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无(小说)
河北大学学生 吴奇颖(21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2日 01版)
“落雪无?”这条8字节的短信被众多验证码短信和广告短信淹没。我翻到的时候是12月末了,离短信发出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冬天的老家和春、夏、秋季的老家没有多大的变化。对于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方小城来说,绿色总是横亘在时间的每一个角落。大片的竹林或许是茂密了些,也可能是稀疏了些,但我看不出变化。田地里的芥菜闪着光,叶片饱满。
我打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了一会儿才重新又找到那条短信。
“落雪无?”
我点开回复框:“我很喜欢今天老家的日光。”点击发送后,就按下手机旁的待机键。
“落雪无?”这条短信他每年冬天都会发,这两年间他的短信长短不一地排布在聊天页面上,然而却没有出现我的回复时间。
阿雪是我儿时的伙伴。他名字里有雪是因为他妈妈特别喜欢雪,却从未见过雪,于是给他取名叫阿雪。大抵是承袭了母亲的愿望,他也很喜欢雪,很想看雪。然而这个灿烂的南方小城从不落雪,顶多下一场很冷很冷的雨。
我家住在城市,但是每逢寒暑假都会回到老家去。以前我总是不喜欢回到这么一个原始的地方来——没有绚丽的灯光和川流一般的人群,没有应有尽有的玩具和零食,没有电视和少儿绘本图书。这么一个我以为无趣的地方,爸妈总是要连哄带骗,我才能勉强同意回去。
直到有天,我独自蹲在满是沙砾的土地上无聊地看鸡啄米,一只手伸到我眼前。
“噶没气淘(要不要一起玩)?”
那时的我还只是个半吊子闽南人,闽南话不大会说,只能听懂些。
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子,身上穿着看上去有些旧的白色短袖,和那种爷爷经常穿的灰色麻布劳动裤。
“我叫阿雪。”他好像觉察出我不会讲方言的窘迫,于是转而用普通话介绍自己。
不远处的鸡已经啄完地上散落的大米,咯咯跑向远处。
我站起来,发觉他还比我高了一个头。
我点点头。
“那……那跟我一起来吧!”他将嘴咧得很开,特意露出8颗大白牙,向我示意他的友善。
我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路上他和我说夏天是最好的季节,因为这个时候白天很可能抓到象鼻虫,夜晚可以看到满山的萤火虫。我问他什么是象鼻虫,他说是一种生长在龙眼树上的虫,它有很长的鼻子,用绳子系上牵在手里,它就可以飞在空中。
“这就是我们的宠物。”他说着嘴角不自觉扬起笑容。
“啊,看到了!”他忽然低下声音,并停下脚步。
阿雪从麻布口袋里掏出一根发黄的细线,大抵是从家长缝补的盒子里翻出的旧线。
我站在原地看他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向龙眼树干靠近。一只两个大拇指指节大小的昆虫正一动不动地趴在粗糙的树干上。它的背上缀着几个黄色的圆点,而它长长的“鼻子”(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叫作口吻)则是和西瓜瓜瓤一般的透红。
阿雪在树干前站定,左手快速地捏住它红色的长鼻,右手在长鼻上缠绕几圈细线。他再次咧开嘴露出大白牙,用左手食指指节背轻轻刮过自己的鼻子。他微微扯动细线,那虫子就从树干上扑腾起来,渐渐向上飞。
他把细线递给我,郑重其事地说:“送给你了。”
我牵过绳子,在沙地上小跑几步,绿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留下翩飞的残影。
阿雪走在我旁边,说你想看小河吗?
