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朱鹮情(散文)
陈剑萍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1日 01版)
亲爱的朋友,这里讲述的是一位日本百岁老人村本义雄先生与朱鹮的故事。
一
村本义雄先生出生在日本能登半岛的石川县羽咋市上中山町,眉杖山下的家被翠竹、榉树和柿子树环绕。这里阡陌纵横,他年少时挖泥鳅、逮螃蟹、抓青蛙、追野兔,见朱鹮翱翔、田间觅食,傍晚一二十只朱鹮轻轻展开足有一米多的翅膀飞来,翅膀内侧绯红色的羽毛在晚霞映照下发出红色的光芒,转眼就落在大树上。那时的他只觉得朱鹮真漂亮,但也不稀奇,就像自己身边的朋友。
朱鹮的雏鸟是春天的象征。在山里,朱鹮的天敌貂、蛇和黄鼠狼会趁着亲鸟不在时袭击朱鹮巢,而雏鸟毫无抵抗能力,只有雏鸟飞出时才算是繁育成功,人们见了就像家里添丁进口一样欢喜。
春耕插秧时节,朱鹮跟在劳作的农人身后觅食蚯蚓、青蛙、小蟹和小虫,爱干净的朱鹮在秧田里戏水,就像开在田里的牡丹花。他说,朱鹮两只大脚蹼踩坏了秧苗,他的父亲不会赶,但有人会大声呵斥让胆小的朱鹮离得远一点。
1946年,村本参加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开始关注朱鹮。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谷物和蔬菜的增收,开始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农田里朱鹮的食物少了。为了建设,山林开采日盛,使得朱鹮能够栖息的大树减少,栖息地变小,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林是朱鹮的庇护所,老鹰等大型猛禽能轻易在天空中捕捉到它们。朱鹮目睹一只只同伴命丧猛禽之口,它们只能飞往更深、更深的山里。
早年间,朱鹮在日本曾被当作一种食材:将朱鹮肉和葱、牛蒡、芋头一起放锅里炖。这道菜叫朱鹮汤,又名暗夜锅——因为朱鹮肉会把汤染成血红色,在见光的地方使人难以下咽。朱鹮肉比起家鸡的肉脂肪少而口感硬,绝对称不上美味,之所以上餐桌是因为有人迷信,认为产妇吃朱鹮肉利于恢复体力,同时也是治疗血液病及寒凉体质的良药。此外,有人爱把朱鹮羽毛扎成掸子,供茶道、佛坛清洁之用,以至于那时朱鹮价格在市场上是其他雉鸡类的4倍。
鸟类是区域环境的风向标。被他从小到大视为亲爱的朋友的朱鹮一天天在减少,村本的心在滴血。他开始在周边的保育园和小学校宣讲朱鹮保护知识,拍摄朱鹮照片制作宣传册以唤醒人们的朱鹮保护意识,许多人正是通过村本认识了朱鹮。
好消息是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素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被定义为“国际保护鸟”,197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附录I物种。
有一天,村本远远地看见一只朱鹮飞来,“哈哈哈”大口地喘着气,它张开的嘴巴不是为了鸣叫,而是为了降低自身的体温,它用长长的喙整理着自己的羽毛,它累极了!村本边拍摄边流泪,他没受任何人的委托只想拍下朱鹮所有的姿态留给后人。1971年1月,日本野外最后一只朱鹮在能登半岛被捕获,一年两个月后离世,标本被送回村本的故乡,永久地存放于石川县立历史博物馆。今天,当他翻开出版的《能登朱鹮物语》,每张照片都引起他的回忆,有时竟潸然泪下。
1981年,日本野外朱鹮灭绝,引得村本和日本许多爱鸟人士万分神伤。
二
早在1970年,日本就将拯救朱鹮的希望寄托于中国,请求中国在境内寻找朱鹮。当时的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给国务院的报告是自1964年以后再无朱鹮出现的记录,但这并不代表在中国境内朱鹮已经灭绝。1978年,国务院指示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开展朱鹮调查。1981年5月23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一时引起世界鸟类学界轰动。彼时,日本已将野外最后的5只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而中国发现的7只朱鹮成为世界上最后的野生朱鹮种群。
