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树(散文)
陈玲(28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8月05日 07版)
我对夏天的全部理解都来自我们村的树——热烈、赤裸、神秘莫测。它们歪着脖子长满疙瘩,将叶片一一舒展,抵抗北半球最漫长的日照。
同样以太阳运动为生命的参照,树与我们的作息却不一样,我们白天劳动,晚上睡觉。它们只在冬天休息,其余三季一直忙碌。
村里最气派的两棵不知名的树相隔的距离不远,冬天叶子掉光的时候互不相干,树杈上两个巨大的鸟窝大老远就能看见,到了夏天所有叶子长起来时,两棵树的树冠便紧紧挨着,两个鸟窝也被隐匿在其中了,但我坚信在那样密不透风、阳光无法穿透、雨水难以渗入的树冠中,同样被藏起来的不止是鸟的生命。
在冬天,两棵树褪去张扬了一整个夏天的叶片,将其均匀地撒在根系之上的土壤层,为自己盖上厚重的毯子,陷入沉睡。每个从树下经过的人都忍不住抬头仰望那两个巨大的鸟窝,连连称赞后再走开。于是人们开始以能否看见白杨树上两个巨大鸟窝为依据,判断是否已经入冬。
当我年复一年地遥望那两个巨大的鸟窝,我分明听到了生命的潮汐从这两棵树上经过时产生的海浪声。只不过海浪一瞬即来、转瞬即去的过程,树需要一个完整的四季才能完成。在这漫长的轮回中,我感受到树的稳重和永恒。
挑丝瓜苗的农民从一棵树下经过,担子里的苗子掉落出来,于是这棵树将丝瓜苗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树冠为其遮阴,树干供其攀爬。不到一个夏天的时间,这株丝瓜苗攀爬得老高,在树上结满了丝瓜。没人去打扰它们的友谊,于是丝瓜最后在树上挂成了丝瓜瓤。风干后的丝瓜瓤和藤的坚硬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许多个季节过去了,发黑的丝瓜瓤还吊在树枝上。丝瓜瓤也没闲着,春天发霉,冬天结冰,风吹过,丝瓜瓤摇摇晃晃。它仿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是一棵树使它又活了。但丝瓜瓤的四季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潮涨潮落,只剩温度的冷热交替。它无法像一棵树一样去抵挡气候的雷霆万钧,只能任一切摆布自己。
村子里的小孩想长大,大人想离开,村外有令人无法抗拒的事物在吸引着他们,比如平整笔直的马路、高大规整的楼宇,但绝对没有一棵树能成为令他们离开村子的理由。
树是多么不起眼的存在啊!似乎它天生就是背景,没有人会关心身旁的一棵树会不会开花,活了多少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但树是多么可靠的生物啊!地平线将一棵树一分为二,它上半身挺拔,竭力靠近太阳,下半身遒劲,奋力直抵地心。一棵树同时将天空和大地牢牢攥在手心。什么也不局限,什么也不惧怕。
时间在一棵树内荡漾,刻下一圈圈涟漪,气候在树身书写,留下一行行字迹。我们在时间中忘记的事情,树会通通为我们记住。
而人只是浅浅地通过脚掌依附在地面上,局限于自己的姓名之中,一阵大风刮过,人就跑了,但树不会。
和人不一样,我们村的树肯定不愿意离开。我亲眼看见城里的园丁拿着电锯理掉所谓不完美的枝叶,甚至不厌其烦地将一棵树连根拔起再栽种到另外一个不远处。在冬天他们会给树身涂上白石灰,必要时给树枝上挂个输液袋给它治病,还拿铁丝和钉子给树安上铭牌,告诉大家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可树之所以自由,正是因为它无名无姓,树一旦有了姓名和身份,它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全得听命于人。至于身上箍的铁丝,会有人记得及时替它松绑吗?会有人关心一棵树的痛觉吗?