我说,想。
我们踏着细碎的沙砾向前走去。
农人的田里开了一些不知名的花,每一朵都像在大口吸吮着阳光。还有一些菜粉蝶,小小的像纸片一般,微弱地浮飞于菜花的周围,没一会又落下去。
我说我从没见过河流与萤火虫,只在书里看过。他转过头好奇地问,书里是怎么说的呢?我说冰心的游记里写过泰晤士河,闪着阳光,还有游船呢。萤火虫是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里看到的,它们闪着光,书里写的它们就像小精灵一样。
噢,对了,这山里有狐狸吗?我的脑中忽然闪过一个童话故事。
阿雪挠挠头,说没见过。于是我就把童话里那个会报恩、给人做手套的狐狸讲给阿雪听。这下换作阿雪感到新奇,一路上让我讲了很多书里的故事,一直讲到天黑,我们不得不返程回家。
从那以后,我一到放假就会把家里看过的几本书偷偷塞进小书包里,尽管每一次都会被父母发现,但是这也无碍。每每回老家,我和阿雪会跑去枇杷树下一起看书,有时候他也会让我讲给他听。他最爱听和雪有关的故事,于是我总会在每个故事的开头加上这么一句,“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马上便端正自己的坐姿,双手搭在膝盖上,双眼就像一个马上要得到礼物的孩童般纯澈明亮。
阿雪家里困难,只读到初中就回家帮忙打理农活了,但他还是经常让我给他带书,读书。上了高中后,我也鲜少回去,阿雪也没有催着要我读书,只是让我去拿他种的菜,在盛放蔬菜的红色塑料袋里往往还会夹着一张纸条,写着:高考加油,考上好大学,替我去看雪。
于是我在不觉中去了北方的大学,在北方的前两年,放假回家他问我,落雪无。我回,落雪了。他微微笑着,擦了擦刚劈完柴的手,转身又往灶房里走,说让我等他做个饭。我从灶房的木门往里看,柴火堆叠在灶台里,阿雪拿着铁杆不时翻动木炭,火在里面涌动,灶台下吞吐出黑色的烟雾,而灶台上正升起白色的水汽。
饭桌上他问我最近读了什么,我心里翻找与雪有关的文章,然而竟然查无此文。我只好说最近都在读别的书了。他还是微微笑着说,和我分享一下吧。我说起芥川龙之介的《秋》,关于信子的不如愿。我说起惠特曼的《草叶集》,说我们能歌唱这个世界,用我们的笔做点什么事情。
然而阿雪没再说些什么,只是垂下头扒拉干饭,我也忽然止住,与眼前的饭菜对视。
我忽然想起高中还学过《湖心亭看雪》,但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算了吧。
从这第一个“算了吧”的念头开始,我的无数话语都止在接踵而至的“算了吧”。
大三,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在雪天里聊着存在的轻盈与沉重。他说,雪和无数雪在一起不会融化,但是会消失;被单独挑出来放在掌心,会被看到一瞬的美,但是会融化。我每天都沉浸在超越生活的精神里,阿雪的“落雪无”竟让我感到厌烦。因为他沾泥的腿,满是木炭黑的手,和雪毫不沾边。
大四,我还是继续看书,思考时间这条永恒的线,它们在形而上的书里是不可触碰的神明。这种思考的疲惫,很快把我的文字拖拽在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平台。
然而有天,我漫无目的地散步于北方的街道,街旁的老人在不锈钢盆里择青菜,水滴挂在叶脉——阳光永远眷顾这些生活气的事物。我忽然想起老家的田地芥菜疯长,肆意地向上窜,窜得高高的。每逢腊八将近,爷爷就负责把芥菜割下,奶奶坐在洗菜池边上,用从山里引来的泉水把粗壮的芥菜秆洗净,塞进塑料瓶里。这个时候我和阿雪会争先恐后地往瓶子里撒盐,最后旋上盖子等着芥菜的发酵。我突然发觉我的文字到底缺失了什么——缺了生活。只看大雪于天空纷纷扬扬,然而落在地上的雪就不是雪了么?我这样问着自己。
我打开手机,点开短信,从一堆数字网址的垃圾信息里翻找他今年发来的短信:“落雪无。”
第二天的飞机启程,从棉袄到薄外套,我回到了老家。
发完短信后我走到那棵枇杷树下。它还是照旧结着酸涩青小的果子,只能被鸟摘了去。“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枇杷树守着孩童的话语,牵着时间的气球直到现在。
“噶没气淘?”熟悉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转过头,眼前的人比我高出一头,皮肤已是常年在阳光下晒成的小麦色。
我说,厚(好)。
我像儿时一样跟在他后面。
走到菖蒲丛生的地方,水流的声响渐渐变得清晰。那是一条河流,那日我没能去看到的河流。它按着自己的速度滑过河床,偶尔在凸起的石块处分开半瞬又合拢,青苔簌簌生长蔓延在湿润的岩石上。
阿雪朝着河流下游走去,我也紧随其后。
他在河流分叉的地方停下。我的目光顺着两支分流延伸。
他伸出手指了指往山里走的那条支流。“原本只有这支河流给山里人供水,后来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分了一支,看样子是往城里走的。”
12月的流水接纳寒风孕育的湿气。那股水流忽地涌进我的身体,一阵刺骨冰凉传至心脏。
他蹲在河边,转头看着我,接着说,“其实这就是河流的命运,就像我们一样,从泰晤士河开始就分开了。虽然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那条曾经共同的水却在记忆里真实存在。这样就好了。”他顿了顿,随后又站起来,咧开嘴露出8颗大白牙,用左手食指指背轻轻刮过鼻尖。“还不赖啦,我居然说了这么有哲理的话。”
风不知从哪里吹出,掠过阿雪的头发,河流还是照旧流动,不管怎么流着,总有一条生命的轨迹不可撼动。一只落单的菜粉蝶轻巧地飞过河流,像一片雪,只属于南方的雪,我忽然感到那条流向城市的支流泛起了水波,尽管那么微弱,却依然扇起了水痕。
我们相视一笑,没有说话,落雪无声。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实习生 王琪明
“落雪无?”这条8字节的短信被众多验证码短信和广告短信淹没。我翻到的时候是12月末了,离短信发出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冬天的老家和春、夏、秋季的老家没有多大的变化。对于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方小城来说,绿色总是横亘在时间的每一个角落。大片的竹林或许是茂密了些,也可能是稀疏了些,但我看不出变化。田地里的芥菜闪着光,叶片饱满。
我打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了一会儿才重新又找到那条短信。
“落雪无?”