村本得知消息后即向中国政府提出,想来朱鹮生息地考察的请求,但因当时陕西省洋县是外国人禁入区域被拒绝。1989年冬,村本跟随由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组织的中国爱鸟教育现状视察团访问南京市的小学校,当他们踏进接待室时,孩子们的歌声在手风琴伴奏下轻轻响起:
乌鸦啊!为什么歌唱?因为在那高山上
有7个最可爱的孩子,等着她回家
最可爱、最可爱的7个孩子,等着她
你可看见,鸟窝里面,7个孩子等着她
……
这不是日本童谣《7岁的孩子》吗?他情不自禁地用日文加入了合唱。当时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推动中日两国的孩子们用歌唱来进行文化交流,此行他转交给陕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0万日元和胶卷用于保护朱鹮。
他想来中国看看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在何种环境下生长的。后来当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他来洋县时,他高兴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994年5月正值朱鹮的繁殖期,许多村庄都发现了朱鹮巢,雏鸟不断诞生,要做鸟类环志,即戴上有性别、出生地、诞生年份及编号标记的脚环。这天,保护站的负责人对做义工的村本说:“你来这里有几天了,帮我们一起做点事吧。”
他吃惊地瞪大眼睛,“没有中国政府的许可,我一个外国人能碰朱鹮吗?”
“可以的。”他们一起进山到了花园村。
清晨,朱鹮亲鸟飞出觅食了,他们开始工作。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朱鹮雏鸟,抱好,紧张地配合工作人员给雏鸟戴脚环。“第二只雏鸟请你来戴。”他紧张得手心冒汗,终于戴好了脚环,“咔嚓”一声工作人员也为他拍下了抱朱鹮的照片。之后,工作人员再次爬上树把雏鸟放回巢,不一会儿亲鸟回来了,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他开心极了。如今他再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当时雏鸟安静地站在他的膝盖上,想起雏鸟在巢里接到父母送来食物时时叽叽喳喳的样子。他说,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宽厚,他一直想回馈这份感动。
朱鹮生性胆小,村本为更好地拍摄和尽量少地打扰朱鹮,特意从日本带来了自己拍摄使用很多年的帐篷。
春末夏初,农民忙着春种。多次来洋县的村本和花园村的农民交上了朋友,他和他们一起耕地、灌水、插秧。朱鹮觅食踩倒秧苗,朱鹮在稻田戏水,农民见了不声不响,仍然忙活着手中的活计,村本比划着问:“你们为什么不赶朱鹮?”“不用赶,扶正就好了,实在不行,再补苗。”村本晃晃头,笑笑,中国农民的善良、豁达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让他折服。
从中国回到日本后,村本带着儿子、孙子走到金泽市街头为朱鹮保护募捐,他们用喇叭喊话,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嗓子都嘶哑仍然乐此不疲,累计募捐了2000多万日元。他用募捐款为洋县朱鹮保护点巡护员提供照相机、望远镜、摩托车等设备;为乡村修公路,为朱鹮栖息地在内参与朱鹮保护的孩子们捐赠课桌、文具、风琴和钢琴;还发起多次以中日小学生为主体的朱鹮绘画比赛……
2001年,村本在日本成立了日中朱鹮保护协会并担任会长后,对朱鹮保护工作更加投入。他把朱鹮亲切地称为“妻子”,而他先后22次如走亲戚一般来洋县却为了节省开支从来没有带妻子来过中国。
“我这一生因为挚爱朱鹮才坚持这样走过来,有时想想真像是一场电影。自从第一次到中国我的人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国朋友给我的帮助太多了,我衷心地感谢!回想我百岁人生所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充实、多么有趣啊!”村本说。
当得知陕西省宁陕县准备首次放飞朱鹮面临困难时,他积极奔走并通过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呼吁日本环境省、外务省筹集捐赠了1000万日元的朱鹮放飞项目启动资金。2022年,村本用自家房屋为馆址创立了国际朱鹮保护交流资料馆,并担任石川县朱鹮监督员继续保护朱鹮。在资料馆外墙,他挂上了一幅大大的朱鹮画,上写:朱鹮,再次在能登的天空中飞翔吧!
