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读书能改变命运!”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这样说。回首往昔,是那一缕缕的书香,引领我走过了人生的坎坷,改变了我的命运,塑造了今天的我。
我出生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那里的生活虽然淳朴却宁静如水。然而,命运的无情打击却在我幼年时骤然降临——父亲的突然病逝。面对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幼小的弟弟妹妹,我不得不辍学在家,分担家庭的重担。
每天,我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过着平凡而艰辛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对我露出了一丝微笑。由于我们村庄地处偏远,正式编制的邮递员无法长期坚持,镇里的邮电支局长为此头疼不已。就在这时,村主任李叔向我伸出了援手,推荐我成为镇上邮局的临时工乡邮员。
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书信报刊打交道,那些报纸上的文字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我对读书看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从事乡邮员的日子里,我结识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童大爷。他热爱文学和写作,订了不少报刊,偶尔会有稿费单寄来。我在投递工作中结识了他,两人很快成为了忘年交。
童大爷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在省、市、县20余家报刊上先后发表了众多作品,不仅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吸引了县邮电局的注意,被调到镇区做投递员。
在负责投递的路段上,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一天,我注意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每天独自在街巷乞讨。出于同情,我决定去了解她的身世和遭遇。她的母亲因患乳腺癌多年,家里无钱医治,长期卧床不起。父亲面对妻子的病魔纠缠束手无策,最终抛下妻子和女儿,杳无音信。
我被朱光红母女的遭遇深深打动,决定记录下她们的故事。通过深入采访和细致观察,我采写了《我要上学》。这篇稿件在当地报纸和省报上刊登后,各地的读者和爱心人士纷纷寄款捐物,为朱光红母女提供帮助。镇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了朱光红的上学和她母亲的生活等问题。
两个月后,我又做了跟踪报道,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报告文学《小女孩,我们依然牵挂你》。某报副刊用了半个版面登载了我的这篇拙作。这篇报告文学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我也因此被当地干部称为“笔杆子”。但我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不久后,我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动。县邮电局要调我去办公室工作,但镇里的文化站也来“抢人”。经过一番思考和权衡利弊后,我最终选择了文化站。我认为文化站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能够让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在文化站的工作岗位上,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爱看童话和故事类书籍,到热点名著,再到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每一本书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和感悟。我先后担任了文化站站长兼村委会文书等职务,文化站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获得了全省十大“基层最美人物”称号。
此时,市里引进的一家工业产业园区在当地小镇落地,我有幸被调到园区从事宣传工作,并被选上农民工工会主席。在这里,我如鱼得水,消息、通讯、散文、小说、民间故事等各种文体佳作频出,不断见诸报端。
大事、小事,如同汹涌的潮水,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上演。我执着于写作,实则是源于内心深处那股难以抑制的倾诉欲望。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悲悯之心,让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生活中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并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因为读书,我得以冲破地域的限制。倘若没有它,我永远无法走出那个小小的山村,去目睹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那繁华的都市、多元的文化、先进的科技,都将成为我梦中遥不可及的幻影。更重要的是,读书为我铺就了通往梦想的道路。要是没有读书,我绝不可能在文学的天地里挥洒自己的才情,也不会有幸成为一名敢于为农民工群体发声呼喊的农民工工会主席,不能在维护职工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谈不上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生路上照亮我们前行的一盏明灯。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基层工会干部,我的故事告诉我:无论出身如何,家庭背景怎样,只要我们热爱学习,刻苦读书、拿起笔来努力创作,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