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里的歌谣
重庆移通学院学生 沈梦婕(20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9日 05版)
去岁盛夏的蝉鸣仍萦绕耳畔,彼时我刚结束大一生活,在学姐的极力推荐下,我决定大二留任社团部长。
刚上任部长,我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参与“三下乡”活动。以往我只在新闻报道和视频里见过这项活动,真正亲身参与后才发觉,所有体验都是全新的。而这短短7天,仿佛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志愿者分为“乡村助农团”与“关爱教育团”。分组那天,闷热的教室里讨论声此起彼伏,素来不喜热闹的我,在关爱教育团的选项旁打了钩。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般泛起阵阵涟漪,不仅重塑了我对教育工作的认知,更在某个瞬间,与另一个纯真的灵魂悄然共鸣。
我们的目的地是重庆市合川区渭坨镇,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客车才能抵达目的地。
6月下旬的重庆酷热难耐。坐上客车,一路弯道连绵,加上司机频繁启停,让我的胃里翻江倒海,我不由得感慨:“重庆不愧是山城!”
老旧的客车缓缓停下,我忍不住吐在了路边。同行的伙伴赶忙上前照料,好在休息了一会儿后,身体便无大碍。我们的授课地点在渭坨镇党员服务中心的二楼,这里宽敞又整洁,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一排排椅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木制讲台、话筒以及投影仪一应俱全,简直像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教室”。
因为提前半小时到达,小朋友们还没来,虽然前一天已经精心备好了课,此时我心里还是格外紧张。孩子们陆续到来,还有不少家长陪同,大多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我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状态,开始进行自我介绍。
这些孩子大多在10-12岁之间,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是留守儿童,性格腼腆。即便我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互动,他们也只是礼貌性地回应几句,现场气氛一度有些尴尬。就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清脆响亮的问候:“沈老师好!”我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一个穿着淡紫色花边短袖衣服的女孩正望着我。我连忙点头回应:“你好,你好!”
我们的课程计划分为英语教学、手势舞与手工制作三部分。鉴于第一天见面,我们先和孩子们玩了破冰小游戏,互相熟悉后,沉默的气氛终于被打破,我也知道了那个紫衣服女孩的名字叫作小雅(化名)。至今我仍记得她说话时眼里闪烁着光芒,她笑起来时脸颊上还有两个小梨涡,像藏着两颗甜甜的糖。
接下来两天,我们正式开启英文教学。除了准备英语单词卡片,我还计划教孩子们唱英文歌《A Little Love》,这是我小学四年级学会的第一首英文歌,我想结合自身专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课堂。可一堂课上下来,实际效果却与预期有不小差距:大多数孩子的英文发音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我尝试纠正时,他们却说学校老师就是这么教的。那一刻,难以言喻的心酸涌上心头,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差异。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教会他们正确发音,唱好这首歌。我逐字纠正发音,讲解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区别,一遍又一遍演示口型。或许是因为我的坚持,又或许是因为歌曲的魅力,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两天下来基本都能跟着唱了,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其中,小雅学得最投入,下课也常来找我“开小灶”,我们的距离渐渐拉近,变得越来越熟络。
一天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回到授课点休息。因早上起得太早,我坐下没多久就趴着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却听到有人喊“沈老师”,我从二楼窗户往下看,只见小雅带着另一个女孩站在烈日下,用小手挡着阳光望向我。我赶忙跑下楼,心疼地说:“你们怎么不带伞?这么热会中暑的!”小雅身边的女孩文文静静,害羞地躲在她身后,但我的印象里她俩总是形影不离。
“沈老师,我们有东西给你。”小雅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塑料袋。我打开层层包裹的袋子,里面竟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叶儿粑。之前一次课间闲聊时,我无意间提过在家常菜馆吃过叶儿粑,觉得味道很好,没想到她俩竟记在了心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我摸摸她们的小脑袋,感动得说不出话。
她们告诉我,这些叶儿粑是早上跟着外婆赶集买的,一元一个,用的是她们自己攒的零花钱。“老师,你快吃一个!”小雅催道。我剥开外层的绿叶,清香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去,入口微甜,后味略带苦涩。看着她们期待的眼神,我扬起嘴角笑道:“太好吃了!比我上次吃的还要好吃一万倍!”她俩立刻笑了起来,一个露出缺了的门牙,一个笑得眉眼弯弯,那笑容比盛夏的阳光还要耀眼。
那天下午,她们拉着我去逛集市。我虽出身农村,却早早随父母去了沿海,许久没回过乡村,对热闹的集市充满好奇。可当天太阳太毒,集市上没什么人,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小雅拉着我的手说:“要是早上来就热闹了,老师下次早点来,我陪你逛。”我笑着点头,心里却不知这“下次”会是何时。为了感谢她们,我提出请她们吃雪糕。她俩有些不好意思挑选,我便打开冰箱门说:“随便选,老师请客!”我注意到小雅的目光在大白兔雪糕上停留了片刻,最后却选了一元一根的老冰棍,另一个女孩也跟着选了便宜的。我把她们手里的冰棍放回冰箱,换了两根大白兔雪糕付了钱。转身时,看到她们眼里满是惊喜,大声喊道:“谢谢老师!”那一刻,我心里比吃了雪糕还要甜。