三
中国的朱鹮保护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位为朱鹮保护事业作出贡献的老朋友。2025年4月,陕西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受石川县日中朱鹮保护协会邀请,赴石川县开展朱鹮友好交流活动并拜访村本义雄先生。
交流会上,日本前众议院议长、日本鸟类保护联盟顾问河野洋平先生高度评价并赞扬其为朱鹮保护所做的贡献,更为他先后22次前往中国参与朱鹮保护工作而感动,他说:“今天,正逢村本义雄先生百岁,非常值得祝贺!”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带来的洋县平溪小学生给村本先生感谢和祝福的贺信,让村本欣慰地笑了:“我再次认为,朱鹮是伟大的鸟。今天,我们这么多参与朱鹮保护的人一同回顾朱鹮保护历程,希望石川县明年能迎来朱鹮的放归,希望大家能尽全力保护朱鹮,只要生活继续,能在能登的天空看到朱鹮翱翔,比我今天过百岁生日更高兴!”
自从1985年6月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会议纪要》,两国开始携手保护朱鹮,陕西省洋县实施了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农药、化肥、封山育林等诸多措施,并建立朱鹮保护观察站、救护饲养中心及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朱鹮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提供了资金和设备,中国也通过赠送和租借朱鹮的方式帮助日本繁殖朱鹮,日本产朱鹮最后一只“金”于2003年去世,自此日本境内现存朱鹮全部为中国产朱鹮的后代。截至2024年,日本朱鹮数量约为650只,中国朱鹮已经超过1万只。其中,最长寿的朱鹮“平平”已经39岁,创造了世界鹮类长寿记录,它至今仍然生活在北京动物园。中国朱鹮保护为世界动物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跨越山海的朱鹮保护则是中日两国合作的典范,也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百岁犹如人生的一座丰碑,铭刻着生命的坚韧与辉煌,村本义雄先生致力于朱鹮保护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他跨越山海的奔赴更是对朱鹮保护事业的信念使然。他为中国朱鹮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朱鹮保护人。
责任编辑:周伟
亲爱的朋友,这里讲述的是一位日本百岁老人村本义雄先生与朱鹮的故事。
一
村本义雄先生出生在日本能登半岛的石川县羽咋市上中山町,眉杖山下的家被翠竹、榉树和柿子树环绕。这里阡陌纵横,他年少时挖泥鳅、逮螃蟹、抓青蛙、追野兔,见朱鹮翱翔、田间觅食,傍晚一二十只朱鹮轻轻展开足有一米多的翅膀飞来,翅膀内侧绯红色的羽毛在晚霞映照下发出红色的光芒,转眼就落在大树上。那时的他只觉得朱鹮真漂亮,但也不稀奇,就像自己身边的朋友。
朱鹮的雏鸟是春天的象征。在山里,朱鹮的天敌貂、蛇和黄鼠狼会趁着亲鸟不在时袭击朱鹮巢,而雏鸟毫无抵抗能力,只有雏鸟飞出时才算是繁育成功,人们见了就像家里添丁进口一样欢喜。
春耕插秧时节,朱鹮跟在劳作的农人身后觅食蚯蚓、青蛙、小蟹和小虫,爱干净的朱鹮在秧田里戏水,就像开在田里的牡丹花。他说,朱鹮两只大脚蹼踩坏了秧苗,他的父亲不会赶,但有人会大声呵斥让胆小的朱鹮离得远一点。
1946年,村本参加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开始关注朱鹮。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谷物和蔬菜的增收,开始大规模使用化肥和农药,农田里朱鹮的食物少了。为了建设,山林开采日盛,使得朱鹮能够栖息的大树减少,栖息地变小,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林是朱鹮的庇护所,老鹰等大型猛禽能轻易在天空中捕捉到它们。朱鹮目睹一只只同伴命丧猛禽之口,它们只能飞往更深、更深的山里。
