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苏州寒山寺,并请著名学者俞樾书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并作《新修寒山寺记》。俞樾写道:“考寒山寺,创建于梁天监时,旧名妙利普明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故即以为名。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张继的字)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如今,《枫桥夜泊》依然收录在日本中学教材中。日本著名评论家森本哲郎也说:“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最为日本人熟知的中国诗歌,即使不知道张继之名,但提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29年,日本人在东京西部青梅市御岳山仿建了寒山寺,寺中立有《枫桥夜泊》诗碑,并建有“夜半钟声”钟楼,附近的溪谷上还修了一座“枫桥”。日本侵华期间,随军记者小侯行男在《随军记者见闻录》中还毫不避讳地写了到寒山寺抢掠的恶行:“我们跑到了著名的寒山寺看了看,把寺中挂着的古画摘了下来。因为只要是寒山寺的宝物,都可卖个好价钱。”

  这又是一首诗带火一处名胜的绝佳案例。寒山寺曾多次毁于战火,南宋绍兴年间,明洪武、正统年间,清顺治、咸丰、光绪、宣统年间,直到1978年,寒山寺经过多次翻修重建。2008年12月,该寺还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诗碑”以及“最大的佛钟”两项世界纪录。这两项纪录,都直接关联着张继那首传颂千年的《枫桥夜泊》。

  如果不是写了这首诗,张继可能要堙没在历史中了。唐诗名人堂星河灿烂,他没有别的出色表现,就是靠这首诗才得以跻身其中。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考取进士,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唐玄宗逃离长安前往四川,北方的许多士庶都逃往南方避乱,张继也逃难到了苏州。他乘船而来,停泊在城外的枫桥湾,霜夜凄清,孤枕难眠,写下了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还有《夜泊松江》《夜泊枫江》的题名,首句是“江枫渔火”还是“江村渔父”也有不同版本,岸边的树是枫树还是乌桕树,也有人在揣测争论。但这些其实都和诗的意旨关联不太大,留给有“考据癖”的人去争执吧。

  我想,元人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可能就受了这首诗的影响。张继在前两句密集安排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6种意象,它们都是带有强烈情绪的,都是被一个“愁”字笼罩着的具象画面。张继就像高明的导演一样,用蒙太奇手法,将这些典型物象一一捕捉到镜头中,来渲染他的愁怀。“乌夜啼”是一首乐府古题,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屈原《招魂》也早已为江枫赋予了愁的意象。在这萧瑟的秋夜,月亮西垂,寒鸦啼叫,似乎漫天都是清霜。霜能漫天存在吗?恐怕做不到,那也是诗人悲凉的感觉在弥漫。江岸的枫树身影模糊,船头的渔家灯火微微闪烁,背井离乡的人独卧舟中,忽然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隐隐传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寒月啼乌、江枫渔火等意象已经描绘出了一幅客船羁旅图了,偏又有远寺钟声传来,这钟声更引发游子的愁思,那是怎样的愁绪啊?时世艰危,国家沦难,个人辗转飘零,暂时停泊在此处,明天还不知道将流寓何方呢!

  这首诗气脉连贯,情景交融。尤其是夜半传来的古寺钟声,让人就如响在耳畔一样,余音袅袅,历久不绝。甚至有人怀疑,张继是为了营造自己需要的诗境,不顾半夜没人敲钟的情理,自己编造的。欧阳修就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并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原文如此)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可是,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辩解道:“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和张继同时代的诗僧皎然也在月夜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他写了一首《闻钟》: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色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入境中。

  皎然从僧人的心态出发,钟声带给他的是宁静的禅悦,使他荡涤俗虑,进入安谧澄澈的境界。不知道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谁先谁后,但很明显两者是有联系、影响着的。

  钟声往往使人警醒、让人憬悟,苏州才子唐伯虎反思自己的科考经历,曾有诗句说:“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钟声让他从邯郸美梦中惊醒过来,直面清冷悲凉的现实。唐伯虎的师父沈周也曾在苏州的雨夜静坐,听到远处传来钟声,觉得“钟得雨霁,音极清越,”寂静的夜,使他感受到钟声在新晴后的雨气湿润下,变得更加清亮悠扬了。杜甫也有诗句道:“晨钟云外湿”,钟声会被湿润,看来敏感的诗人才能分辨出来。

  钟声来自高僧寒山生活过的古寺,便在文字中平添了禅的意味。悠远的钟声,在霜夜里更显清寥。钟声回荡中,似乎不仅仅是张继一时客愁的咏叹,而是对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的诗意表达了。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