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拿筷子,食指怎么又跑出来了!”一声温和且严厉的声音传来,我从梦中猛然惊醒。台灯依然亮着,手里的书已经滑落床下,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没有太多的课外作业,每天放学后便能尽兴地玩耍。一溜烟跑进家门,把书包一扔,咕咚咕咚喝下一大瓢冷水,然后用衣袖抹抹嘴,大喊一嗓子,就能召集来三五伙伴。一堆碎石子、一棵大树、一汪浅湖,便能让我们尽情撒欢。
我的童年又是苛刻的,因为父母在培养习惯方面非常严厉。比如见到长辈,必须要尊称;吃饭必须有规矩,嘴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手握筷子的姿势必须正确等等。母亲很慈祥,但在规矩面前总是一丝不苟。前一秒还是风和日丽,后一秒脸色可能就会突然阴沉。母亲常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得听。
就因为拿筷子的姿势,母亲没少唠叨。手持筷子时,应该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和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童年时我总觉得母亲有点过分,心想不管怎么拿筷子,能吃到饭才是关键。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一双筷子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人为什么会用筷子呢?如果一路追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大家都用手抓食物。有一天,某个人突然发现可以用树枝摘到远处的桃子,他立刻呼唤大家,炫耀这一伟大发现,大家纷纷效仿。后来,闪电击中树木,有了火,也就有了熟肉。大家觉得用火烤熟的肉味道与众不同,而且用树枝作为辅助工具,还不烫手,于是出现了筷子的雏形。有资料显示,成型的筷子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考古发现那时的筷子是用青铜制成的,十分精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筷子已经成为礼仪的一部分,《礼记》中有记载,“饭不用箸,则失礼也。”到了汉代,筷子已经非常普及,几乎成为餐桌上的标配,那时不叫“筷子”,而是称之为“箸”,据说直到明代时,“筷”的称呼才开始兴起。
有人说,筷子之所以称之为“筷子”,源自江南一带。当时江南有一些避讳的风俗,比如船家在划船时,避讳说“箸”,因为“箸”和“住”同音,有“停”的意思,于是就将“箸”改为“快”,表达“一路顺风”的美好愿望。后来因为筷子大多用竹子做成,便加了竹字头,成了现在的“筷”。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一双筷子,一头圆来一头方,表示的是天圆地方。当时我全然不解,后来才慢慢懂得,筷子的方头寓意大地,圆头代表天空,这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这并非古人刻意为之,而是代表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古人对人与世界相处的理解。在用餐时,方头向上,圆头进食,除了实用之外,古人还借此提醒后人,一定要敬畏天地,吃到嘴里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上天的恩赐,源于日月精华,切莫糟蹋。
传统的一双筷子,长度为七寸六分,古人认为,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围绕这七情六欲展开。吃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而筷子是吃饭的工具,自然也要与人的情感和欲望相呼应,也就是告诉后人,粗茶淡饭可养人,遇到美食需节制。其实,一双筷子,不仅是三餐的工具,更是古人对自然秩序和天地和谐的尊重。
我披衣起床,捡起滑落的书本,重新躺下,关上台灯,四周万籁俱寂。其实,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每个童年都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用耐心做画笔,勾勒出最初的轮廓。在这徐徐展开的画卷中,规矩是基石,是成就一生的框架。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首要的是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规矩。感谢母亲,因为童年学到的规矩让我受用一生。如果说中华文明浩浩荡荡、一路向前,其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传承。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