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无三里平 心有一尺青
苏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薛群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05日 05版)
2024年9月10日,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也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即将相处一年的125名四年级学生,当他们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新老师时,我也打量着这125个陌生的小孩。将近一年后的今天,那些初见的陌生与试探早已消散。在孩子们口中,我变成了每天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的“Miss Xue”;而在我的心里,他们也不再是模糊的群体,而是125棵独特的“小树苗”。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完小支教的几个月里,孩子们用纯真的笑脸,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最动人的“一尺青”——那是三尺讲台上永不褪色的希望。
从长江入海口的南通到武陵山腹地的铜仁,1500公里的距离,远不只是地理坐标的转换,舷窗外连绵的山告诉我:这一年的支教生活真正开始了。
贵州生活
比我们更早抵达的,是父母在我们还未出发时寄来的大大小小的“牵挂”。最先打破隔阂的,不是学生,而是常驻在学校的老师和热心的快递员,是当地老师淳朴的笑容和快递小哥不厌其烦的“要得”。
第一次推开宿舍门,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上届学姐的课程表,客厅的餐桌里还塞着三年级数学试卷。于是,在还未开学的那几天,我们不得不变得“十项全能”,铺地垫、装锁、装家电,尽我们所能为接下来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幸运的是,属于我们的这一方空间逐渐被生活气息填满。餐桌上总是放着支教小伙伴们分享的水果,床头上贴着课程表和学生送的小贴纸,书架摆上了从学生那里得来的小玩具。这个曾经陌生的空间,早已成为了我们在群山之中的港湾。
讲台一尺青
三尺讲台很小,小到只装得下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又很大,大到能容下一座山的未来。
刚接到通知要教四年级英语的时候,我暗自松了口气。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教材上那些熟悉的单词和语法让我信心满满:“这有何难?”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沉重一击。3间教室,125双眼睛,每个班每周仅有的4节英语课就像沙漏里流下的细沙——PPT上刚讲的内容,过了5分钟就不记得;有些同学连26个字母的大小写都认不出;大多数孩子爱用熟悉的“狗的猫宁”注释陌生的“Good morning”。知识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教好这么多学生。
深夜伏案时,看着平时记录的3个班迥异的学习轨迹,我开始思索,如何让125棵小树苗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于是,我设计了一套公平而灵活的教学方案。课堂上,小组积分PK制让每个学生化身“战队成员”,通过贡献与约束实现自主管理。渐渐地,沉默的孩子举起了手,调皮的学生开始按时交作业——他们也想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赚取积分兑换刮刮卡,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读书进度都成了点燃学习热情的薪柴。我也会认真回复那些偶尔出现在我办公桌上或夹在作业本里的小纸条,让文字成为师生心灵的桥梁,既传递关怀,也倾听他们的心声。
心有一尺晴
三尺讲台,是知识的起点,更是爱与信任交织的港湾,我与125个孩子共同编织着这段温暖的记忆。他们用天真烂漫的方式,让我明白:最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爱与爱的回响。
“老师快拍我!”听到孩子的声音,我在操场边举起手机,原本散开的队伍瞬间像潮水般涌来。孩子们推挤着、蹦跳着,有人故意做鬼脸,有人拘谨地举起剪刀手,后排的男生甚至叠起了罗汉。镜头里那些模糊掉的笑脸和挥舞的手臂,都成了停留在我记忆里重要的专属画面,而我每一次举起手机,也是希望能够留住这些瞬间。
刚在运动场看台坐下,我的怀里就下起了一场甜蜜的“零食雨”。贵州特产“津威”酸奶、各式各样的棒棒糖、攥得微微融化的巧克力……这些被小手强行塞来的“战利品”,往往带着骄傲的解说:“老师,这是我妈妈昨晚特地买的!”“老师,你没有这个口味的棒棒糖!”甚至有学生边吃炸鸡排边豪气地问我:“老师,你吃不吃?我有钱!”直到我的口袋被塞得鼓鼓囊囊、连连摆手,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停下“投喂”。
沉甸甸的“第一名”
球场上,篮球与地面碰撞的声响此起彼伏,夹杂着孩子们的加油助威。一次次抢断,一次次得分,有的孩子受伤了还坚持上场,有些平时连作业都不交的“捣蛋鬼”此刻却成了赛场上的英雄。而我站在场边,为他们紧张,更为他们鼓掌欢呼。
颁奖仪式上,四年级2班的孩子们激动地捧回了上次与他们失之交臂的“第一名”,在讨论奖状去处的时候,一个孩子突然说:“给英语老师带回去当纪念吧!”
