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新区这片托举千年大计的土地上,我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见证着教育如何成为撬动未来的支点。晨雾中的塔吊划过新城天际线,教室里的少年们正用另一种方式浇筑着新区的“地基”,他们的笔尖与公式碰撞出火花,摩擦着“我的梦想”,描绘着千年大计的百般模样。
当数学走出课本
初踏新区课堂,文科班学生对数学的抵触让我不解:课堂上躲闪的目光、自习课时此起彼伏的哈欠、作业本上大片的留白……
为什么孩子们宁愿发呆,也不愿学会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一位老教师和我说:“想想当时你们上高中的时候,为啥不学习?”我恍然大悟,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于是,我尝试着将课本与试卷的桎梏打破,用孩子们更喜欢、更易接受的方式,将三角函数课搬到操场,让学生用日影测算教学楼高度;将概率统计化作生活实践,让他们用数据测算周几老师查作业的可能性最大。慢慢地,孩子们眼里的光芒被点亮,对数学的兴趣逐渐点燃。
刻度表上的星光
教室里,悄然诞生了独特的“成长刻度”:我给每张课桌角落都贴上了记录进步的刻度表,课堂的积极发言、作业的认真订正、同学间的互助讲解,只要学生做到了,我都会帮他们往前画一格。
每学期表彰学习进步的“星光盛典”上,进步显著的同学可以选择奖励——有人想要老师手写诗句,有人想要一杯加满椰果的奶茶……当那个少言寡语的女孩第一次独立站上讲台解出立体几何题时,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刻,成长的刻度跃出纸面,转换为孩子们的进步。
作业本是同学们的蜕变日记。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我教会同学在每道错题旁必须留下思考的痕迹:从“完全不懂”的涂鸦到“卡在第二步”的标注,从潦草的答案到工整的推演……红色批注间的对话,是一场无声的加油赛,逐渐引导着孩子明白“为什么错”,思考“还可以怎么想”。
从公式到未来的坐标系
如今的班级,教室后排,挤满了研讨错题的学生,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像是正在舒展枝芽的幼苗;愿望墙上,“考上大学”的纸条旁已生出新芽:“成为新区设计师”“研究人工智能治理白洋淀”“用3D建模复原雄安古村落”……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我的明信片上写着:“您教会我们用公式丈量世界,现在我想用坐标系画出雄安的未来。”
雄安的机械轰鸣昼夜不息,浇筑着新城的钢筋铁骨;教室里的少年们,正以公式为砖、逻辑为梁,构筑知识的“大厦”。当教育真正抵达心灵,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自己的炬火。总有一天,知识的大厦会在雄安这片土地,从虚幻变成真实,从低矮走向雄伟。而这一切,都源于这群眼中有光的孩子们。
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我们不过是一阵微不足道的风,偶然拂过少年的书页,似乎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风过处,蒲公英的种子已携着光,奔赴最想去的地方。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