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花再美,一闻就知道是假的,它没味儿。”一位老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精准地揭示了AI文学创作在情感表达上的困境。AI像一条塑料花流水线,正在以惊人的效率批量制造缺乏独特情感与思想的产品。

  AI冲击,实则是写作的一次祛魅。它迫使创作者直面一个真相:仅靠堆砌高级词汇、写作技巧的作品终将被机器取代;只有敢于袒露灵魂、抒发情感的文字,才能到达AI无法染指的高度。未来的文学市场或将分裂为两极:一极是AI生成的海量“标准文本”,仅供满足快餐式消费;另一极是人类用真情实感浇筑的“情感创作”,成为稀缺的珍品。

  所有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都是创作者将情感体验凝固成文字的见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他在绍兴街头目睹无数“被吃掉的人”后爆发的呐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他用伤痕累累的双手与大海搏斗的隐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叙事,是他对拉美百年历史中孤独与救赎的文字刻画。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是因为情感的幽微之处如同每个人指纹般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收到AI作品投稿后,“青春诗刊”公众号负责人单磊的第一反应是生气。他用“很多意象堆叠在一起,前后没什么联系,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更谈不上情感、血肉。”评价AI写的诗。在“青春诗刊”运营团队的眼中,诗歌是“纯洁的、神圣的”,他们不能容忍公众号中出现AI写的诗,对其“宁杀错不放过”。诗友任嘲我认为,AI写得再好也和他没有关系:“如果个人的情感让机器抒发,相当于我想锻炼身体,让别人帮忙跑步,完全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AI或许可以工业化生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样式的格律诗,却无法模拟杜甫穿越安史之乱烽烟时,靴底沾着的血泥与冻土。AI其实也是筛选创作的一道门槛:唯有注入独特情感的作品,才能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留下痕迹。缺乏灵魂的作品,注定如塑料花般被遗弃在旧纸堆中。

  AI用算法逻辑终结了无灵魂的“套路化平庸写作”,在这场革命中,面对真正危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那些从未真正活过的文字。当AI撕去所有矫饰的面具,文学将回归最原始的本质——文字不是技巧的游戏,而是生命的证言。

  (本文由张耀华、赵小萱运用AI工具,通过人机协同流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