我见过一些忘记被松绑的树,当我见到它们的时候铁丝已经长进树干,创口鼓鼓囊囊,这样的树已经无法抵挡一场飓风。它们浑然天成的身体被人类做了手脚,它们肆意生长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至于我们村的树,是否开花、长多少叶子、枝丫往哪个方向伸展,全凭自己的意愿。即使它们总是歪瓜裂枣的,也没人嫌弃。即便是死于虫害,也是大自然与其达成了某种共识,无人干涉。
常年驻守在村口的那棵粗壮高大的野树,无人栽种,许多年前它就以一棵老树的姿态存在于我们村,人们在树底下乘凉唠嗑,没人打它的主意。它天生不是以一株木材的使命而挺拔,也不为成为一种景观而美丽。它的根系经过漫长的探索选择在我们村扎下,可能是一只鸟的粪便,也可能是一条狗的皮毛把它的种子带到了附近。
它在我们村停留了漫长的岁月,比我们村大多数人停留的时间还要长。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空心干枯了。村里的长者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寿命比我们都长,是神树,动不得。但谁也说不上来这棵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种。它的生命长得像一把尺子,使村人以它的岁数去衡量一个人的寿命。老头说,我爷爷在的时候这棵树还是一棵小树苗,我小时候它顶多算一棵普通的大树,现在我老了,它也干了。可惜了你这个后生只见过这棵树干掉的样子。
至于树桩底下的根,我们整个村都坐落在它庞大的根系上。整个村子的野树都是这棵树的子孙,有时候拨开一棵小树,发现只是拨开了一棵树伸展在地上的子树。它的根错综复杂地遍布各处,它的子子孙孙依旧在我们村旺盛生长。我们村如果没有这些树,村子的地面不会像今天一样让人走得踏踏实实。
距离我们村不足5公里的街道上,有好几家做棺材的商铺,每次我从街上经过的时候都能看见他们将大段大段的木材从卡车上卸下来。笨重的木头跌落在地上发出“咚隆”的巨大钝响。这是那些树在世上发出的最后的悲鸣——短促且干燥。那声响被烘干了水分,它们脱离根系太久,但并未死亡。只要再次给它们土壤和水源,还能生根发芽。
但紧接着,做棺材的师傅不停地拿电锯锯,拿斧子砍,拿刨子刨,拿锉刀锉,拿小刀削……为了一棵平静赤裸的树,人居然整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道具。它们本矗立在原始森林被自然奉为神灵,或在广袤无际的原野开枝散叶庇护弱小。总之,是无法想象的强大与神秘。
最后,那几棵树褪去了树的模样,被师傅打造成了一副副黑色厚重的棺材。最终它们将和人一起被深埋地底,直至降解成下一棵树的养料。
我们村的树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因为它们都不成材,它们都是野树杂树,有些树长着长着就歪脖了、空心了,人不会打这些树的主意。
又是一个夏季来临,我们村的树到了最热烈的时候,它们释放着一年中最多的氧气,与疯长的野草藤蔓纠缠在一起,编织起夏日的篱笆,阻碍一切非夏日因素的进入。
那个坚强的丝瓜瓤依旧吊在树上,夏日的烈阳晒褪了霉菌,它干爽地在风中摇曳。树冠像云朵一样茂盛,为我撑起一大片荫凉,可我一年到头也没为一棵树做过什么。人总爱计较得失,可树不会。你嫌弃一棵树挡道,一斧子把它砍了,它不会流一滴泪,还把身子留给你当柴烧。它把根往地里收,等候春天,再次破土而出。你不会认得这是曾经被你砍掉的那棵树。只是它曾经将黏稠的树浆粘在你的手心,你无论如何都洗不掉它,只能渐渐将其损耗。这才是一棵树的真实死因。它们不死于利刃或烈火,不惧为木屑或灰烬,它们只听命于时间。它们是四季信使,无限跌入轮回。
村里的小路总是弯曲又狭窄,窄得只能容下一双不穿鞋的脚。它总要避开一些树、池塘、水稻田和房屋,舍不得伤害任何事物。城里的路总是笔直、宽敞、平整地通往明确的地标,据说走在这样的路上能节省不少时间。可你告诉我,为何生活在这样一个因长满树而被城镇化扩张忽视的村子里,反而漫长得可以用一生去打发。
我们村的树目送着一茬又一茬年轻人远离村子。他们穿上最得体的衣服鞋袜,收敛身上的个性,长途跋涉。在外面那些更体面的康庄大道上行走得不再年轻,才舍得回来。
