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一场春雨,夜深沉,我于心底惦念着远方的家乡——梅城。这座小城,因祁门红茶声名远扬。千年来,小城与茶紧紧相依,徽商兴盛时,祁红一次次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兰花与果香交融的幽幽茶香、红亮澄澈的茶汤、入口醇正且回甘的美妙滋味,征服世人味蕾。
春季,是喜悦与丰收交织的最美时节。春雨“贵如油”,在其润泽下,茶叶焕发生机。褪去冬寒,嫩黄色的芽尖从干硬叶片中小心翼翼地“挤”出,毛茸茸的模样,煞是可爱。随着温度回升、雨水渐多、云雾弥漫,茶树仿若重获新生,一扫冬日的暗沉,叶片愈发翠绿、鲜嫩、柔软。枝头茶叶日新月异,在隐秘中长成新绿。皖南山区独特的红黄土壤、温润气候以及高覆盖率的山林植被,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树蓬勃生长,茶农们笑意盈盈,满心期待着丰收。
盼望着,盼望着,蒙蒙春雨中,茶农们身披雨披、头戴斗笠,腰间挎着采茶篓,带着一日饭菜与一壶浓茶——那茶又苦又涩,却最能提神解渴。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奔赴茶山,与时间赛跑。趁太阳未升、气温未高,采摘最新鲜的茶叶,茶季时家家户户皆如此。清晨的茶山云雾缭绕,茶叶被湿润环绕,尽情汲取养分,此时品相最佳。茶农们迅速投入紧张抢采,双手同时提手采,精准保留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目光敏锐地在茶树上搜寻嫩芽。一手攥满,便迅速放入篓中,紧接着转战下一棵茶树。红茶采摘要求严苛,禁用指甲掐、捋、抓,以免影响品质与卖价。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仿佛天生就掌握了爬山与采茶两项技能。优质茶树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陡峭山脊,那里无污染、无人为破坏,多为天然野茶树,茶叶品质更优。进出深山如同探险,茶农们在林间敏捷穿梭。发现野生茶树后,背倚山体站稳,面向茶树快速采摘,随后又小心翼翼挪至旁侧茶树。晨雾与露水很快浸湿衣衫,加之争分夺秒抢采,汗水湿透衣物,他们却浑然不觉。采茶篓满溢,便倒入大竹背篓。太阳渐升,雾气消散,茶农们脱下湿透的衣服,继续采摘,竹背篓一筐筐装满。气温升高,他们才三三两两躲到大树下,吃饭喝水稍作休息。
傍晚,茶农们拖着疲惫身躯归家,紧接着马不停蹄开启制茶首步——“萎凋”。将白天采摘的茶叶平铺在竹筛上,双手不断抓取翻动,直至茶叶由嫩绿转为暗绿,叶柄柔软可弯折不断,第一步才算完成。随后,把“萎凋”后的茶叶放入奇特的手工机器中揉捻。这机器下方是大托盘,上方架着类似“秤砣”的物件。将茶叶平铺托盘,用“秤砣”反复揉捻,茶汁渗出,满室生香。待茶叶揉成条状,时间的“秘密武器”——发酵登场。把揉捻好的茶叶静置木桶,经验老到的茶农依据当日天气、温度,凭借专属方法把控发酵时间,促使茶叶完美“变身”:叶与叶柄呈现古铜色,红茶香甜初显,发酵大功告成。为保干燥、锁住茶香,还需“烘焙”。将茶叶置于烘笼,不停翻弄,烘干后的茶叶香气四溢。其实,这只是红茶制作工序的前四步,后续初抖、分筛等直至装箱,多交由当地茶厂完成。
窗外,雨丝又密了,雷声隐隐。我轻泡一杯家乡红茶,香气在袅袅茶氲中散开,思绪悠悠飘回那座小城,飘进故纸堆里的悠悠茶香中。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