打结,追得慢了,怕疏离。父母为子女的好,多是急切的,而儿女的成长,又多是缓慢的。急切与缓慢中间,隔了个容易叛逆的青春,从而埋下了无数遗憾与后悔的种子。
父亲72岁生日到来之前,家里又见刨花飞舞,是休假回家的哥哥,重新拿起了生锈的刨刀,细细在一块块原木上刨着,打磨着。哥哥用木头和环氧树脂做了一张梅花圆桌,圆圆的外圈内,开着一朵木头制作而成的梅花,每朵花瓣里都是零碎不规则的木头,木头与木头之间的缝隙,被五颜六色的流体树脂填满。俯视之,有被木头割裂的怪异,也有被流脂治愈的和谐,它们都被最外的圆弧温柔包围在一起,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久不围桌好好吃一顿饭的父子,终是在新圆桌的撮合下,让所有不快的往事消失在交杯换盏里。经年分道扬镳的父子,穿过时间之河里因分歧而割裂的木头,在爱的流脂的指引下,终是沿着殊途会同归的圆弧,回到烟火之家的四季餐桌上。
责任编辑:周伟
阴雨绵绵的天空,色调混在蟹青色和鸭蛋蓝之间,蓬松而慵懒,像是雨水浸泡着天空,把天色霉得起了毛。这是惹人心烦的天色,天边的毛一不小心就会在人心处蔓延,生出大片大片躁闷来。而父亲,对此却是欢喜的,有了天气作借口,他可以短暂摆脱山野地头那忙不完的果树庄稼,投入他所热爱的木工活里,沉醉不知归路。
记忆里的家,是堆在刨木花海里的。父亲是个司机,一年里头,一半的时间泡在油罐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刨木花海里。父亲迷恋木工,不是一天两天的心血来潮,而是长年累月的天长地久。凡有空暇,哪怕是从扒少几口饭里挤来的时间,也得握起刨子“唰唰”来几下。看见大圈裹小圈的蓬松刨木花,像花一样开在院子里,空气里都是满满当当的木头香气,父亲的满足欢愉也如烂漫春花。
父亲做木工的偏爱都给了圆形的桌子。在父亲心里,一张桌子,系着一个家的三餐四季,最日常温暖的人间烟火,是爱的展览馆,多少悲欢聚散,都被桌上家的味道所安抚、鼓舞。印象里的饭桌,一直是父亲做的,一两年一换,大小不等,纹理不同,花色无类,用料有别。雷打不动的是,桌子定是圆形的。父亲喜欢那圆圆的轨迹,毫无棱角的弧线,去掉了伤人的尖锐,剩下温情的顺滑。更何况,同在一个圆,即使有着短暂的离散,也终会在某一天,某一点,喜相逢。
哥哥从小就是父亲与刨刀后的小尾巴。每逢院子里刨刀声起,哥哥就如一尾灵活调皮的鱼儿,掩在木质的浪花里,欢快打滚、振臂、撒刨木花。玩累了的哥哥,眼巴巴瞅着父亲行云流水的动作,看着一块块原木在父亲与刨刀的合力下蜕变,他迷糊的眼睛里有了渴望。哥哥6岁左右。在那个蝉鸣尤其热烈的夏天,父亲布满老茧的大手轻轻包住他的小手,小心翼翼,一板一眼带着他在木质的跑道上用力划过,留下一道丝滑的轨迹。父亲心头春风十里,喜色挂上眉梢。父亲觉得哥哥有做木工的潜质,可以圆他未圆的梦,做一个出色的木工匠,将谋生与爱好融合,打造完美人生的圆,而不是像他自己一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狭缝里自娱自乐,聊以自慰。
父亲40岁生日,他心情很是高涨,亲自下厨做了十几道好菜,红黄橙绿白的,满满当当的,摆在簇新的圆桌上。那是不久前,父亲与哥哥合力完成的新桌子。哥哥说,要用它来吃父亲的生辰饭。做桌子用的柳木,在大山的高腰处砍的。父子俩一人拉头,一人拽尾,将木从高处弄到平地,继而合力扛到石头岭脚的大水塘边上,放到等待已久的三轮车上。哥哥一路蹬的车。12岁的少年,小脸因用力而涨得通红。
桌子的每一道工序,哥哥都参与其中:切割、刨花、打磨、上漆、打蜡、拼装。小小少年,眼神已经有了笃定与自信。父亲的笑如同地上的刨花,卷卷的弧线,是舒展,是愉悦。
父亲以为,圆桌如圈,会把一家人圈在既定的圆里,朝朝暮暮,年年岁岁。父亲已经无数次想象着,经年后,学有所成的哥哥,会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木工匠,一手好手艺为他赚得财与名,引着他往人生赢家的方向走。可再圆的圈也统一不了分歧的思想。哥哥升上初中后,体育成绩拔尖,尤其跳高和跑步,被老师相中,挑进了校运动队。青春的风有了躁动的热。哥哥享受在操场上的一切,自由奔跑的风,奋力一跃的炫,人潮拥挤的欢呼。哥哥喜欢当体育生。
