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诗人张志和一连写了5首《渔歌子》,第一首最为脍炙人口,被选入教科书的,就是这首“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飞翔的白鹭,让我想起清朝一代文坛宗匠王士禛让门生禹之鼎画的《放鹇图》。画中,身居刑部尚书高位的王士禛坐在房舍前的榻椅上,手执书卷,神态惘然。面前一个小童打开斑竹制成的鸟笼,一只白鹇从笼中飞出,向云气缭绕的远山飞去。放鹇,也就是“放闲”,在官场时间久了,王士禛感到身心疲惫,幻想能如白鹇一样归入山林,享受没有羁绊的自由生活。
而张志和的白鹭,可以看作已经归入山林的白鹇。它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处,所以也就“不须归”了。
这里桃花灼灼,流水悠悠,鳜鱼肥美。张志和坐在渔船之上,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即便是有斜风细雨,他也当做一种享受,内心就如翩飞的白鹭一样,逍遥在山水江天之间。
张志和原名龟龄,他的父亲张游朝精通庄子、列子学术,写过《象罔》《白马证》等篇,这潜移默化影响了张志和的思想。他16岁就登明经榜,以策论受肃宗赏识,被封为翰林待诏,并授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职务,还赐名“志和”。后来,他因事获罪,被贬为南浦县尉,但还没赴任就遇赦了。此后,父母接连去世,他感受到宦途的艰难、世事的无常,就干脆辞官隐居,“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逍遥于江湖之中,写了《玄真子》《太易》等书阐述其道家思想。皇帝赐给他一奴一婢,一名渔童、一名樵青,张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妇,“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怕他隐逸逃世而不知所终,就在越州东郭给他修了房舍。张志和把房子修得极为简陋,茅草为顶,梁柱椽檩都是未经砍削的原木,不但不刮树皮,连枝杈的木节都没削平,这也暗合着他崇尚自然、不慕繁华的道家思想。他垂钓也不用鱼饵,因为心思并不在于能不能钓到鱼。
张志和与陆羽、裴休是好友,二人问他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张志和说:“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天地都是自己的屋庐,大家都在一起,无所谓来往。他还是一位画家,画了很多《渔父图》,可惜如今我们都看不到了。
张志和的归,不是“江湖险恶不如归家”或者“人世险恶不如江湖”,他的“归”,是关于如何面对终极存在与终极价值的根本问题。他的不归,本质在于无处可归。
比他晚60多年的禅僧德诚,在他的影响下,写了很多《拨棹歌》,其实就是《渔歌子》诗体,用诗句参禅悟道,因此被称为“船子和尚”。德诚有诗道:“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戴箬笠,挂蓑衣,别无归处是吾归。”“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生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程,而“家”是一个供人栖止的港湾。寻常人心目中,家是漂泊者永恒的渴望,象征着情感上的绝对依靠,就像电影《乱世佳人》中费雯丽的故乡塔拉庄园;是信仰上的终极依归,比如唐玄奘心心念念追寻的佛国、天堂;是知识上的绝对之岸,比如让孔子乐以忘忧的“道”、真理。人们需要这样一个安顿心灵的归处,需要这样一个家。
张志和的归处,显然不是故乡、不是家庭。颜真卿看他的船太破了,就要送他一条新的,他回答说:“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浮家泛宅”说的好,江湖之上,顺流漂泊,随处是我家。
风波中渔父的飘荡生涯,隐喻着人生际遇。人如何在漂泊中寻求对“漂泊感”的超越,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渴望回到生命的岸与港湾,但真正的归处何在?其实,没有永恒的港湾和绝对的依归。真正的“归”,在于心性的澄明与当下的证会,是一种“没有归处的归处”。其核心思想是:心灵的宁定是唯一真实。
张志和的5首《渔歌子》,最后一句都有一个“不”字,“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著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这些否定句,表明了自己和世人价值观的不同,他是一位乐在风波、志在飘荡、不求归途的自在者。江心与船,便是其“家”,他的家正在“无家处”。船子和尚的“别无归处是吾归”,不正是张志和所说的“何有往来”吗,不就是对“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回答吗?
张志和的渔父“行为艺术”和《渔歌子》,上承庄子、屈原文本中的渔父,将两汉之际的严子陵引为精神同道,以其蕴含的人生之道和优美的山水意境,引来了后世大量的追慕者。日本嵯峨天皇在贺茂神社开花宴,用《渔歌子》体和朝中亲贵唱和,开启日本填词先河。我国历代诗人如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赵构、管道昇等人都仿写过《渔歌子》,连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写了18首呢。“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则继承了张志和的诗画传统,画了许多渔父图卷,从中我们或许能感受张志和未能传世的画作风貌。
关于张志和诗中的西塞山到底指的哪里,一直以来也有争论,有人说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有人说在湖北省黄石市。张志和到底写得哪里,他自己都不会在意的,因为对他来说,哪里都不是归处,也都是归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