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研支团:梨花映赤浪,坐标向星辰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13日 05版)
滋兰树蕙,初心不渝。作为首批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8年组建以来,已向各支教地输送了26届295名支教教师。26年风雨支教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培育一批“四有”好老师、持续壮大“强师工程”队伍,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与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 刘翔宇)
绿洲的绿,红城的红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黄宇辰
赤水河裹着红土东流,云影掠过孩子们的指尖,也掠过这片土地上我们的足迹。在习水支教的日子里,烧杯中的盐粒、广播站的童声、攥皱的纸条,都成了红城与绿洲交叠的注脚。
溶解的星河
“老师,食盐真的会变魔术吗?”小皓踮着脚盯着展示台的烧杯。
当温水注入烧杯,教室突然安静。萱萱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把盐粒撒入水中,晶体在晨光中跳起舞。“快看!盐化了!”后排男孩喊得太急,方言混着笑声炸开。
我笑着点开显微镜视频,视频里,盐粒碎成星河的模样,坐在第一排女孩惊呼:“变成星星啦!”那一刻,我瞬间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将知识化作星河,与孩子们眼底的光彼此辉映。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就能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
90年前的回声
中午的日头爬上教学楼顶端时,红领巾广播站的声音准时响起。“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小播音员妤茉弯腰调整好麦克风,眼神专注而明亮。“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习水红军的传奇故事……”同学们满怀期待,跟着她清脆的声音,缓缓走进通往革命岁月的大门。
放学的铃声响起,小播音员们拿着同学们对革命故事的“好奇卡”聚集在少先队活动室里。“刘纯武爷爷居然救过百来个红军伤员!”我笑着拿出一本书,轻轻摊开,配合着播音机,为他们讲起北师大的历史。“同学们,在革命时期,北师大的许多师生投身革命洪流,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老师,你说,我以后能上北师大吗?”
正讲得兴起时,广播站的大喇叭突然发出刺啦声,若茜急得拉住我:“老师老师,快点啊!我还要给大家分享何木林老红军的故事!”她边说边翻开自己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时拍下的照片。其中一张是祖孙四代守护的红军旧居,弹痕斑驳的竹门板沉默而庄重,仿佛诉说1935年的烽火。
在习水,童声与历史重叠。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里的方字,而是门板上的弹痕、方言里的故事,是孩子们触摸到的、滚烫的来时路。
流动的绿与飞落的红
桃瓣纷飞如雨落下,芷月像一阵旋风朝我狂奔而来。“老师!送你!”她摊开掌心,躺着支绿玉似的簪子,“我嬢嬢说,这是‘绿洲’的颜色。”
突然,小姑娘压低声音:“老师,你是不是这个学期就要走了?”道谢的话忽然哽在我的嘴边。她一言不发,往我手里塞了一张叠好的粉红色纸条,又像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展开的纸条上画着赤水河,河边的桃树花开正盛。旁边用不同的字迹写着:“老师,我可以给你写信吗?”“老师,你一定要回来看我们啊。”“老师……”
盐粒终将结晶,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带来知识的微光,带来对未来的向往,孩子们教会我,文化的根须深埋红土,方可永不凋零。当绿洲的新芽攀上红城的砖墙,赤水河奔腾的,何止是水?是90年前的星火,是此刻的春风,是载满红领巾的玻璃船,正穿过晨雾,向下一片星河摆渡。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春日花开是愿景,秋日果熟是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刘璐璐
春日的库尔勒,梨花如雪,大朵大朵洁白绽放在枝头。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梨树下,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生正簇拥着北师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合影。花瓣簌簌落在少年肩头,定格的笑靥与绽放的梨花相映——这是我们北师大研支团扎根此地的第25个春天。
从燕山到天山的跨越
去年盛夏,我们初抵南疆。远处天山巍峨挺立,枝头香梨已结出拳头大的果子。
上讲台前的那晚,台灯彻夜未熄。教案本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黑板板书设计改了又改。欣竹咬着笔杆喃喃:“明天第一节课该从哪儿切入?”钟洁将备课本摊开,思维导图旁写着好几种“互动环节”“学生案例”;翘楚正在笔记本上列出“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清单”,每一行都透着严谨。
