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乡土,在时代与人民的交汇处探寻文学新境
青年作家向“新”而行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周伟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01日 04版)




在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经历巨变的当下,青年作家作为文坛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延续文学命脉、开拓创作新境的双重使命。6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以“中国文学新力量专场”为主题的第12期“作家活动周”期间,30余位青年作家从北京的“文学之家”、贵州遵义的红色热土中汲取灵感,在交流分享中以多元视角诠释文学创作向“新”而行,探索文学如何回应时代、扎根人民。
时代新思: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破茧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在6月18日的“传承红色基因 重温伟大转折”活动中,青年作家们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学习历史并感悟“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青年作家们对于书写“时代新思”感触颇深。青年作家、《长江文艺》杂志编辑部主任丁东亚说,“文心向党,红色先行”,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述往事,思来者。”青年作家钱幸表示,要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时代的炽热与进步,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作家、《十月》杂志编辑江汀写作已20年,他说:“我所能‘制作’的事物,一方面来自未来,另一方面也来自历史和传统。来到北京从事写作,我选择‘成为同时代人’,我们的写作也是在寻找家园。”
优秀作品应当具备“与时代对话”的能力,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甚至超越时代。“守正道、走大道、多创新、出精品、挑大梁、当主角”,是青年作家在新时代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点。青年作家智啊威以乡村成长经历为素材,在作品中记录婚姻观念与代际冲突的社会变迁。青年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周婉京通过“城市文学”探讨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发现自己的创意写作课学生越来越依赖二手经验后,她带着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因为一手经验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作家抵达真实的能力”。这种对现实的深切关注,让她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城市生活描写,触及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
“文学是一件‘抱团取暖’的事情。”作家丁东亚在6月19日的“文学在场:青坪之约”活动上感慨。在融媒体时代,“抱团”的形式已从线下笔会拓展至技术赋能和跨界融合的多维场域。出生于2003年的晓角是本期“作家活动周”中年纪最小的青年作家。晓角说,写作6年来,从最初的通过文字发泄情绪,到收到读者的爱与鼓励,自己在不断成长进步。
B站泛知识增长资深运营李潇在“文学新力量圆桌派”活动中表示,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能让文学作品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青年作家陈锦丞就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他组建的“银幕文学”AIGC团队致力于“在现有文学作品上做增量”,通过创作发布文学作品对应短视频、MV等让文学作品更广泛地触达读者。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文学意象的感官转译,青年作家们正依托新时代新技术拓展文学的边界。
人民新语:创作的生命之源
走出遵义会议纪念馆和苟坝会议旧址的红色课堂,走进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和湄潭县的烟火人间,关于“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的思考悄然生长。在青年作家十殿下看来,红色题材的写作最怕流于空洞的赞颂,而忽略了历史中“人”的温度。作家要让那些被岁月风干的细节重新饱满起来,让读者看见信仰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生长。
正如青年作家池上所言:“因为文学,我开始重新认识、理解并建构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试着思考人类文明的进程,推演和书写人类文明可能的未来。”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出生于美丽的新疆阿勒泰,这里是他的故土,更是他文学创作的无尽宝藏。他说,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00后、05后少数民族作家,正在慢慢成长为潜在的“文学新力量”。青年作家沙冒智化是藏汉双语诗人,他的创作离不开自己当过酒吧歌手、夜校老师、厨师、平面设计师的丰富人生经历。青年作家顾拜妮则表示,要“在平凡中歌颂每一个真诚勇敢的个体”。青年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武茳虹认为,在这个AI兴盛的时代,人们还是宁愿阅读来自一个生命体有温度、有气味的内容,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家的创作之源。
