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天美,光和煦,风轻柔,云疏淡,小区里的国旗,迎风招展,红得喜人,红得耐看。住进新小区快两年了,闲来无事时最喜到小区旁的花园里闲步。花园里也有两红,一红是樟叶,一红是栾果,尤其在晨光的映射下,显得异常红艳。而在这两红之中,我更喜欢栾果。栾果体分三瓣,匀称精致,中空藏籽,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红红火火的小灯笼,不仅如此,其纹理鲜活,红若雄鸡之冠,触之柔酥细软,嫩如婴肤。

  虽已中秋,但花园里除了红,还有大片的青,橘树、桂树、罗汉松、马尾松都还一树青碧。而在这簇簇青碧之中,丹桂更显特别,因为那扑鼻的香实在浓郁,远远便将人吸引。

  闲时除可观赏这满园青红之外,还可站于园中遥望,望远处的山。说起山,我和它的缘分着实不浅。儿时,我们村后就有一座山,名水神山,我常站在村后向其遥望,在遥望中好奇,好奇山的那一头是什么景象。上大学时,校园身后也有一座山,叫大黑山,我依旧喜欢站于校园中向其遥望,因为山的另一边是故乡的方向。现在,我安守在一座小山城里,这里山围着城,城连着山,看起来似乎是城把山赶到了外面,而山又倔强地围拢了回来,一副不服输的架势。小区背后也有一座山,且无名,我便随口称其“后山”。

  “后山”很好,好在大小适宜,远近适宜。你想来次一小时以内的简短登山锻炼,可以,一个上下来回正好。你若想且走且赏且往深远处游玩,也可以,两个小时也是要的。虽说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我仅爬过3次后山。去年秋时爬过一次。今年清明时,我作为社区森林防火志愿者巡过一次后山。暑期时,我将孩子养死的鹦鹉埋在了后山,也算是爬过一次。

  闲来无事,我便决定独自再爬一次后山。山中林木苍翠茂盛,多松柏、油桐、构树和栎树。山路铺以石阶,石阶两侧已落满了厚厚的松针,呈铜红色,并一路相随。山上间或有人上下来去闲逛,有独自健行锻炼的;有成双成对,私声密语,执手游玩的;也有三五成群,说说笑笑,登高游山的。

  至半山腰,忽听得一声响,随之一串迅疾连贯破叶之声,若飞石穿林。上前几步,便看到一中年男子,一身健硕休闲,手执弹弓,侧立路旁,向山坡密林里瞄射。我顺着他瞄射的方向发现,十米开外有两个灌有沙土的矿泉水瓶悬于林间远僻树枝之下。问及知,健身闲玩而已,说在此练射安全,不会伤及他物。显然他所说的他物是未将山间草木包含在内的,其尚未知晓万物皆有灵的道理。

  快到山顶时,见一对老人拿着铲具,正躬身于松树之下,抛挖着什么。初以为他们在挖山货野药,听到老爷子对老伴说道:“这里,这里土黑,肥一些。”我才知他们是在挖松针下的野土。

  “挖回去养花吗?”我笑问道。

  “是!”老爷子一脸激动与欢愉,反问我道:“你看这土怎么样?”

  “不错!”

  一阵寒暄之后,我便笑着继续向前走去。这里已是山顶,路略显平坦。行至一处,偶遇一棵毛松,其枝干纤瘦,直立路中,石板中空留罅,毛松正好穿隙而过,居中而长,未遭砍伐。见此,我不禁会心一笑,笑这修路铺石之人不仅心善,还颇有情趣。

  我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对山间景物甚感兴趣,每觉有趣,便拿起手机将其拍摄,林间光影、石下青苔、枝上桐果、树端蓝鹊、奇形树叶……统统被我留在了手机里。其间,有一山蜂,一直悬飞于我的镜头之下,似有抢镜之嫌,我便也将其摄录。本想,秋时蚊虫鲜少,不料还是被山间蚊虫叮咬了几个包。即便如此,却也丝毫不影响我的那份悠然之意。

  不觉,天光渐敛,林荫入暮,我便匆匆下山。返回花园时,天色尚未暗透,我便坐在花园里等,等天黑,觉着只有等到天黑才算一个完美的结尾,如故事终须一个清晰的句点来结。蓦地,想起了小时候,每玩到天黑,等妈妈的呼唤从巷口传来时,我才会想起回家的路。可那条路是那么得遥远与依稀,早没在了时光的荒原和脑海里。而眼前的路也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不时便消融于那夜色的纯澈之中。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