当一个人的喜欢,和另一个人的期盼有了冲突的时候,注定了他们之间会有激烈的矛盾,特别父与子之间。自从得知哥哥选择当体育生,并且训练影响了学业后,父亲的脸,就没放晴过,始终挂着一片黑云,随时风雨欲来的状态。父亲忍不住去学校找了哥哥的老师,要求让哥哥退出校运动队。父亲此举,彻底点燃了哥哥心中的叛逆之火。父子俩吵得不可开交,连家里的旺财都被吓到汪汪直叫。哥哥冲口而出的一句,“我不用你管!”将父亲的怒火燃到最高点,失控的父亲掀翻了圆桌。无辜的圆桌啊,在空中凌乱了一圈,仍收不住父亲愤怒的力度,惯性下向旁边的墙角撞去,尖尖的墙角撞伤桌子的腰。哥哥竟上前补上狠狠的一脚,桌子裂成两半,一大一小,像两张因惊吓而合不上的嘴。
哥哥的叛逆之心迅速乘机攻城略地,控制了哥哥的初中生涯。哥哥开始逃学,跟着几个同道中人,混迹县城的游戏厅,疯狂打“拳霸”。父亲抓哥哥回来,打了一次又一次。少年的心,越打越硬。父慈子孝的情景,仿若梦一场,徒留剑拔弩张的对峙。父亲败给了心灰意冷,慢慢打不动了,时常如雕像般,拿着刨刀静静坐在柴房外,凝视房内被损坏的那张圆桌。悲凉之海,泛起无力的浪,将沧桑的父亲紧紧包围。父亲想要修补这张桌子,却像是有心无力了。曾经两个人协力制造、破坏的桌子,修补,也是要两人齐心合力啊。
哥哥初中毕业后,去广州读了技校。其间为了一女孩和别人大打出手,断了别人的手骨。父亲带着钱,陪着笑,在医院里对旁人低下在哥哥面前高昂的头颅,满地霜华,落在父亲未老先衰的发丛里,一闪一闪,看在哥哥眼里,都是灼眼烧心的白。倔犟的少年,已习惯了父与子之间的疏离与沉默,嘴巴微张,欲语却无言。
读书,于哥哥而言,成了鸡肋,终是弃掉了。哥哥的路走走停停,歪歪斜斜,他跑过的营生繁多:收购香蕉、进工厂、做厨师、摆摊、搬砖、扛水泥、卖啤酒……在青春的莽撞与冲动的影响下,哪一项都干不长。它们就像一块块有了污迹的破布一样,将哥哥的青春缝缝补补,遮遮掩掩,终究还是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难堪与后悔的针脚。
婚后的哥哥,仍在外到处飘着,偶尔回家。生活随着哥哥几个孩子的出生、成长换了几副面孔,每一张都画着讨债的符号。哥哥浪荡的脚步慢慢有了犹豫的重量,他不再年轻,不再是一朵轻盈飘四方的蒲公英,他的身后有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哥哥的心性终是被生活磨稳重了些,他学了开泵车的技术,投奔一同学,在工地上开泵车。常年住在简陋的工房里,夏热冬冷,开车的时间长而不定时,随叫随开,还得时而转场去到不同城市的工地。这一切,是年轻时的哥哥做不来,做不长的。可年长的哥哥做这份工作,已经干了近十年。
许多道理都是走过漫长的人生路方能领悟的。尤其为人父之后,尤其大侄子无心向学,醉心学拳,自己对其怒骂痛打之后。哥哥看着已然衰老得面目全非的父亲,心里的愧疚排山倒海。父亲的苍老里,有多少白头发是因他而生啊,他离家的那些年,是父亲替他镇守着大本营,替他照料生病的母亲,为他接送上学的孩子,给他媳妇出本钱做生意,帮他媳妇开车送货。哥哥的愧赧化作深夜里的一滴泪,划过沧桑黝黑的脸庞。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两根绳子互相追逐的过程,追得急了,怕打结,追得慢了,怕疏离。父母为子女的好,多是急切的,而儿女的成长,又多是缓慢的。急切与缓慢中间,隔了个容易叛逆的青春,从而埋下了无数遗憾与后悔的种子。
父亲72岁生日到来之前,家里又见刨花飞舞,是休假回家的哥哥,重新拿起了生锈的刨刀,细细在一块块原木上刨着,打磨着。哥哥用木头和环氧树脂做了一张梅花圆桌,圆圆的外圈内,开着一朵木头制作而成的梅花,每朵花瓣里都是零碎不规则的木头,木头与木头之间的缝隙,被五颜六色的流体树脂填满。俯视之,有被木头割裂的怪异,也有被流脂治愈的和谐,它们都被最外的圆弧温柔包围在一起,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久不围桌好好吃一顿饭的父子,终是在新圆桌的撮合下,让所有不快的往事消失在交杯换盏里。经年分道扬镳的父子,穿过时间之河里因分歧而割裂的木头,在爱的流脂的指引下,终是沿着殊途会同归的圆弧,回到烟火之家的四季餐桌上。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