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朱熹到底是站在哪个方塘前,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读着这两首诗,就如清新自然的画面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就像进入了心灵彻悟后的自由天地,毫无拘执,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像另一位大儒程颢写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第一首诗中,朱熹将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虽然镜面不大,却映照出整个天空的光影,天光云影在水面上徘徊,宛如一场变幻的光影盛宴。然而,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美景的描绘上,而是发出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设问和自答。方塘为何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其中。

  那么,方塘在哪里呢?

  如今,在福建尤溪南溪书院,一方青石围砌的池塘畔,导游手持扩音器向游客们介绍:“这里是朱熹小时候读书、游戏的地方,也是他《观书有感》中写到的半亩方塘。”700多公里外的江西婺源熹园,导游同样指着雕栏玉砌的池塘背诵着《观书有感》。更耐人寻味的是,浙江淳安、浙江新昌、福建莆田、福建建阳、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文庙前、台湾新竹朱子学堂内,乃至韩国安东陶山书院中,都有名为“半亩方塘”的水域景观。许多地方的人都说,他们那里才是朱熹描写过的方塘。这些星罗棋布的方塘,如同散落人间的一方方明镜,共同映射着对理学宗师的集体追慕。各地之所以都声称方塘在自己家乡,正是因为朱熹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出于对朱熹的敬仰,使得人们都希望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与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从而分享一份文化荣耀。

  就像朱熹没到过孔子家乡的泗水,照样写“胜日寻芳泗水滨”,来表达对儒学神会后的愉悦之感一样,方塘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处所。细读《观书有感》,我感觉这方寸水域可能是朱熹精心构筑的艺术幻境。宋代的半亩约合今制296平方米,这般大小的池塘难以形成景观气象,他刻意选择的微小尺度,恰如其“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从具体而微处窥见天地大道。方塘“方”的形制也暗藏玄机,《周髀算经》云“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是坤德之象,儒家也以“方”象征品德端方。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旁有井,故以之喻学云。”这其实和朱熹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要想心灵丰盈而灵动,必须有源头活水注入。这也是他“心即理”“致良知”思想的生动再现。

  平静如镜的水面与天上云影的互动,构成了微观宇宙的完美镜像。这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恰是朱熹“理在气中”思想的诗意表达。水的澄明喻示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其中本就蕴涵着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而“源头活水”的注入,则暗示着知识更新与道德充实的永恒需求。换言之,方塘就如同我们的心灵,而活水则代表着新知识、新思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的知识,我们的心灵才能像方塘一样保持清澈,不被陈旧的观念和偏见所蒙蔽。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像接纳活水的方塘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

  从人生的层面思考,这活水又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与感悟。生活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积极面对生活,勇敢地去体验、去感悟,我们的内心才能如方塘般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若我们封闭自己,拒绝生活的洗礼,心灵便会逐渐干涸,变得狭隘而迟钝。

  朱熹创作的这些哲理诗,开创了“即物穷理”的新型诗学范式,打破了传统山水诗的情景抒情模式,将自然观察转化为哲学思辨的载体。这种创作实践不是简单的“以理入诗”,而是通过诗性智慧实现理学思想的审美转化,创造出兼具思辨深度与艺术魅力的鲜活文本。“源头活水”的哲学隐喻,既包含认识论的更新机制,又暗喻道德修养的持续功夫。这种多义性的意象运用,使诗歌成为开放的意义场域,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在其中获得思想启迪。

  朱熹成功解决了哲理诗常见的概念化难题,理趣与诗情的平衡艺术,在朱熹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既不让哲学思考淹没诗性美感,也不使艺术形式消解思想深度。这种微妙的平衡,源于其对“文道合一”理念的深刻践行。

  《观书有感》的第二首中,同样用了“活水”的意象,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同样的道理。原本搁浅的“艨艟巨舰”,任人们费尽心力也牵挽不动,一旦春水涨起来,则变得似乎轻若鸿毛,在水中可以自在畅行。大江中的水浅了,尚且载不动大船。我们的心灵如果凝滞闭塞了,不也会变得陈腐、死板,甚至污浊吗?

  真正的方塘究竟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辈哲人诗中传达的精神内涵。方塘和活水,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方寸之地——我们的心。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复刻多少方塘遗址,而在每个人心中能否养得一池活水,让亘古的天光云影,永远荡漾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