进入下学期,支教的日子开始了倒计时,他们知道我即将离开,于是想将他们得到的每一份荣耀都作为让我想起他们的“筹码”。
就这样,我将这张特别的奖状珍藏。
“惊喜”的节日仪式
元旦那天的早读,我像往常一样走向教室,却在教学楼下撞见了几个四年级1班打扫卫生的孩子。他们拿着扫把,脸上却是藏不住秘密的兴奋。“老师别进去!”“教室里有惊喜!”于是,我一脸茫然地被孩子们“驱逐”回办公室等待惊喜的降临。
3分钟后,当我终于被课代表带着出现在教室门口时,随着“砰”的一声,彩带礼花突然在我头顶绽放,我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短短几步路,我的脖子上挂满了手工制作的棒棒糖项链,手腕上缠着彩色纸花手链,讲台上还放着各种卡片和零食,甚至还有小孩子贡献出了自己的早饭——红糖馒头。黑板上写着“Happy New Year”“元旦快乐”,还有各式各样对我的祝福。
那个弥漫着彩带碎屑和欢笑的清晨,那些挂满全身的稚拙礼物,还有黑板上歪歪扭扭却真挚无比的祝福,都成了我教师生涯中最珍贵的收藏。
虽然总有一些时刻,我会变成很严肃、很凶的薛老师,但这些温暖的瞬间总能抚平我的疲惫和怒火。他们会在我生病时充当小管家,把最像“爱心”的薯片特地留给我吃,将手工课的小作品送给我,认真地问我会不会来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当我陪伴他们的成长时,他们也用最纯真的方式温暖着我的每一天。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学生正在教师宿舍楼下大喊:“薛老师,下来玩!”我和支教小伙伴讨论过——如果我们不住在这儿,他们还会放学后来操场玩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是我稚气未脱,又或许是我确实留恋和他们待在一起却所剩不多的时间,我欣然应下了他们的号召。就像春天播种时不会立即看见花开,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情,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长成了最美的风景。
群山回响处,教育正青葱。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我和125棵“小树苗”共同见证了:三尺讲台可以高过峰峦,一颗真心能够绿遍荒原。回望在贵州山区的这些日日夜夜,“地无三里平”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描摹,更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成长印记。而孩子们用澄澈的心灵,让“三尺讲台”生长出最动人的“一尺青”。
我知道,这一年的支教不是终点,而是教育路上新的起点。也许某天,现在这些数着星星的孩子会成为照亮他人的光;也许某天,教室里的读书声会化作改变命运的力量。而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带着孩子们教会我的爱与希望。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2024年9月10日,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也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即将相处一年的125名四年级学生,当他们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新老师时,我也打量着这125个陌生的小孩。将近一年后的今天,那些初见的陌生与试探早已消散。在孩子们口中,我变成了每天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的“Miss Xue”;而在我的心里,他们也不再是模糊的群体,而是125棵独特的“小树苗”。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完小支教的几个月里,孩子们用纯真的笑脸,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最动人的“一尺青”——那是三尺讲台上永不褪色的希望。
从长江入海口的南通到武陵山腹地的铜仁,1500公里的距离,远不只是地理坐标的转换,舷窗外连绵的山告诉我:这一年的支教生活真正开始了。
贵州生活
比我们更早抵达的,是父母在我们还未出发时寄来的大大小小的“牵挂”。最先打破隔阂的,不是学生,而是常驻在学校的老师和热心的快递员,是当地老师淳朴的笑容和快递小哥不厌其烦的“要得”。
第一次推开宿舍门,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上届学姐的课程表,客厅的餐桌里还塞着三年级数学试卷。于是,在还未开学的那几天,我们不得不变得“十项全能”,铺地垫、装锁、装家电,尽我们所能为接下来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幸运的是,属于我们的这一方空间逐渐被生活气息填满。餐桌上总是放着支教小伙伴们分享的水果,床头上贴着课程表和学生送的小贴纸,书架摆上了从学生那里得来的小玩具。这个曾经陌生的空间,早已成为了我们在群山之中的港湾。
讲台一尺青
三尺讲台很小,小到只装得下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又很大,大到能容下一座山的未来。
刚接到通知要教四年级英语的时候,我暗自松了口气。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教材上那些熟悉的单词和语法让我信心满满:“这有何难?”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沉重一击。3间教室,125双眼睛,每个班每周仅有的4节英语课就像沙漏里流下的细沙——PPT上刚讲的内容,过了5分钟就不记得;有些同学连26个字母的大小写都认不出;大多数孩子爱用熟悉的“狗的猫宁”注释陌生的“Good morning”。知识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教好这么多学生。