走出个人小悲欢,走向人民大境界,青年作家写作“人民新语”,也是将笔触深入市井街巷、田间地头,让文学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公共情感的桥梁。青年作家、《雨花》杂志编辑庞羽的写作聚焦“为小人物立传”,青年作家、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王苏辛“非常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命运状态和命运感”……他们深知,人民性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生活点滴的观察与捕捉。真正扎根人民,将个人才情与人民情怀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有持久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乡村新貌:时代与人民交汇
踏入花茂村和湄潭县的乡村院落,听着村民讲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观摩古法造纸、纸浆压花、陶器制作,品尝农户自种无农药杨梅、西红柿,跟着茶农采茶制茶……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因辛勤劳作留下老茧的手掌,让“时代”与“人民”在乡村叙事中交融,变得更加可感可触。 在这里,人民个体的生命叙事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交织。
花茂村曾是黔北深山里的贫困村落,近年来,沐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蝶变,为青年作家们带来丰厚的创作资源。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正是花茂村蝶变的亲历者与书写者。他多年深入基层,将乡村巨变中的温情故事创作成文艺作品。他在6月18日的“条凳畅谈:我和我的乡村”活动中说,文学是从土地里生长起来的,“只有贴近大地与人民,才能创作出散发泥土芬芳的精彩作品”。
青年作家石庆慧说,自己梯田劳作、驻村工作的经历都是她的创作资源。青年作家、大理文化杂志社编辑李达伟坦言,文学创作能记录乡村变迁,“希望能以文学的方式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苏笑嫣回忆童年时在东北见到的平屋顶,并与遵义斜屋顶对比时,突然理解“降雨量决定建筑形态”的背后是乡村对自然的智慧回应。青年作家修新羽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但正因如此,每一个乡村都可以是我的乡村,我都要从中学习”。
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中国茶海”。在这里,青年作家们体验手工采茶制茶,在指尖与唇齿间品味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制茶师傅介绍,如今机器炒茶已成主流,手工制茶反而成了表演或“奢侈品”。青年作家们由此联想到文学出版——形式不断创新而内容内核不变。从嫩叶到干茶的转化,和文字从灵感到成品的过程一样,都需要阳光、揉捻与时间的沉淀。
青年作家、湖南师大文学院教师郑小驴观察到,在数字化时代,“当文学创作也遭遇算法推荐机制时,慢的写作才能逃脱大数据的阴影”。在青年作家龚万莹看来,青年作家们要“分享探索的矿洞,交汇思想的隧道,让彼此的墨迹相融,共同描绘更广阔的世界”。青年作家王璐琪谈到,作家朋友们平时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中写作,通过这几日的交流,大家彼此深深体味着文学所引发的心灵相通的幸福感。
本期“作家活动周”活动已经落幕,青年作家们带着“做人民学生”的初心踏上归程,也带着对文学使命的深刻体悟踏上新的创作征程。他们表示,将在观照时代、扎根人民、深耕乡村的创作实践中,淬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精品,为中国文学的长河注入新的青春活力与青年力量。
责任编辑:周伟




在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经历巨变的当下,青年作家作为文坛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延续文学命脉、开拓创作新境的双重使命。6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作家协会以“中国文学新力量专场”为主题的第12期“作家活动周”期间,30余位青年作家从北京的“文学之家”、贵州遵义的红色热土中汲取灵感,在交流分享中以多元视角诠释文学创作向“新”而行,探索文学如何回应时代、扎根人民。
时代新思: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破茧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在6月18日的“传承红色基因 重温伟大转折”活动中,青年作家们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学习历史并感悟“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青年作家们对于书写“时代新思”感触颇深。青年作家、《长江文艺》杂志编辑部主任丁东亚说,“文心向党,红色先行”,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自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述往事,思来者。”青年作家钱幸表示,要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出时代的炽热与进步,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作家、《十月》杂志编辑江汀写作已20年,他说:“我所能‘制作’的事物,一方面来自未来,另一方面也来自历史和传统。来到北京从事写作,我选择‘成为同时代人’,我们的写作也是在寻找家园。”
优秀作品应当具备“与时代对话”的能力,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甚至超越时代。“守正道、走大道、多创新、出精品、挑大梁、当主角”,是青年作家在新时代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点。青年作家智啊威以乡村成长经历为素材,在作品中记录婚姻观念与代际冲突的社会变迁。青年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周婉京通过“城市文学”探讨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发现自己的创意写作课学生越来越依赖二手经验后,她带着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因为一手经验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作家抵达真实的能力”。这种对现实的深切关注,让她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城市生活描写,触及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