早年间,朱鹮在日本曾被当作一种食材:将朱鹮肉和葱、牛蒡、芋头一起放锅里炖。这道菜叫朱鹮汤,又名暗夜锅——因为朱鹮肉会把汤染成血红色,在见光的地方使人难以下咽。朱鹮肉比起家鸡的肉脂肪少而口感硬,绝对称不上美味,之所以上餐桌是因为有人迷信,认为产妇吃朱鹮肉利于恢复体力,同时也是治疗血液病及寒凉体质的良药。此外,有人爱把朱鹮羽毛扎成掸子,供茶道、佛坛清洁之用,以至于那时朱鹮价格在市场上是其他雉鸡类的4倍。
鸟类是区域环境的风向标。被他从小到大视为亲爱的朋友的朱鹮一天天在减少,村本的心在滴血。他开始在周边的保育园和小学校宣讲朱鹮保护知识,拍摄朱鹮照片制作宣传册以唤醒人们的朱鹮保护意识,许多人正是通过村本认识了朱鹮。
好消息是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素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被定义为“国际保护鸟”,197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附录I物种。
有一天,村本远远地看见一只朱鹮飞来,“哈哈哈”大口地喘着气,它张开的嘴巴不是为了鸣叫,而是为了降低自身的体温,它用长长的喙整理着自己的羽毛,它累极了!村本边拍摄边流泪,他没受任何人的委托只想拍下朱鹮所有的姿态留给后人。1971年1月,日本野外最后一只朱鹮在能登半岛被捕获,一年两个月后离世,标本被送回村本的故乡,永久地存放于石川县立历史博物馆。今天,当他翻开出版的《能登朱鹮物语》,每张照片都引起他的回忆,有时竟潸然泪下。
1981年,日本野外朱鹮灭绝,引得村本和日本许多爱鸟人士万分神伤。
二
早在1970年,日本就将拯救朱鹮的希望寄托于中国,请求中国在境内寻找朱鹮。当时的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给国务院的报告是自1964年以后再无朱鹮出现的记录,但这并不代表在中国境内朱鹮已经灭绝。1978年,国务院指示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开展朱鹮调查。1981年5月23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在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一时引起世界鸟类学界轰动。彼时,日本已将野外最后的5只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而中国发现的7只朱鹮成为世界上最后的野生朱鹮种群。
村本得知消息后即向中国政府提出,想来朱鹮生息地考察的请求,但因当时陕西省洋县是外国人禁入区域被拒绝。1989年冬,村本跟随由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组织的中国爱鸟教育现状视察团访问南京市的小学校,当他们踏进接待室时,孩子们的歌声在手风琴伴奏下轻轻响起:
乌鸦啊!为什么歌唱?因为在那高山上
有7个最可爱的孩子,等着她回家
最可爱、最可爱的7个孩子,等着她
你可看见,鸟窝里面,7个孩子等着她
……
这不是日本童谣《7岁的孩子》吗?他情不自禁地用日文加入了合唱。当时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推动中日两国的孩子们用歌唱来进行文化交流,此行他转交给陕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0万日元和胶卷用于保护朱鹮。
他想来中国看看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在何种环境下生长的。后来当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他来洋县时,他高兴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994年5月正值朱鹮的繁殖期,许多村庄都发现了朱鹮巢,雏鸟不断诞生,要做鸟类环志,即戴上有性别、出生地、诞生年份及编号标记的脚环。这天,保护站的负责人对做义工的村本说:“你来这里有几天了,帮我们一起做点事吧。”
他吃惊地瞪大眼睛,“没有中国政府的许可,我一个外国人能碰朱鹮吗?”