蛰伏了多年的蝉突破层层阻碍顺着树干爬上来,放肆鸣叫。晌午的太阳来势汹汹,一棵棵树起身迎接,撑开荫凉。我赤脚踩在被晒得发烫的土地上,真切感受夏天的体温。一架飞机从村子上空经过,从云丛间拖曳出一条细长的白色航迹。树杈上晾的衣服干了,田里水稻长势喜人。东南季风滚滚而来,我置身于一片绿色汪洋之中,万事万物与我一同起伏自己的胸膛。我从未如此坚定地站立在盛气凌人的夏天之中。
我的树跋涉了亿万年之久,它反射的光恰好被我短浅的目光捕捉,但它不是我的树。
我经由一棵树来到这个世上,我的树以血肉为土壤,以血管为根系,以食物为养料,扎根在我的身体里。时间将我一分为二,我的上半身在夜里安眠,下半身在白昼奔走。
此时此刻,太阳正在地球的背面,照射进另一半人的夏天。一棵棵树在四季中站成了永恒,我却在白天与黑夜中来来回回挣扎,无处栖身。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我对夏天的全部理解都来自我们村的树——热烈、赤裸、神秘莫测。它们歪着脖子长满疙瘩,将叶片一一舒展,抵抗北半球最漫长的日照。
同样以太阳运动为生命的参照,树与我们的作息却不一样,我们白天劳动,晚上睡觉。它们只在冬天休息,其余三季一直忙碌。
村里最气派的两棵不知名的树相隔的距离不远,冬天叶子掉光的时候互不相干,树杈上两个巨大的鸟窝大老远就能看见,到了夏天所有叶子长起来时,两棵树的树冠便紧紧挨着,两个鸟窝也被隐匿在其中了,但我坚信在那样密不透风、阳光无法穿透、雨水难以渗入的树冠中,同样被藏起来的不止是鸟的生命。
在冬天,两棵树褪去张扬了一整个夏天的叶片,将其均匀地撒在根系之上的土壤层,为自己盖上厚重的毯子,陷入沉睡。每个从树下经过的人都忍不住抬头仰望那两个巨大的鸟窝,连连称赞后再走开。于是人们开始以能否看见白杨树上两个巨大鸟窝为依据,判断是否已经入冬。
当我年复一年地遥望那两个巨大的鸟窝,我分明听到了生命的潮汐从这两棵树上经过时产生的海浪声。只不过海浪一瞬即来、转瞬即去的过程,树需要一个完整的四季才能完成。在这漫长的轮回中,我感受到树的稳重和永恒。
挑丝瓜苗的农民从一棵树下经过,担子里的苗子掉落出来,于是这棵树将丝瓜苗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树冠为其遮阴,树干供其攀爬。不到一个夏天的时间,这株丝瓜苗攀爬得老高,在树上结满了丝瓜。没人去打扰它们的友谊,于是丝瓜最后在树上挂成了丝瓜瓤。风干后的丝瓜瓤和藤的坚硬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许多个季节过去了,发黑的丝瓜瓤还吊在树枝上。丝瓜瓤也没闲着,春天发霉,冬天结冰,风吹过,丝瓜瓤摇摇晃晃。它仿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是一棵树使它又活了。但丝瓜瓤的四季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潮涨潮落,只剩温度的冷热交替。它无法像一棵树一样去抵挡气候的雷霆万钧,只能任一切摆布自己。
村子里的小孩想长大,大人想离开,村外有令人无法抗拒的事物在吸引着他们,比如平整笔直的马路、高大规整的楼宇,但绝对没有一棵树能成为令他们离开村子的理由。
树是多么不起眼的存在啊!似乎它天生就是背景,没有人会关心身旁的一棵树会不会开花,活了多少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但树是多么可靠的生物啊!地平线将一棵树一分为二,它上半身挺拔,竭力靠近太阳,下半身遒劲,奋力直抵地心。一棵树同时将天空和大地牢牢攥在手心。什么也不局限,什么也不惧怕。
时间在一棵树内荡漾,刻下一圈圈涟漪,气候在树身书写,留下一行行字迹。我们在时间中忘记的事情,树会通通为我们记住。
而人只是浅浅地通过脚掌依附在地面上,局限于自己的姓名之中,一阵大风刮过,人就跑了,但树不会。
和人不一样,我们村的树肯定不愿意离开。我亲眼看见城里的园丁拿着电锯理掉所谓不完美的枝叶,甚至不厌其烦地将一棵树连根拔起再栽种到另外一个不远处。在冬天他们会给树身涂上白石灰,必要时给树枝上挂个输液袋给它治病,还拿铁丝和钉子给树安上铭牌,告诉大家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可树之所以自由,正是因为它无名无姓,树一旦有了姓名和身份,它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全得听命于人。至于身上箍的铁丝,会有人记得及时替它松绑吗?会有人关心一棵树的痛觉吗?
