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裹着红土东流,云影掠过孩子们的指尖,也掠过这片土地上我们的足迹。在习水支教的日子里,烧杯中的盐粒、广播站的童声、攥皱的纸条,都成了红城与绿洲交叠的注脚。
溶解的星河
“老师,食盐真的会变魔术吗?”小皓踮着脚盯着展示台的烧杯。
当温水注入烧杯,教室突然安静。萱萱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把盐粒撒入水中,晶体在晨光中跳起舞。“快看!盐化了!”后排男孩喊得太急,方言混着笑声炸开。
我笑着点开显微镜视频,视频里,盐粒碎成星河的模样,坐在第一排女孩惊呼:“变成星星啦!”那一刻,我瞬间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浇灌,而是将知识化作星河,与孩子们眼底的光彼此辉映。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就能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
90年前的回声
中午的日头爬上教学楼顶端时,红领巾广播站的声音准时响起。“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小播音员妤茉弯腰调整好麦克风,眼神专注而明亮。“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习水红军的传奇故事……”同学们满怀期待,跟着她清脆的声音,缓缓走进通往革命岁月的大门。
放学的铃声响起,小播音员们拿着同学们对革命故事的“好奇卡”聚集在少先队活动室里。“刘纯武爷爷居然救过百来个红军伤员!”我笑着拿出一本书,轻轻摊开,配合着播音机,为他们讲起北师大的历史。“同学们,在革命时期,北师大的许多师生投身革命洪流,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老师,你说,我以后能上北师大吗?”
正讲得兴起时,广播站的大喇叭突然发出刺啦声,若茜急得拉住我:“老师老师,快点啊!我还要给大家分享何木林老红军的故事!”她边说边翻开自己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当小小讲解员时拍下的照片。其中一张是祖孙四代守护的红军旧居,弹痕斑驳的竹门板沉默而庄重,仿佛诉说1935年的烽火。
在习水,童声与历史重叠。红色记忆不再是书本里的方字,而是门板上的弹痕、方言里的故事,是孩子们触摸到的、滚烫的来时路。
流动的绿与飞落的红
桃瓣纷飞如雨落下,芷月像一阵旋风朝我狂奔而来。“老师!送你!”她摊开掌心,躺着支绿玉似的簪子,“我嬢嬢说,这是‘绿洲’的颜色。”
突然,小姑娘压低声音:“老师,你是不是这个学期就要走了?”道谢的话忽然哽在我的嘴边。她一言不发,往我手里塞了一张叠好的粉红色纸条,又像一阵风似的跑开了。
展开的纸条上画着赤水河,河边的桃树花开正盛。旁边用不同的字迹写着:“老师,我可以给你写信吗?”“老师,你一定要回来看我们啊。”“老师……”
盐粒终将结晶,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带来知识的微光,带来对未来的向往,孩子们教会我,文化的根须深埋红土,方可永不凋零。当绿洲的新芽攀上红城的砖墙,赤水河奔腾的,何止是水?是90年前的星火,是此刻的春风,是载满红领巾的玻璃船,正穿过晨雾,向下一片星河摆渡。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