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寻常巷陌,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承载着一位72岁老人对雷锋精神的半生坚守。

  最近,我们以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志愿者的身份,与武汉雷锋陈列馆馆长黄德宝先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一路上,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为我们的第一次采访,也为第一次接触“活雷锋”。

  到达后,我们却有些意外,雷锋陈列馆不在武汉的中心地带,人流量并不算多。踏入雷锋陈列馆,老人正等候着我们,他着一身黑衣,身形瘦削而挺拔,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具有传奇色彩,看上去似乎与街头巷尾的普通老者并无二致。

  然而推门而入的刹那,我们却屏住了呼吸——剪纸与海报悬挂满墙,微微泛黄却保存完好的书籍和报纸,以及明信片、邮票、磁带等藏品整齐排列在展柜中……方寸之间,仿佛堆叠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

  “是什么让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收集雷锋藏品、宣传雷锋事迹呢?”面对我们的提问,黄德宝露出了感慨的神情:“我应该比你们大30多岁吧,我们这代人,是从学雷锋的热潮里走过来的。”20世纪70年代,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也是从那时起,一粒热忱的种子便深埋进了他的心中。

  20世纪80年代起,黄德宝开始收集与雷锋相关的物件,只要是象征着“雷锋”二字的藏品,他“来者不拒”,不局限于种类,更不局限于年代。随着藏品数量越来越多,时机似乎到了。2013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间藏于社区中的雷锋陈列馆终于建成。

  陈列馆已经建好,但怎么去吸引大家参与呢?这个问题时常萦绕于黄德宝的心头。

  陈列馆空间有限,将收藏品密密麻麻地摆放缺乏美感,不如做成系列的展览。馆内展品按主题逐年轮换,今年的主题是雷锋的剪纸。黄德宝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其中有一系列作品描绘着雷锋的事迹,记录着雷锋帮助他人的故事。他对我们说:“雷锋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那一刻,我们忽然理解了黄德宝先生的坚持,雷锋精神就是平凡人在平凡生活里做那些看似平凡的事情,但将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或许对于这位老人而言,将一件件藏品珍重地放进这间小屋子,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传播雷锋精神,早已变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间赋予了坚持的意义,让平凡的事情变得伟大。

  “去年是雷锋的歌曲,今年是雷锋的剪纸,明年是什么我还没有想好,但是保证每年不一样,让大家常看常新。”交流过程中,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参观,听到黄德宝先生的话,他们也被勾起了好奇心,纷纷表示期待明年的展出。我们和老人相视一笑,显而易见,他的方案奏了效。

  在陈列馆的墙上,挂着一幅锦旗。见我们感兴趣,黄德宝先生露出了笑容:“前段时间,我在一些院校开展学雷锋的活动,许多学生积极参与。他们送给我许多东西,里面有雷锋的文创,雷锋的杯子。还有一个本子,封面上刻出来的雷锋头像,很精美的作品!”我们有些惊讶,原来宣传雷锋精神还能有这么多形式。

  “许多学生都很愿意以这种形式去了解雷锋,感受雷锋精神。”黄德宝说。“这下雷锋不再是挂在墙上、写在书上,而是真的活起来了!”我们举着手机拍下一件件藏品,不禁感慨道。黄德宝笑着点头,他在一旁站得笔直,身形瘦削而挺拔。此刻,老人的样子似乎与我们来之前的想象逐渐重合。

  临别时,黄德宝对我们说:“刚才和你们交流的时候,我已经想好明年要搞什么了,就办雷锋的绘画作品展!”他眼里闪着光,声音里洋溢着热情和期盼,我们不禁也期待了起来。

  回程车上,我忍不住感慨:“我们在宣传雷锋思想上已经明显落于黄德宝先生了。”“所以更要学习他——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我们也要学着不断突破,搞点新颖的东西宣传雷锋精神。”同伴回答道,我们相视一笑。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和黄德宝继续交流。我相信,这位雷锋精神“守灯人”的故事,一定会不断续写。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