“文学是一件‘抱团取暖’的事情。”作家丁东亚在6月19日的“文学在场:青坪之约”活动上感慨。在融媒体时代,“抱团”的形式已从线下笔会拓展至技术赋能和跨界融合的多维场域。出生于2003年的晓角是本期“作家活动周”中年纪最小的青年作家。晓角说,写作6年来,从最初的通过文字发泄情绪,到收到读者的爱与鼓励,自己在不断成长进步。
B站泛知识增长资深运营李潇在“文学新力量圆桌派”活动中表示,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能让文学作品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青年作家陈锦丞就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他组建的“银幕文学”AIGC团队致力于“在现有文学作品上做增量”,通过创作发布文学作品对应短视频、MV等让文学作品更广泛地触达读者。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文学意象的感官转译,青年作家们正依托新时代新技术拓展文学的边界。
人民新语:创作的生命之源
走出遵义会议纪念馆和苟坝会议旧址的红色课堂,走进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和湄潭县的烟火人间,关于“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的思考悄然生长。在青年作家十殿下看来,红色题材的写作最怕流于空洞的赞颂,而忽略了历史中“人”的温度。作家要让那些被岁月风干的细节重新饱满起来,让读者看见信仰如何在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生长。
正如青年作家池上所言:“因为文学,我开始重新认识、理解并建构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试着思考人类文明的进程,推演和书写人类文明可能的未来。”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出生于美丽的新疆阿勒泰,这里是他的故土,更是他文学创作的无尽宝藏。他说,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00后、05后少数民族作家,正在慢慢成长为潜在的“文学新力量”。青年作家沙冒智化是藏汉双语诗人,他的创作离不开自己当过酒吧歌手、夜校老师、厨师、平面设计师的丰富人生经历。青年作家顾拜妮则表示,要“在平凡中歌颂每一个真诚勇敢的个体”。青年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武茳虹认为,在这个AI兴盛的时代,人们还是宁愿阅读来自一个生命体有温度、有气味的内容,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家的创作之源。
走出个人小悲欢,走向人民大境界,青年作家写作“人民新语”,也是将笔触深入市井街巷、田间地头,让文学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公共情感的桥梁。青年作家、《雨花》杂志编辑庞羽的写作聚焦“为小人物立传”,青年作家、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王苏辛“非常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命运状态和命运感”……他们深知,人民性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生活点滴的观察与捕捉。真正扎根人民,将个人才情与人民情怀相融合,才能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有持久生命力的精品力作。
乡村新貌:时代与人民交汇
踏入花茂村和湄潭县的乡村院落,听着村民讲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观摩古法造纸、纸浆压花、陶器制作,品尝农户自种无农药杨梅、西红柿,跟着茶农采茶制茶……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因辛勤劳作留下老茧的手掌,让“时代”与“人民”在乡村叙事中交融,变得更加可感可触。 在这里,人民个体的生命叙事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交织。
花茂村曾是黔北深山里的贫困村落,近年来,沐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蝶变,为青年作家们带来丰厚的创作资源。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正是花茂村蝶变的亲历者与书写者。他多年深入基层,将乡村巨变中的温情故事创作成文艺作品。他在6月18日的“条凳畅谈:我和我的乡村”活动中说,文学是从土地里生长起来的,“只有贴近大地与人民,才能创作出散发泥土芬芳的精彩作品”。
青年作家石庆慧说,自己梯田劳作、驻村工作的经历都是她的创作资源。青年作家、大理文化杂志社编辑李达伟坦言,文学创作能记录乡村变迁,“希望能以文学的方式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苏笑嫣回忆童年时在东北见到的平屋顶,并与遵义斜屋顶对比时,突然理解“降雨量决定建筑形态”的背后是乡村对自然的智慧回应。青年作家修新羽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但正因如此,每一个乡村都可以是我的乡村,我都要从中学习”。
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中国茶海”。在这里,青年作家们体验手工采茶制茶,在指尖与唇齿间品味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制茶师傅介绍,如今机器炒茶已成主流,手工制茶反而成了表演或“奢侈品”。青年作家们由此联想到文学出版——形式不断创新而内容内核不变。从嫩叶到干茶的转化,和文字从灵感到成品的过程一样,都需要阳光、揉捻与时间的沉淀。
青年作家、湖南师大文学院教师郑小驴观察到,在数字化时代,“当文学创作也遭遇算法推荐机制时,慢的写作才能逃脱大数据的阴影”。在青年作家龚万莹看来,青年作家们要“分享探索的矿洞,交汇思想的隧道,让彼此的墨迹相融,共同描绘更广阔的世界”。青年作家王璐琪谈到,作家朋友们平时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中写作,通过这几日的交流,大家彼此深深体味着文学所引发的心灵相通的幸福感。
本期“作家活动周”活动已经落幕,青年作家们带着“做人民学生”的初心踏上归程,也带着对文学使命的深刻体悟踏上新的创作征程。他们表示,将在观照时代、扎根人民、深耕乡村的创作实践中,淬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精品,为中国文学的长河注入新的青春活力与青年力量。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