这个忐忑与期待交织的夜晚,成了我们教师生涯的起点。
讲台外的星辰大海
短短数月,孩子们便与我们形影不离。
他们很快“占领”了我的办公室:习题册旁堆着手写信,窗台上摆满折纸星星,连教案本里也夹着学生画的卡通肖像。一名学生曾攥着试卷低声对我说:“老师,我想去北京找你,但我的成绩不够……”我轻拥她回答:“努力把‘不能’变成‘能’。”
一次次这样的对话,成为激励师生共同前行的力量。
跨越天山的绿洲
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支教不仅是课堂内的传授,更是课堂外的耕耘。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常常苦于自己被困在方寸书斋之间,读万卷书却无法行万里路。来到西部,来到库尔勒,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
我们也用行动想在这里留下些什么——成员振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普法服务队,让反诈、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走进社区街道;队长博研建立“雪绒花”心理服务队,在各个中小学开展团辅,用沙盘游戏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当法律知识化为护身铠甲,当团辅游戏驱散成长阴霾,年轻的支教者们用专业浇筑出另一种“绿洲”。
那个曾经怯生生觉得自己分数不够的孩子,在这个绿意盎然花开灿烂的春天,轻轻抱住我:“老师,我一定会去北京找你。”
梨花年年盛开,希望的种子早已埋下。我知道,教育的意义恰如这梨园——春日花开是愿景,秋日果熟是答案。自2000年开始,北师大研支团已经在库尔勒耕耘了26年。26年播种的信念与知识,终将借长风飞越天山,在更远的土地扎根生芽。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教室里,悄然诞生了独特的“成长刻度”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郭文卿
在雄安新区这片托举千年大计的土地上,我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见证着教育如何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晨雾中的塔吊划过新城天际线,教室里的少年们正用另一种方式浇筑着新区的“地基”,他们的笔尖与公式碰撞出火花,摩擦着“我的梦想”,描绘着千年大计的百般模样。
当数学走出课本
初踏新区课堂,文科班学生对数学的抵触让我不解:课堂上躲闪的目光、自习课时此起彼伏的哈欠、作业本上大片的留白……
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发呆,也不愿学会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一位老教师和我说:“想想当时你们上高中的时候,为啥不学习?”我恍然大悟,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于是,我尝试着将课本与试卷的桎梏打破,用孩子们更喜欢、更易接受的方式,将三角函数课搬到操场,让学生用日影测算教学楼高度;将概率统计化作生活实践,让他们用数据测算周几老师查作业的可能性最大。慢慢地,孩子们眼里的光芒被点亮,对数学的兴趣逐渐点燃。
刻度表上的星光
教室里,悄然诞生了独特的“成长刻度”:我给每张课桌角落都贴上了记录进步的刻度表,课堂的积极发言、作业的认真订正、同学间的互助讲解,只要学生做到了,我都会帮他们往前画一格。
每学期表彰学习进步的“星光盛典”上,进步显著的同学可以选择奖励——有人想要老师手写诗句,有人想要一杯加满椰果的奶茶……当那个少言寡语的女孩第一次独立站上讲台解出立体几何题时,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成长的刻度跃出纸面,转换为孩子们的进步。
作业本是同学们的蜕变日记。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我教会同学在每道错题旁必须留下思考的痕迹:从“完全不懂”的涂鸦到“卡在第二步”的标注,从潦草的答案到工整的推演……红色批注间的对话,是一场无声的加油赛,逐渐引导着孩子明白“为什么错”,思考“还可以怎么想”。
从公式到未来的坐标系
如今的班级,教室后排,挤满了研讨错题的学生,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像是正在舒展枝芽的幼苗;愿望墙上,“考上大学”的纸条旁已生出新芽:“成为新区设计师”“研究人工智能治理白洋淀”“用3D建模复原雄安古村落”……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我的明信片上写着:“您教会我们用公式丈量世界,现在我想用坐标系画出雄安的未来。”
雄安的机械轰鸣昼夜不息,浇筑着新城的钢筋铁骨;教室里的少年们,正以公式为砖、逻辑为梁,构筑知识的“大厦”。当教育真正抵达心灵,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自己的炬火。总有一天,知识的大厦会在雄安这片土地,从虚幻变成真实,从低矮走向雄伟。而这一切,都源于这群眼中有光的孩子们。
