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芜尽处是春山
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汪欣然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1日 01版)
对于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而言,陕西始终是地图上充满神秘色彩的坐标。当得知自己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时,无数想象在脑海中翻涌:秦岭的山岚会裹挟着怎样的气息?那些即将成为我第一届学生的孩子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叩响我人生中的新篇章?未知的期待与忐忑,如同春日溪流下的卵石,在时光里被冲刷得愈发温润透亮。
启程,新故事的开始
终于,时间来到8月。
机身穿透云层,我看着舷窗外陌生的风景,指尖在玻璃上无意识地描摹,仿佛已经看见35个稚嫩的身影:或如雨后新笋般规整端坐在教室里,或似檐下雏雀般挤在门框后探头探脑偷看新老师呢。
飞机落地,真正踏上蓝田县的土地时,盛夏的山风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连绵的群山如同展开的折扇,“原来这就是‘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苍茫,原来这就是书里总爱写到的‘重峦叠嶂’!”我与小伙伴们分享着初见的震撼。
陕西方言的抑扬顿挫、油泼辣子的热烈、山泉浸润的晚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虽有“阵痛”,但幸运的是,我有3位研支团“战友”的暖心陪伴,回忆起来是满满的温馨。
作为第26届研支团成员,我们从许许多多学长学姐手中接过了这根“接力棒”。一踏进韩河小学的校门,我就像解锁了学长学姐们的朋友圈九宫格——这方水土于我而言,更像是未曾谋面的“第三故乡”,处处透着熟悉的亲切感。
学校里,每年都会有来自苏大的支教老师、会举办很多和苏州大学有关的活动,学生会斩钉截铁地说“我以后要考苏州大学”。所以,我在这里融入得也很快,好像我之前就来过这里一样。
从学生到老师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们能接受我这个新老师吗?”“学生们会喜欢我的讲课方式吗?”“一上台就紧张的我,能一个人上好40分钟的课吗?”
长期以来,我都是个内向的、不愿表达的性格,所以40分钟的课堂,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直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我在服务地的第一堂课。那节课其实没什么知识性内容,只是简单的立规矩、讲要求,但我准备了很长时间,写了逐字稿,一字一句地琢磨修改,甚至前一天晚上一度紧张到有些失眠。
但学生们其实远比我想象的要热情得多。许是新鲜,许是好奇,第一节课过后,我被此起彼伏的童声包围:“老师,你也是苏州大学的吗?”“老师,苏州大学是不是建在园林里?”“老师,你为什么会来我们这里教书哇?”数不清的问题将我淹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该先回答哪一个才好。彼时的他们就像一朵又一朵含苞的花儿,明媚又灿烂。
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我担任四年级35名孩子的英语、音乐、科学老师。褪去初见时的“新鲜劲儿”,我逐渐发现,这里的教与学都和我的设想相差甚远:老师并不容易“教”,学生也没有那么热爱“学”。对学生们来说,他们的专注力像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而对于作为新手教师的我,总是一边担心着讲不透彻,一边又担心着练不到位,不断尝试讲练结合、追求面面俱到,结局却时常是顾此失彼。
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起步,似乎便不幸地撞上了“天花板”,陷入了困局。
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发现了问题,便要思考如何做出改变。于是我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反复请教学校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课前在网上观摩名师示范课、钻研各类教学用书,一节新课花五六个小时来备课都是家常便饭。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以生为本”。我学会放弃对课堂的“分秒必争”,把时间还给学生们,根据他们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把机械枯燥的单词背诵改为节奏明快的“开火车”、把“背不过罚抄5遍、10遍”改为“背过了明天我们看电影、听音乐”。我说我要提问20个知识点,错误不超过8个就带他们做游戏,当孩子们为第8个错误急得抓耳挠腮时,我在讲台上忍俊不禁。
渐渐地,对于课堂,我发现我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现在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我再回头看,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无形之中有了多少成长和蜕变。那些曾经令我焦虑的教学瓶颈,都在孩子们澄澈的目光中化作我成长的养料。
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的更多。
山的那边是什么
林小英老师写过:也许最朴素、最真挚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的互动之间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衡量的,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作为初入教育场域的新人,我也曾因为学生总是记不住某个知识点而怀疑“或许短短一年的时间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每每看到自己教的这35个孩子,我都真心希望,这一年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有一丁点。我总对他们说:“你们要爱自己、爱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们也在时刻提醒着我,去成为那个青春的、蓬勃的、不屈的自己。谢谢你们,让我不断成为更好的人。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如今再读欧阳修的这句词,恍然惊觉其中隐喻的教育真谛。支教是一场有时差的双向奔赴的旅程,我们各自跋涉在奔赴春山的途中——我带着姑苏城的烟雨翻越秦岭,奔赴而来;学生怀揣着对山外的想象积蓄力量,终有一天要去奔赴属于他们的春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奔赴的过程当中,让他们知道,在山的那边真的有海;让他们知道,穿越了看似无尽的原野,终会有属于他们的春山。
