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柔和的风裹着阵阵槐花香,轻轻拂过什刹海西岸的恭亲王府,那些祥云纹路便活了起来,在斑驳的光影中流转。它是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的清代王爷府邸,被誉为“什刹海畔的一颗明珠”。

  恭王府前身是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和坤的府邸,嘉庆四年和坤获罪,宅邸被没收。咸丰元年,咸丰皇帝把异母胞弟奕䜣封为恭亲王,他将这座王府赐予奕䜣,遂改为恭王府。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成为当时朝野显赫一时的人物。1854年,奕䜣对王府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增置山石林木,形成现在的格局。王府面积近6万平方米。

  府邸布局分东、中、西三路,由中轴线贯穿着几进四合院。进入府门,迎面为正殿银安殿,可惜民国时毁于一场大火,现仅存台基。银安殿后是一座五开间神殿,上面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房脊饰有吻兽,殿上悬有乾隆手书“嘉乐堂”匾一块。东、西两路都由三进院组成,走进东路前院,院内有一棵百年巨大藤萝,攀缘蜿蜒而上,人称藤萝院。后进院是主人起居会客场所,取名“乐道堂”。西路景致与东路又有所别,中进院内植有四棵巨大榆树,拔地参天,象征“岁岁有余”。正厅挂有咸丰皇帝赐题匾额,名为“葆光室”。从葆光室向后穿过一座精致的垂花门,有一个情趣独特的小院,院内广植嫩竹,娴静别致,院楣匾额书“天香庭院”四字,庭院正厅名为“锡晋斋”,是整个府邸最为华贵的建筑。里边用黄色大理石铺地,东、西、北三面建有仙楼、碧纱橱、槛窗、栏杆、庭柱全部由精美雕花的楠木做成,样式与故宫内的宁寿宫相仿。

  穿过垂花门,眼前豁然开朗。前院的青砖墁地平整如镜,两侧的游廊曲折回环,廊柱上的彩绘虽已褪色,却依稀可见当年的华美。我放慢脚步,听着自己的足音在空旷的院落中回响,恍若听见了历史的回声。那些曾经在这里进出的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他们的衣袂飘飘,笑语盈盈,仿佛就在眼前。

  有趣的当属后罩楼,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屏风把前府邸与后花园隔成了两部分。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园内的布局与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似。走进园门,迎面直立一块巨大太湖石——独乐峰。据说当年奕䜣显赫一时,连慈禧都怕了,遂撤了奕䜣的官职。奕䜣便立下“独乐峰”,借以抒发自己孤傲和不得志的情感。太湖石东侧,有一八角小亭,取名“沁秋亭”,亭内地面上藏有一笔勾成的“亭”字水道,从亭旁一井汲水流经“亭”字注入菜园。太湖石叠砌的假山与山下的池水相接。夏季山石上覆盖一层绿油油的青苔,与绿树交相辉映,形成一处胜景,取名“绿天小隐”。山上有一方台,为园中最高点,是恭王及宾客赏月的地方,站在此处环顾四周,满园秀色尽收眼底。

  转入后花园,景致又是一变。假山叠翠,曲径通幽,一池春水映着天光云影。我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两旁的花木扶疏,海棠正开得烂漫。园中康熙手书的“福”字碑静静伫立,碑上的“福”字笔力遒劲,据说摸一摸便能沾上福气。我伸手轻触,石质的冰凉中似乎真的传来一丝暖意。

  漫步至花园深处,只见精巧的长廊环绕着戏台,廊内檐上饰以精美的彩绘,棚顶悬有数盏宫灯。台前的石阶上落满了花瓣,台柱上的彩绘已经斑驳,但依然可以想见当年丝竹声声、水袖翩跹的热闹景象。我站在台下,仿佛听见了悠扬的唱腔,看见了摇曳的烛光,那些消逝在时光中的繁华,在此刻重现。

  夕阳西下,回首望去,恭亲王府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重。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府邸,如今静静地伫立在繁华的都市中,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守护着岁月的秘密,镌刻着人世的沧桑。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