深夜伏案时,看着平时记录的3个班迥异的学习轨迹,我开始思索,如何让125棵小树苗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于是,我设计了一套公平而灵活的教学方案。课堂上,小组积分PK制让每个学生化身“战队成员”,通过贡献与约束实现自主管理。渐渐地,沉默的孩子举起了手,调皮的学生开始按时交作业——他们也想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赚取积分兑换刮刮卡,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读书进度都成了点燃学习热情的薪柴。我也会认真回复那些偶尔出现在我办公桌上或夹在作业本里的小纸条,让文字成为师生心灵的桥梁,既传递关怀,也倾听他们的心声。
心有一尺晴
三尺讲台,是知识的起点,更是爱与信任交织的港湾,我与125个孩子共同编织着这段温暖的记忆。他们用天真烂漫的方式,让我明白:最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爱与爱的回响。
“老师快拍我!”听到孩子的声音,我在操场边举起手机,原本散开的队伍瞬间像潮水般涌来。孩子们推挤着、蹦跳着,有人故意做鬼脸,有人拘谨地举起剪刀手,后排的男生甚至叠起了罗汉。镜头里那些模糊掉的笑脸和挥舞的手臂,都成了停留在我记忆里重要的专属画面,而我每一次举起手机,也是希望能够留住这些瞬间。
刚在运动场看台坐下,我的怀里就下起了一场甜蜜的“零食雨”。贵州特产“津威”酸奶、各式各样的棒棒糖、攥得微微融化的巧克力……这些被小手强行塞来的“战利品”,往往带着骄傲的解说:“老师,这是我妈妈昨晚特地买的!”“老师,你没有这个口味的棒棒糖!”甚至有学生边吃炸鸡排边豪气地问我:“老师,你吃不吃?我有钱!”直到我的口袋被塞得鼓鼓囊囊、连连摆手,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停下“投喂”。
沉甸甸的“第一名”
球场上,篮球与地面碰撞的声响此起彼伏,夹杂着孩子们的加油助威。一次次抢断,一次次得分,有的孩子受伤了还坚持上场,有些平时连作业都不交的“捣蛋鬼”此刻却成了赛场上的英雄。而我站在场边,为他们紧张,更为他们鼓掌欢呼。
颁奖仪式上,四年级2班的孩子们激动地捧回了上次与他们失之交臂的“第一名”,在讨论奖状去处的时候,一个孩子突然说:“给英语老师带回去当纪念吧!”
进入下学期,支教的日子开始了倒计时,他们知道我即将离开,于是想将他们得到的每一份荣耀都作为让我想起他们的“筹码”。
就这样,我将这张特别的奖状珍藏。
“惊喜”的节日仪式
元旦那天的早读,我像往常一样走向教室,却在教学楼下撞见了几个四年级1班打扫卫生的孩子。他们拿着扫把,脸上却是藏不住秘密的兴奋。“老师别进去!”“教室里有惊喜!”于是,我一脸茫然地被孩子们“驱逐”回办公室等待惊喜的降临。
3分钟后,当我终于被课代表带着出现在教室门口时,随着“砰”的一声,彩带礼花突然在我头顶绽放,我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短短几步路,我的脖子上挂满了手工制作的棒棒糖项链,手腕上缠着彩色纸花手链,讲台上还放着各种卡片和零食,甚至还有小孩子贡献出了自己的早饭——红糖馒头。黑板上写着“Happy New Year”“元旦快乐”,还有各式各样对我的祝福。
那个弥漫着彩带碎屑和欢笑的清晨,那些挂满全身的稚拙礼物,还有黑板上歪歪扭扭却真挚无比的祝福,都成了我教师生涯中最珍贵的收藏。
虽然总有一些时刻,我会变成很严肃、很凶的薛老师,但这些温暖的瞬间总能抚平我的疲惫和怒火。他们会在我生病时充当小管家,把最像“爱心”的薯片特地留给我吃,将手工课的小作品送给我,认真地问我会不会来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当我陪伴他们的成长时,他们也用最纯真的方式温暖着我的每一天。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学生正在教师宿舍楼下大喊:“薛老师,下来玩!”我和支教小伙伴讨论过——如果我们不住在这儿,他们还会放学后来操场玩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是我稚气未脱,又或许是我确实留恋和他们待在一起却所剩不多的时间,我欣然应下了他们的号召。就像春天播种时不会立即看见花开,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情,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长成了最美的风景。
群山回响处,教育正青葱。在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我和125棵“小树苗”共同见证了:三尺讲台可以高过峰峦,一颗真心能够绿遍荒原。回望在贵州山区的这些日日夜夜,“地无三里平”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描摹,更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成长印记。而孩子们用澄澈的心灵,让“三尺讲台”生长出最动人的“一尺青”。
我知道,这一年的支教不是终点,而是教育路上新的起点。也许某天,现在这些数着星星的孩子会成为照亮他人的光;也许某天,教室里的读书声会化作改变命运的力量。而我,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带着孩子们教会我的爱与希望。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