我点开回复框:“我很喜欢今天老家的日光。”点击发送后,就按下手机旁的待机键。
“落雪无?”这条短信他每年冬天都会发,这两年间他的短信长短不一地排布在聊天页面上,然而却没有出现我的回复时间。
阿雪是我儿时的伙伴。他名字里有雪是因为他妈妈特别喜欢雪,却从未见过雪,于是给他取名叫阿雪。大抵是承袭了母亲的愿望,他也很喜欢雪,很想看雪。然而这个灿烂的南方小城从不落雪,顶多下一场很冷很冷的雨。
我家住在城市,但是每逢寒暑假都会回到老家去。以前我总是不喜欢回到这么一个原始的地方来——没有绚丽的灯光和川流一般的人群,没有应有尽有的玩具和零食,没有电视和少儿绘本图书。这么一个我以为无趣的地方,爸妈总是要连哄带骗,我才能勉强同意回去。
直到有天,我独自蹲在满是沙砾的土地上无聊地看鸡啄米,一只手伸到我眼前。
“噶没气淘(要不要一起玩)?”
那时的我还只是个半吊子闽南人,闽南话不大会说,只能听懂些。
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子,身上穿着看上去有些旧的白色短袖,和那种爷爷经常穿的灰色麻布劳动裤。
“我叫阿雪。”他好像觉察出我不会讲方言的窘迫,于是转而用普通话介绍自己。
不远处的鸡已经啄完地上散落的大米,咯咯跑向远处。
我站起来,发觉他还比我高了一个头。
我点点头。
“那……那跟我一起来吧!”他将嘴咧得很开,特意露出8颗大白牙,向我示意他的友善。
我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路上他和我说夏天是最好的季节,因为这个时候白天很可能抓到象鼻虫,夜晚可以看到满山的萤火虫。我问他什么是象鼻虫,他说是一种生长在龙眼树上的虫,它有很长的鼻子,用绳子系上牵在手里,它就可以飞在空中。
“这就是我们的宠物。”他说着嘴角不自觉扬起笑容。
“啊,看到了!”他忽然低下声音,并停下脚步。
阿雪从麻布口袋里掏出一根发黄的细线,大抵是从家长缝补的盒子里翻出的旧线。
我站在原地看他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向龙眼树干靠近。一只两个大拇指指节大小的昆虫正一动不动地趴在粗糙的树干上。它的背上缀着几个黄色的圆点,而它长长的“鼻子”(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叫作口吻)则是和西瓜瓜瓤一般的透红。
阿雪在树干前站定,左手快速地捏住它红色的长鼻,右手在长鼻上缠绕几圈细线。他再次咧开嘴露出大白牙,用左手食指指节背轻轻刮过自己的鼻子。他微微扯动细线,那虫子就从树干上扑腾起来,渐渐向上飞。
他把细线递给我,郑重其事地说:“送给你了。”
我牵过绳子,在沙地上小跑几步,绿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留下翩飞的残影。
阿雪走在我旁边,说你想看小河吗?
