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队伍,坚持在西部,用持续23年的代代接力,照亮了一大片孩子,也唤醒了我的内心。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聆听了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学姐学长们的事迹宣讲,第一次听到了那句让人心中感动、热血沸腾的话语“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那晚,坐在台下的我,对自己说“努力吧,有机会,我也要去支教”。2022年,是四川师范大学连续参与研支团志愿服务项目工作的第20年。也正是这一年,我书写下自己在广袤西部大地的青春乐章。

  出发前,我也踌躇满志,相信自己站上三尺讲台后,也能“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却怎么也没想到,现实里冰凉的大雨落得这么快、这么急。来到支教学校,我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语言障碍。这里的孩子大多习惯于和家长用彝语交流,所以就算已经升入三年级,但拼音和汉字书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仍是很大的困难。

  “青年当有志 立志在四方 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是我出征那年四川省凉山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培训派遣活动横幅上的标语。带着这样的信念,在三尺讲台上,除了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日常成绩的提升,我和队友还通过拍摄支教音乐纪实短片的举措,去关注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小英是我们拍摄的女主角。“她的声音太纯净了,简直就是天籁。”小英,是一个地道的彝族女孩,父母在外务工,9岁的她独自一人在家中生活。拍摄前,作为任教老师我几乎不记得班上有这样一位不善言语,总是坐在角落的学生。当小英得知自己是女主角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拍摄过程中,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个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更自信了。拍摄结束后,小英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更是担任了数学小组长一职,在期末测试进步了20多名。小英的故事,使我明白,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能带给学生如此大的改变。

  “教育无非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现在,我期待将更多爱与期待的目光,给予班上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鼓励他们站上讲台,勇敢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让这群未来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歌手或美术家,跑得再快一点,跳得再高一点,唱得再多一点,画得再美一点。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铭刻在每一代研支人内心深处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支教结束的那天,我给班上的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件班服,这是我的设计“首秀”,上面有每个人的名字,有我对班上彝族娃娃们一句句“乘风破浪,未来可期”的祝福。

  在山里那一年,我无数次抬头仰望星空,对自己说,我不会忘记彝族年孩子们给我送肉时说的那句“孜莫格尼,库史木萨(彝族祝福语)”,不会忘记视频中和大家共同演唱《凉山谣》的优美旋律。这些数不清的画面拼凑成了专属于我在22岁这一年,印刻在凉山普格的青春岁月。

  时间就是拥有如此的魔法,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的代代研支人坚信,我们能用立于三尺讲台的点点烛光,点亮明灯三千,推动船帆远航。

  向西部,正青春。感谢19岁坐在台下的自己,选择了西部。感谢22岁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小王老师,发现了自己无限的可能。

  服务期满后,我也毅然加入四川省西部计划宣讲团,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看呐,又一年春,海口牧场的索玛花又开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