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我们不过是一阵微不足道的风,偶然拂过少年的书页,似乎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风过处,蒲公英的种子已携着光,奔赴最想去的地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滋兰树蕙,初心不渝。作为首批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8年组建以来,已向各支教地输送了26届295名支教教师。26年风雨支教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培育一批“四有”好老师、持续壮大“强师工程”队伍,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与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 刘翔宇)
绿洲的绿,红城的红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黄宇辰
赤水河裹着红土东流,云影掠过孩子们的指尖,也掠过这片土地上我们的足迹。在习水支教的日子里,烧杯中的盐粒、广播站的童声、攥皱的纸条,都成了红城与绿洲交叠的注脚。
溶解的星河
“老师,食盐真的会变魔术吗?”小皓踮着脚盯着展示台的烧杯。
当温水注入烧杯,教室突然安静。萱萱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把盐粒撒入水中,晶体在晨光中跳起舞。“快看!盐化了!”后排男孩喊得太急,方言混着笑声炸开。
我笑着点开显微镜视频,视频里,盐粒碎成星河的模样,坐在第一排女孩惊呼:“变成星星啦!”那一刻,我瞬间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将知识化作星河,与孩子们眼底的光彼此辉映。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就能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
90年前的回声
中午的日头爬上教学楼顶端时,红领巾广播站的声音准时响起。“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小播音员妤茉弯腰调整好麦克风,眼神专注而明亮。“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习水红军的传奇故事……”同学们满怀期待,跟着她清脆的声音,缓缓走进通往革命岁月的大门。
放学的铃声响起,小播音员们拿着同学们对革命故事的“好奇卡”聚集在少先队活动室里。“刘纯武爷爷居然救过百来个红军伤员!”我笑着拿出一本书,轻轻摊开,配合着播音机,为他们讲起北师大的历史。“同学们,在革命时期,北师大的许多师生投身革命洪流,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老师,你说,我以后能上北师大吗?”
正讲得兴起时,广播站的大喇叭突然发出刺啦声,若茜急得拉住我:“老师老师,快点啊!我还要给大家分享何木林老红军的故事!”她边说边翻开自己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时拍下的照片。其中一张是祖孙四代守护的红军旧居,弹痕斑驳的竹门板沉默而庄重,仿佛诉说1935年的烽火。
在习水,童声与历史重叠。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里的方字,而是门板上的弹痕、方言里的故事,是孩子们触摸到的、滚烫的来时路。
流动的绿与飞落的红
桃瓣纷飞如雨落下,芷月像一阵旋风朝我狂奔而来。“老师!送你!”她摊开掌心,躺着支绿玉似的簪子,“我嬢嬢说,这是‘绿洲’的颜色。”
突然,小姑娘压低声音:“老师,你是不是这个学期就要走了?”道谢的话忽然哽在我的嘴边。她一言不发,往我手里塞了一张叠好的粉红色纸条,又像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展开的纸条上画着赤水河,河边的桃树花开正盛。旁边用不同的字迹写着:“老师,我可以给你写信吗?”“老师,你一定要回来看我们啊。”“老师……”
盐粒终将结晶,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带来知识的微光,带来对未来的向往,孩子们教会我,文化的根须深埋红土,方可永不凋零。当绿洲的新芽攀上红城的砖墙,赤水河奔腾的,何止是水?是90年前的星火,是此刻的春风,是载满红领巾的玻璃船,正穿过晨雾,向下一片星河摆渡。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春日花开是愿景,秋日果熟是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刘璐璐
春日的库尔勒,梨花如雪,大朵大朵洁白绽放在枝头。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梨树下,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生正簇拥着北师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合影。花瓣簌簌落在少年肩头,定格的笑靥与绽放的梨花相映——这是我们北师大研支团扎根此地的第25个春天。
从燕山到天山的跨越
去年盛夏,我们初抵南疆。远处天山巍峨挺立,枝头香梨已结出拳头大的果子。
上讲台前的那晚,台灯彻夜未熄。教案本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黑板板书设计改了又改。欣竹咬着笔杆喃喃:“明天第一节课该从哪儿切入?”钟洁将备课本摊开,思维导图旁写着好几种“互动环节”“学生案例”;翘楚正在笔记本上列出“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清单”,每一行都透着严谨。
