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92年,香港文化机构发动“我最喜欢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得票最多、荣登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向世界各国中学生推荐的优秀文学作品。
唐诗中,伟大的作品不胜枚举,李杜王孟的许多名篇脍炙人口,为什么人们偏偏把最多的票投给了这首诗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它关联了一个伟大的命题——母爱,这个我们每个人说起来都会为之感动的情感,是人性伦理的基础,是生命延续的根本。
如今,提起母爱,我们也总是想起这首诗。它的语句并不高深,就算是小学生,也能基本读懂,它是作者心中的真情自然流露到了笔端。诗中只撷取了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个细节,用类似汉乐府的天然笔触,使用了“密密”“迟迟”两个叠词,就展现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舐犊之情。最后以寸草之心怎能报答春日太阳恩泽的反问,感叹母爱的伟大实在无以复加,可以和惠泽万物的光明之母相提并论。
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是最典型的家庭特征。母亲除了养育子女之外,总是忙于织布缝衣等家务劳动。我老家在中原,小时候还完整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形态。奶奶和母亲一年到头除了要洗衣做饭之外,很多时候都在忙着纺线、织布、缝衣服。她们从早上一睁眼,手上就没有闲的时候,就算是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手上也还有纳鞋底、绣肚兜等活计。晚上,她们在灯下纺棉花、织布,纺花“嗡嗡”地转着,织布机“咔登”“咔登”地响着,往往直到月落星沉的深夜。这种情形,直到现在还会清晰地浮现到我的眼前。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衣服鞋袜、被罩床单,都是从母亲们手上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我了解从采摘棉花到织成布匹的每一个过程,也知道从裁剪粗布到缝成衣服的每一个步骤,因为那是在家里看惯了的。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成衣、床品都可以现买,母亲才从那些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衣食是生存之本,母亲生下儿女,总是为了她们的饱暖劳心费力。想想过去的几千年,历代的母亲不都是这样忙碌过来的吗?历代的儿女不都是穿着母亲手头的一针一线,才得以生存延续的吗?
不止中国,世界范围内的母亲,恐怕也都是这样的。德国诗人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有一首赞美母亲的诗《伟大的女神》(贺骥译):
她缝补,补缀
朝着破裂的鸡蛋形楦子俯身
嘴里咬着一个线头
她昼夜缝补
老有新的抽丝,新洞
有时她也打盹
只持续片刻
一百年之久
她突然醒来
补啊补
她变得矮小
矮小,眼瞎,满脸皱纹
她戴着顶针摸索
世界之洞
补啊补
《游子吟》写于江苏溧阳,原诗题后有孟郊的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县),在他十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育有他和两个弟弟,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养育成人,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勉励他勤于学业,好有所成就立身报国。但孟郊好像一生都被穷鬼缠上了,写的诗都带着穷愁之气,人称“诗囚”,元好问就曾写道:“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他参加科举考试的道路也充满坎坷,曾写下《落第》《再下第》等诗,受尽挫折,感叹“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直到46岁时才终于考中,狂喜之下写了《登科后》,才流露了难得的愉悦:“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他并没有马上被授予官职,直到50岁时,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个卑微的小官。按照韩愈给他写的墓志铭说法,他参加科考、得到授官,都是遵从母亲的意旨才做的。“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可见,孟郊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科考求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到任后,立刻就把母亲接到溧阳奉养。想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了一生,如今自己得到官职,虽然官小职微,也算给了母亲一个安慰吧。但要做到怎样才能回报母亲的恩泽呢?恐怕就如小草之于太阳,这辈子也回报不了了!
孟郊还有另一首《游子行(一作吟)》(也有说是聂夷中所作):“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用古人常常种在庭院,能让母亲忘忧的萱草花,来寄托游子远行,使得母亲天天倚门盼归,不能忘忧的惭愧之情。在他在外飘泊的时候,还写过一首《远游》:“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用懂得反哺的乌鸦还能守在母亲身旁,自己却远离母亲,每时每刻都感到惶愧不安。他考取之后,不等授予官职,立刻就要返回家乡侍奉老母,他给选拔了自己的座师吕侍御写诗表明心迹:“昔岁辞亲泪,今为恋主泣。去住情难并,别离景易戢……慈亲诫志就,贱子归情急。擢第谢灵台,牵衣出皇邑。”
孟郊和贾岛诗风相近,人称“郊寒岛瘦”。他写诗也注重锤炼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说他:“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摇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为了雕琢词句达到呕心沥血的地步。但《游子吟》却不假雕饰,用极平淡的话来写,因为最深厚的爱,是从心底自然流出的。
如今,在孟郊的家乡德清县城清河坊故地,还有东野古井和孟郊祠等遗迹,人们还修了一座春晖公园,内有“慈母春晖”长幅浮雕,镌刻着冰心书写的《游子吟》。孟郊祠的大门对联写道:“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他作为一代名家,呕心沥血写了那么多,流传最广的却是这首写母亲的诗,因为这不仅是诗歌的力量,更因为替大家说出了“人人心头有,人人笔下无”的话。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