“可以的。”他们一起进山到了花园村。
清晨,朱鹮亲鸟飞出觅食了,他们开始工作。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朱鹮雏鸟,抱好,紧张地配合工作人员给雏鸟戴脚环。“第二只雏鸟请你来戴。”他紧张得手心冒汗,终于戴好了脚环,“咔嚓”一声工作人员也为他拍下了抱朱鹮的照片。之后,工作人员再次爬上树把雏鸟放回巢,不一会儿亲鸟回来了,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他开心极了。如今他再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当时雏鸟安静地站在他的膝盖上,想起雏鸟在巢里接到父母送来食物时时叽叽喳喳的样子。他说,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宽厚,他一直想回馈这份感动。
朱鹮生性胆小,村本为更好地拍摄和尽量少地打扰朱鹮,特意从日本带来了自己拍摄使用很多年的帐篷。
春末夏初,农民忙着春种。多次来洋县的村本和花园村的农民交上了朋友,他和他们一起耕地、灌水、插秧。朱鹮觅食踩倒秧苗,朱鹮在稻田戏水,农民见了不声不响,仍然忙活着手中的活计,村本比划着问:“你们为什么不赶朱鹮?”“不用赶,扶正就好了,实在不行,再补苗。”村本晃晃头,笑笑,中国农民的善良、豁达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让他折服。
从中国回到日本后,村本带着儿子、孙子走到金泽市街头为朱鹮保护募捐,他们用喇叭喊话,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嗓子都嘶哑仍然乐此不疲,累计募捐了2000多万日元。他用募捐款为洋县朱鹮保护点巡护员提供照相机、望远镜、摩托车等设备;为乡村修公路,为朱鹮栖息地在内参与朱鹮保护的孩子们捐赠课桌、文具、风琴和钢琴;还发起多次以中日小学生为主体的朱鹮绘画比赛……
2001年,村本在日本成立了日中朱鹮保护协会并担任会长后,对朱鹮保护工作更加投入。他把朱鹮亲切地称为“妻子”,而他先后22次如走亲戚一般来洋县却为了节省开支从来没有带妻子来过中国。
“我这一生因为挚爱朱鹮才坚持这样走过来,有时想想真像是一场电影。自从第一次到中国我的人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国朋友给我的帮助太多了,我衷心地感谢!回想我百岁人生所走过的道路是多么充实、多么有趣啊!”村本说。
当得知陕西省宁陕县准备首次放飞朱鹮面临困难时,他积极奔走并通过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呼吁日本环境省、外务省筹集捐赠了1000万日元的朱鹮放飞项目启动资金。2022年,村本用自家房屋为馆址创立了国际朱鹮保护交流资料馆,并担任石川县朱鹮监督员继续保护朱鹮。在资料馆外墙,他挂上了一幅大大的朱鹮画,上写:朱鹮,再次在能登的天空中飞翔吧!
三
中国的朱鹮保护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位为朱鹮保护事业作出贡献的老朋友。2025年4月,陕西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受石川县日中朱鹮保护协会邀请,赴石川县开展朱鹮友好交流活动并拜访村本义雄先生。
交流会上,日本前众议院议长、日本鸟类保护联盟顾问河野洋平先生高度评价并赞扬其为朱鹮保护所做的贡献,更为他先后22次前往中国参与朱鹮保护工作而感动,他说:“今天,正逢村本义雄先生百岁,非常值得祝贺!”中国陕西洋县朱鹮爱鸟协会带来的洋县平溪小学生给村本先生感谢和祝福的贺信,让村本欣慰地笑了:“我再次认为,朱鹮是伟大的鸟。今天,我们这么多参与朱鹮保护的人一同回顾朱鹮保护历程,希望石川县明年能迎来朱鹮的放归,希望大家能尽全力保护朱鹮,只要生活继续,能在能登的天空看到朱鹮翱翔,比我今天过百岁生日更高兴!”
自从1985年6月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会议纪要》,两国开始携手保护朱鹮,陕西省洋县实施了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农药、化肥、封山育林等诸多措施,并建立朱鹮保护观察站、救护饲养中心及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朱鹮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提供了资金和设备,中国也通过赠送和租借朱鹮的方式帮助日本繁殖朱鹮,日本产朱鹮最后一只“金”于2003年去世,自此日本境内现存朱鹮全部为中国产朱鹮的后代。截至2024年,日本朱鹮数量约为650只,中国朱鹮已经超过1万只。其中,最长寿的朱鹮“平平”已经39岁,创造了世界鹮类长寿记录,它至今仍然生活在北京动物园。中国朱鹮保护为世界动物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跨越山海的朱鹮保护则是中日两国合作的典范,也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百岁犹如人生的一座丰碑,铭刻着生命的坚韧与辉煌,村本义雄先生致力于朱鹮保护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他跨越山海的奔赴更是对朱鹮保护事业的信念使然。他为中国朱鹮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他的精神和事迹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朱鹮保护人。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