如果时光倒流,我依然会选择一头扎进这里,和孩子们同欢同乐、同哭同笑。
这一年,我很幸福。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对于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而言,陕西始终是地图上充满神秘色彩的坐标。当得知自己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时,无数想象在脑海中翻涌:秦岭的山岚会裹挟着怎样的气息?那些即将成为我第一届学生的孩子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叩响我人生中的新篇章?未知的期待与忐忑,如同春日溪流下的卵石,在时光里被冲刷得愈发温润透亮。
启程,新故事的开始
终于,时间来到8月。
机身穿透云层,我看着舷窗外陌生的风景,指尖在玻璃上无意识地描摹,仿佛已经看见35个稚嫩的身影:或如雨后新笋般规整端坐在教室里,或似檐下雏雀般挤在门框后探头探脑偷看新老师呢。
飞机落地,真正踏上蓝田县的土地时,盛夏的山风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连绵的群山如同展开的折扇,“原来这就是‘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苍茫,原来这就是书里总爱写到的‘重峦叠嶂’!”我与小伙伴们分享着初见的震撼。
陕西方言的抑扬顿挫、油泼辣子的热烈、山泉浸润的晚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虽有“阵痛”,但幸运的是,我有3位研支团“战友”的暖心陪伴,回忆起来是满满的温馨。
作为第26届研支团成员,我们从许许多多学长学姐手中接过了这根“接力棒”。一踏进韩河小学的校门,我就像解锁了学长学姐们的朋友圈九宫格——这方水土于我而言,更像是未曾谋面的“第三故乡”,处处透着熟悉的亲切感。
学校里,每年都会有来自苏大的支教老师、会举办很多和苏州大学有关的活动,学生会斩钉截铁地说“我以后要考苏州大学”。所以,我在这里融入得也很快,好像我之前就来过这里一样。
从学生到老师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们能接受我这个新老师吗?”“学生们会喜欢我的讲课方式吗?”“一上台就紧张的我,能一个人上好40分钟的课吗?”
长期以来,我都是个内向的、不愿表达的性格,所以40分钟的课堂,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直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我在服务地的第一堂课。那节课其实没什么知识性内容,只是简单的立规矩、讲要求,但我准备了很长时间,写了逐字稿,一字一句地琢磨修改,甚至前一天晚上一度紧张到有些失眠。
但学生们其实远比我想象的要热情得多。许是新鲜,许是好奇,第一节课过后,我被此起彼伏的童声包围:“老师,你也是苏州大学的吗?”“老师,苏州大学是不是建在园林里?”“老师,你为什么会来我们这里教书哇?”数不清的问题将我淹没,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该先回答哪一个才好。彼时的他们就像一朵又一朵含苞的花儿,明媚又灿烂。
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韩河小学,我担任四年级35名孩子的英语、音乐、科学老师。褪去初见时的“新鲜劲儿”,我逐渐发现,这里的教与学都和我的设想相差甚远:老师并不容易“教”,学生也没有那么热爱“学”。对学生们来说,他们的专注力像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而对于作为新手教师的我,总是一边担心着讲不透彻,一边又担心着练不到位,不断尝试讲练结合、追求面面俱到,结局却时常是顾此失彼。
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起步,似乎便不幸地撞上了“天花板”,陷入了困局。
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发现了问题,便要思考如何做出改变。于是我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反复请教学校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课前在网上观摩名师示范课、钻研各类教学用书,一节新课花五六个小时来备课都是家常便饭。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以生为本”。我学会放弃对课堂的“分秒必争”,把时间还给学生们,根据他们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把机械枯燥的单词背诵改为节奏明快的“开火车”、把“背不过罚抄5遍、10遍”改为“背过了明天我们看电影、听音乐”。我说我要提问20个知识点,错误不超过8个就带他们做游戏,当孩子们为第8个错误急得抓耳挠腮时,我在讲台上忍俊不禁。
渐渐地,对于课堂,我发现我越来越得心应手。当现在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我再回头看,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无形之中有了多少成长和蜕变。那些曾经令我焦虑的教学瓶颈,都在孩子们澄澈的目光中化作我成长的养料。
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的更多。
山的那边是什么
林小英老师写过:也许最朴素、最真挚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的互动之间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衡量的,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作为初入教育场域的新人,我也曾因为学生总是记不住某个知识点而怀疑“或许短短一年的时间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每每看到自己教的这35个孩子,我都真心希望,这一年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有一丁点。我总对他们说:“你们要爱自己、爱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们也在时刻提醒着我,去成为那个青春的、蓬勃的、不屈的自己。谢谢你们,让我不断成为更好的人。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如今再读欧阳修的这句词,恍然惊觉其中隐喻的教育真谛。支教是一场有时差的双向奔赴的旅程,我们各自跋涉在奔赴春山的途中——我带着姑苏城的烟雨翻越秦岭,奔赴而来;学生怀揣着对山外的想象积蓄力量,终有一天要去奔赴属于他们的春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奔赴的过程当中,让他们知道,在山的那边真的有海;让他们知道,穿越了看似无尽的原野,终会有属于他们的春山。
如果时光倒流,我依然会选择一头扎进这里,和孩子们同欢同乐、同哭同笑。
这一年,我很幸福。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