这个忐忑与期待交织的夜晚,成了我们教师生涯的起点。
讲台外的星辰大海
短短数月,孩子们便与我们形影不离。
他们很快“占领”了我的办公室:习题册旁堆着手写信,窗台上摆满折纸星星,连教案本里也夹着学生画的卡通肖像。一名学生曾攥着试卷低声对我说:“老师,我想去北京找你,但我的成绩不够……”我轻拥她回答:“努力把‘不能’变成‘能’。”
一次次这样的对话,成为激励师生共同前行的力量。
跨越天山的绿洲
我们深深地爱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支教不仅是课堂内的传授,更是课堂外的耕耘。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常常苦于自己被困在方寸书斋之间,读万卷书却无法行万里路。来到西部,来到库尔勒,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
我们也用行动想在这里留下些什么——成员振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普法服务队,让反诈、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走进社区街道;队长博研建立“雪绒花”心理服务队,在各个中小学开展团辅,用沙盘游戏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当法律知识化为护身铠甲,当团辅游戏驱散成长阴霾,年轻的支教者们用专业浇筑出另一种“绿洲”。
那个曾经怯生生觉得自己分数不够的孩子,在这个绿意盎然花开灿烂的春天,轻轻抱住我:“老师,我一定会去北京找你。”
梨花年年盛开,希望的种子早已埋下。我知道,教育的意义恰如这梨园——春日花开是愿景,秋日果熟是答案。自2000年开始,北师大研支团已经在库尔勒耕耘了26年。26年播种的信念与知识,终将借长风飞越天山,在更远的土地扎根生芽。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教室里,悄然诞生了独特的“成长刻度”
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郭文卿
在雄安新区这片托举千年大计的土地上,我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见证着教育如何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晨雾中的塔吊划过新城天际线,教室里的少年们正用另一种方式浇筑着新区的“地基”,他们的笔尖与公式碰撞出火花,摩擦着“我的梦想”,描绘着千年大计的百般模样。
当数学走出课本
初踏新区课堂,文科班学生对数学的抵触让我不解:课堂上躲闪的目光、自习课时此起彼伏的哈欠、作业本上大片的留白……
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发呆,也不愿学会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一位老教师和我说:“想想当时你们上高中的时候,为啥不学习?”我恍然大悟,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于是,我尝试着将课本与试卷的桎梏打破,用孩子们更喜欢、更易接受的方式,将三角函数课搬到操场,让学生用日影测算教学楼高度;将概率统计化作生活实践,让他们用数据测算周几老师查作业的可能性最大。慢慢地,孩子们眼里的光芒被点亮,对数学的兴趣逐渐点燃。
刻度表上的星光
教室里,悄然诞生了独特的“成长刻度”:我给每张课桌角落都贴上了记录进步的刻度表,课堂的积极发言、作业的认真订正、同学间的互助讲解,只要学生做到了,我都会帮他们往前画一格。
每学期表彰学习进步的“星光盛典”上,进步显著的同学可以选择奖励——有人想要老师手写诗句,有人想要一杯加满椰果的奶茶……当那个少言寡语的女孩第一次独立站上讲台解出立体几何题时,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成长的刻度跃出纸面,转换为孩子们的进步。
作业本是同学们的蜕变日记。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我教会同学在每道错题旁必须留下思考的痕迹:从“完全不懂”的涂鸦到“卡在第二步”的标注,从潦草的答案到工整的推演……红色批注间的对话,是一场无声的加油赛,逐渐引导着孩子明白“为什么错”,思考“还可以怎么想”。
从公式到未来的坐标系
如今的班级,教室后排,挤满了研讨错题的学生,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像是正在舒展枝芽的幼苗;愿望墙上,“考上大学”的纸条旁已生出新芽:“成为新区设计师”“研究人工智能治理白洋淀”“用3D建模复原雄安古村落”……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我的明信片上写着:“您教会我们用公式丈量世界,现在我想用坐标系画出雄安的未来。”
雄安的机械轰鸣昼夜不息,浇筑着新城的钢筋铁骨;教室里的少年们,正以公式为砖、逻辑为梁,构筑知识的“大厦”。当教育真正抵达心灵,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自己的炬火。总有一天,知识的大厦会在雄安这片土地,从虚幻变成真实,从低矮走向雄伟。而这一切,都源于这群眼中有光的孩子们。
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我们不过是一阵微不足道的风,偶然拂过少年的书页,似乎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风过处,蒲公英的种子已携着光,奔赴最想去的地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