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乡村孕育出的学生,更懂得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乡村的童年让我心怀感恩,知识的教育让我富有理想。”2023年,在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选拔面试中,我曾这样回答为何选择加入西部计划。从渝北山区墙皮剥落的乡村小学,到东部沿海窗明几亮的教室,我有幸成为千万个走出大山求学的孩子之一。我走出来了,但我知道,这样的乡村还有许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后,我如愿回到了乡村坚实的土地上。

  2025年5月3日,是我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级中学服务的第271天。作为服务乡村教育一线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里的勉励,让“教育报国”的赤诚情怀如炽焰般在我胸膛燃烧。

  在这所山间学校,我是传道授业的教师,更是连接山内外的摆渡人。在承担六、七、九年级跨学科教学任务的日子里,当化学课的“火焰掌”实验映亮孩子们惊喜的脸庞时,我是带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引路人;当道法课上讨论成长与责任时,我是陪他们完善自我的同行者;而更多时候,我是为他们推开山外之窗的支教老师——修复狼鳍鱼化石标本、云端游览海洋科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普法课堂……通过研支团的纽带,高校的优质资源翻山越岭,点亮了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然而,乡村教育的困境从不止在于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延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动力”邮局项目的过程中,我见证了书信这一传统方式所具有的治愈力量。曾因成绩压力和家庭矛盾产生轻生念头的一名同学,在“心动力”邮局里倾吐了无人知晓的苦闷。当收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心理系研究生姐姐的回信后,她颤抖着读完,泪水打湿了信纸——我想,那是一次生命的重启。5年来,“心动力”邮局已收发信件近千封,每一封都承载着大山孩子最隐秘的心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倾诉心声的树洞,更成为了孩子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疗愈的成长课堂。

  回望5年前,第一批抵达巴东县长岭初级中学的地大研支团志愿者前辈们,最初面对的是孩子们“打工好还是念书好”的迷茫追问。然而,5年过去,我在信纸上读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有孩子工整地写下“要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有孩子立志“成为像你们一样的老师”。在湖北省“支点建设”的“大战略”中,我们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以教育帮扶为“小切口”破题,让改变在大山深处悄然发生。

  “如果有幸成为研支团的一员,我还会告诉孩子们,要自信,要心怀感恩、富有理想,凭着扎根乡土的韧劲,知识的力量,会让我们,破土而出!”这是我当初申请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时立下的誓言,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仿佛看到了它的兑现。我是从泥土里长出的种子,更懂得知识如何让生命拔节生长,也许,我正在这里改变着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支教志愿者虽来自五湖四海,却如同学校支教楼前那排整齐的广玉兰,在巴东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深厚的情感根须——年复一年地生长,教育帮扶一代一代地接力。在西部支教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更实现了自我的蜕变。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我们读懂了中国的深沉与辽阔。这或许就是对“强国建设,青年何为”最生动的回答——以青春之名,赴山海之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写下无愧于时代的注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