我说,想。
我们踏着细碎的沙砾向前走去。
农人的田里开了一些不知名的花,每一朵都像在大口吸吮着阳光。还有一些菜粉蝶,小小的像纸片一般,微弱地浮飞于菜花的周围,没一会又落下去。
我说我从没见过河流与萤火虫,只在书里看过。他转过头好奇地问,书里是怎么说的呢?我说冰心的游记里写过泰晤士河,闪着阳光,还有游船呢。萤火虫是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里看到的,它们闪着光,书里写的它们就像小精灵一样。
噢,对了,这山里有狐狸吗?我的脑中忽然闪过一个童话故事。
阿雪挠挠头,说没见过。于是我就把童话里那个会报恩、给人做手套的狐狸讲给阿雪听。这下换作阿雪感到新奇,一路上让我讲了很多书里的故事,一直讲到天黑,我们不得不返程回家。
从那以后,我一到放假就会把家里看过的几本书偷偷塞进小书包里,尽管每一次都会被父母发现,但是这也无碍。每每回老家,我和阿雪会跑去枇杷树下一起看书,有时候他也会让我讲给他听。他最爱听和雪有关的故事,于是我总会在每个故事的开头加上这么一句,“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马上便端正自己的坐姿,双手搭在膝盖上,双眼就像一个马上要得到礼物的孩童般纯澈明亮。
阿雪家里困难,只读到初中就回家帮忙打理农活了,但他还是经常让我给他带书,读书。上了高中后,我也鲜少回去,阿雪也没有催着要我读书,只是让我去拿他种的菜,在盛放蔬菜的红色塑料袋里往往还会夹着一张纸条,写着:高考加油,考上好大学,替我去看雪。
于是我在不觉中去了北方的大学,在北方的前两年,放假回家他问我,落雪无。我回,落雪了。他微微笑着,擦了擦刚劈完柴的手,转身又往灶房里走,说让我等他做个饭。我从灶房的木门往里看,柴火堆叠在灶台里,阿雪拿着铁杆不时翻动木炭,火在里面涌动,灶台下吞吐出黑色的烟雾,而灶台上正升起白色的水汽。
饭桌上他问我最近读了什么,我心里翻找与雪有关的文章,然而竟然查无此文。我只好说最近都在读别的书了。他还是微微笑着说,和我分享一下吧。我说起芥川龙之介的《秋》,关于信子的不如愿。我说起惠特曼的《草叶集》,说我们能歌唱这个世界,用我们的笔做点什么事情。
然而阿雪没再说些什么,只是垂下头扒拉干饭,我也忽然止住,与眼前的饭菜对视。
我忽然想起高中还学过《湖心亭看雪》,但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算了吧。
从这第一个“算了吧”的念头开始,我的无数话语都止在接踵而至的“算了吧”。
大三,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在雪天里聊着存在的轻盈与沉重。他说,雪和无数雪在一起不会融化,但是会消失;被单独挑出来放在掌心,会被看到一瞬的美,但是会融化。我每天都沉浸在超越生活的精神里,阿雪的“落雪无”竟让我感到厌烦。因为他沾泥的腿,满是木炭黑的手,和雪毫不沾边。
大四,我还是继续看书,思考时间这条永恒的线,它们在形而上的书里是不可触碰的神明。这种思考的疲惫,很快把我的文字拖拽在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平台。
然而有天,我漫无目的地散步于北方的街道,街旁的老人在不锈钢盆里择青菜,水滴挂在叶脉——阳光永远眷顾这些生活气的事物。我忽然想起老家的田地芥菜疯长,肆意地向上窜,窜得高高的。每逢腊八将近,爷爷就负责把芥菜割下,奶奶坐在洗菜池边上,用从山里引来的泉水把粗壮的芥菜秆洗净,塞进塑料瓶里。这个时候我和阿雪会争先恐后地往瓶子里撒盐,最后旋上盖子等着芥菜的发酵。我突然发觉我的文字到底缺失了什么——缺了生活。只看大雪于天空纷纷扬扬,然而落在地上的雪就不是雪了么?我这样问着自己。
我打开手机,点开短信,从一堆数字网址的垃圾信息里翻找他今年发来的短信:“落雪无。”
第二天的飞机启程,从棉袄到薄外套,我回到了老家。
发完短信后我走到那棵枇杷树下。它还是照旧结着酸涩青小的果子,只能被鸟摘了去。“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枇杷树守着孩童的话语,牵着时间的气球直到现在。
“噶没气淘?”熟悉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转过头,眼前的人比我高出一头,皮肤已是常年在阳光下晒成的小麦色。
我说,厚(好)。
我像儿时一样跟在他后面。
走到菖蒲丛生的地方,水流的声响渐渐变得清晰。那是一条河流,那日我没能去看到的河流。它按着自己的速度滑过河床,偶尔在凸起的石块处分开半瞬又合拢,青苔簌簌生长蔓延在湿润的岩石上。
阿雪朝着河流下游走去,我也紧随其后。
他在河流分叉的地方停下。我的目光顺着两支分流延伸。
他伸出手指了指往山里走的那条支流。“原本只有这支河流给山里人供水,后来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分了一支,看样子是往城里走的。”
12月的流水接纳寒风孕育的湿气。那股水流忽地涌进我的身体,一阵刺骨冰凉传至心脏。
他蹲在河边,转头看着我,接着说,“其实这就是河流的命运,就像我们一样,从泰晤士河开始就分开了。虽然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那条曾经共同的水却在记忆里真实存在。这样就好了。”他顿了顿,随后又站起来,咧开嘴露出8颗大白牙,用左手食指指背轻轻刮过鼻尖。“还不赖啦,我居然说了这么有哲理的话。”
风不知从哪里吹出,掠过阿雪的头发,河流还是照旧流动,不管怎么流着,总有一条生命的轨迹不可撼动。一只落单的菜粉蝶轻巧地飞过河流,像一片雪,只属于南方的雪,我忽然感到那条流向城市的支流泛起了水波,尽管那么微弱,却依然扇起了水痕。
我们相视一笑,没有说话,落雪无声。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实习生 王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