我见过一些忘记被松绑的树,当我见到它们的时候铁丝已经长进树干,创口鼓鼓囊囊,这样的树已经无法抵挡一场飓风。它们浑然天成的身体被人类做了手脚,它们肆意生长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至于我们村的树,是否开花、长多少叶子、枝丫往哪个方向伸展,全凭自己的意愿。即使它们总是歪瓜裂枣的,也没人嫌弃。即便是死于虫害,也是大自然与其达成了某种共识,无人干涉。
常年驻守在村口的那棵粗壮高大的野树,无人栽种,许多年前它就以一棵老树的姿态存在于我们村,人们在树底下乘凉唠嗑,没人打它的主意。它天生不是以一株木材的使命而挺拔,也不为成为一种景观而美丽。它的根系经过漫长的探索选择在我们村扎下,可能是一只鸟的粪便,也可能是一条狗的皮毛把它的种子带到了附近。
它在我们村停留了漫长的岁月,比我们村大多数人停留的时间还要长。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空心干枯了。村里的长者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寿命比我们都长,是神树,动不得。但谁也说不上来这棵树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种。它的生命长得像一把尺子,使村人以它的岁数去衡量一个人的寿命。老头说,我爷爷在的时候这棵树还是一棵小树苗,我小时候它顶多算一棵普通的大树,现在我老了,它也干了。可惜了你这个后生只见过这棵树干掉的样子。
至于树桩底下的根,我们整个村都坐落在它庞大的根系上。整个村子的野树都是这棵树的子孙,有时候拨开一棵小树,发现只是拨开了一棵树伸展在地上的子树。它的根错综复杂地遍布各处,它的子子孙孙依旧在我们村旺盛生长。我们村如果没有这些树,村子的地面不会像今天一样让人走得踏踏实实。
距离我们村不足5公里的街道上,有好几家做棺材的商铺,每次我从街上经过的时候都能看见他们将大段大段的木材从卡车上卸下来。笨重的木头跌落在地上发出“咚隆”的巨大钝响。这是那些树在世上发出的最后的悲鸣——短促且干燥。那声响被烘干了水分,它们脱离根系太久,但并未死亡。只要再次给它们土壤和水源,还能生根发芽。
但紧接着,做棺材的师傅不停地拿电锯锯,拿斧子砍,拿刨子刨,拿锉刀锉,拿小刀削……为了一棵平静赤裸的树,人居然整出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道具。它们本矗立在原始森林被自然奉为神灵,或在广袤无际的原野开枝散叶庇护弱小。总之,是无法想象的强大与神秘。
最后,那几棵树褪去了树的模样,被师傅打造成了一副副黑色厚重的棺材。最终它们将和人一起被深埋地底,直至降解成下一棵树的养料。
我们村的树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因为它们都不成材,它们都是野树杂树,有些树长着长着就歪脖了、空心了,人不会打这些树的主意。
又是一个夏季来临,我们村的树到了最热烈的时候,它们释放着一年中最多的氧气,与疯长的野草藤蔓纠缠在一起,编织起夏日的篱笆,阻碍一切非夏日因素的进入。
那个坚强的丝瓜瓤依旧吊在树上,夏日的烈阳晒褪了霉菌,它干爽地在风中摇曳。树冠像云朵一样茂盛,为我撑起一大片荫凉,可我一年到头也没为一棵树做过什么。人总爱计较得失,可树不会。你嫌弃一棵树挡道,一斧子把它砍了,它不会流一滴泪,还把身子留给你当柴烧。它把根往地里收,等候春天,再次破土而出。你不会认得这是曾经被你砍掉的那棵树。只是它曾经将黏稠的树浆粘在你的手心,你无论如何都洗不掉它,只能渐渐将其损耗。这才是一棵树的真实死因。它们不死于利刃或烈火,不惧为木屑或灰烬,它们只听命于时间。它们是四季信使,无限跌入轮回。
村里的小路总是弯曲又狭窄,窄得只能容下一双不穿鞋的脚。它总要避开一些树、池塘、水稻田和房屋,舍不得伤害任何事物。城里的路总是笔直、宽敞、平整地通往明确的地标,据说走在这样的路上能节省不少时间。可你告诉我,为何生活在这样一个因长满树而被城镇化扩张忽视的村子里,反而漫长得可以用一生去打发。
我们村的树目送着一茬又一茬年轻人远离村子。他们穿上最得体的衣服鞋袜,收敛身上的个性,长途跋涉。在外面那些更体面的康庄大道上行走得不再年轻,才舍得回来。
蛰伏了多年的蝉突破层层阻碍顺着树干爬上来,放肆鸣叫。晌午的太阳来势汹汹,一棵棵树起身迎接,撑开荫凉。我赤脚踩在被晒得发烫的土地上,真切感受夏天的体温。一架飞机从村子上空经过,从云丛间拖曳出一条细长的白色航迹。树杈上晾的衣服干了,田里水稻长势喜人。东南季风滚滚而来,我置身于一片绿色汪洋之中,万事万物与我一同起伏自己的胸膛。我从未如此坚定地站立在盛气凌人的夏天之中。
我的树跋涉了亿万年之久,它反射的光恰好被我短浅的目光捕捉,但它不是我的树。
我经由一棵树来到这个世上,我的树以血肉为土壤,以血管为根系,以食物为养料,扎根在我的身体里。时间将我一分为二,我的上半身在夜里安眠,下半身在白昼奔走。
此时此刻,太阳正在地球的背面,照射进另一半人的夏天。一棵棵树在四季中站成了永恒,我却在白天与黑夜中来来回回挣扎,无处栖身。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