汗水顺着头顶滑落,浸湿了衣服和头发,却丝毫没减退两个孩子的热情。一路上,她们吃着雪糕,兴奋地给我介绍周围的环境:“这是外婆种地的地方!”“这是我学校!”“那是我和小伙伴玩的空地!”10句话里,有8句离不开外婆。闲聊中我得知,小雅的外婆是典型的川渝妇女,脾气火暴却心细如发,儿女在外打工,她一个人操持家务、照顾孙女,让我不禁想起《云边有个小卖部》里的王莺莺,她们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把最深的爱给了孩子。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恰似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成长。
这些日子的相处中,我一直觉得小雅是个坚强开朗的女孩,直到那天她抽泣着扑进我怀里,我才看到她柔软的一面。
“三下乡”活动不知不觉接近尾声,倒数第二天的手工课,安排老师教孩子们制作漆扇。我推开教室门时,大家都沉浸在创作的快乐里,我在人群中寻找着小雅的身影,她依旧穿着那件紫色花边短袖上衣,却在偷偷抹眼泪。
我穿过人群,带她来到楼梯间,蹲下身子轻声问:“怎么了呀?”她低着头撅着嘴,手里不停转动着未完成的扇子,一言不发。我试探着问:“是对自己做的扇子不满意吗?没关系,我们还有材料,可以再做一把。”她摇了摇头,还是不说话。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儿,她的朋友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贴着耳朵小声说:“她做扇子的时候,把颜料滴在衣服上了。”我这才注意到,她淡紫色的衣服上沾着一抹突兀的鹅黄,显然是尝试擦拭时晕染开的。“是因为衣服脏了难过吗?”我轻声问。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掉了下来。我拿出纸巾轻轻为她擦拭脸上的泪水:“别担心,老师帮你洗掉,好不好?”这时楼上的孩子们陆续走出来,小雅或许觉得难为情,把头埋进我的怀里,哭得更厉害了。我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安抚,只盼能把所有温暖都传递给她。
等孩子们都离开后,我带她到洗手间,用洗手液仔细搓洗污渍,直到把颜料洗干净了,她才重新露出笑容。后来我们坐在楼梯间,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在意衣服脏了,她抿了抿嘴,带着哭腔小声说:“我怕洗不掉,外婆又要洗好多次,她会累的。”我愣住了,回想起来,小雅的衣服虽有些皱,却总是干干净净的,还带着淡淡的洗衣粉香味。原来外婆的爱藏在这些细节里,而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心疼着外婆。
终于到了告别的日子。我们比往常更早抵达教室,提前吹好气球贴在窗帘和桌子上,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陈列在讲台上,好让家长一进门就能看到。我们像初次见面时那样紧张地迎接他们,孩子们拉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少数人还带着爸爸妈妈来了。大家一起唱起《A Little Love》,跳起练了好几遍才学会的手势舞。看着一张张认真的小脸,围坐的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眼前温暖的画面,脸上满是欣慰与骄傲。
歌曲结束后,所有家长都站起来为孩子们鼓掌。或许他们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一定能感受到孩子们传递的爱意。这些孩子中,有人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有人在祖辈的关爱中长大,可无论哪种爱,都同样深沉而伟大。
表演结束后,小雅拿出手机说:“老师,我想加你的微信。”我好奇地问:“你哪里来的手机呀?”她说这是外婆的手机,我们随即加上了好友。因为接我们的客车晚点了,小雅便留下陪着我们。她露在外面的皮肤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我一次次催她:“快回去吧,又热又有蚊子。”她却只是摇摇头。我心疼地摸摸她的小手,路边人来人往,她拉着我的手静静等着,手心全是汗也不肯松开。或许连老天都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天空中不见太阳,却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客车终于来了,我最后一个上了车,隔着窗户不停和她道别。小雅追着客车跑了好一段路,我大声喊着让她别跑了,快回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她小小的身影,我才缓缓扭过头。这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是小雅发来的:“沈老师,你明年再来教我唱歌吧。”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支教老师愿意在乡村坚守一辈子,这里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真挚的感情,还有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回忆。
这个炎热的6月,为我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盛夏,记住那些灿烂的笑脸,记住我们之间珍贵的情谊。这些温暖的记忆,将成为照亮我前行之路的光,伴我走过往后的岁月。
(指导教师:方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去岁盛夏的蝉鸣仍萦绕耳畔,彼时我刚结束大一生活,在学姐的极力推荐下,我决定大二留任社团部长。
刚上任部长,我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参与“三下乡”活动。以往我只在新闻报道和视频里见过这项活动,真正亲身参与后才发觉,所有体验都是全新的。而这短短7天,仿佛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志愿者分为“乡村助农团”与“关爱教育团”。分组那天,闷热的教室里讨论声此起彼伏,素来不喜热闹的我,在关爱教育团的选项旁打了钩。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般泛起阵阵涟漪,不仅重塑了我对教育工作的认知,更在某个瞬间,与另一个纯真的灵魂悄然共鸣。
我们的目的地是重庆市合川区渭坨镇,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客车才能抵达目的地。
6月下旬的重庆酷热难耐。坐上客车,一路弯道连绵,加上司机频繁启停,让我的胃里翻江倒海,我不由得感慨:“重庆不愧是山城!”
老旧的客车缓缓停下,我忍不住吐在了路边。同行的伙伴赶忙上前照料,好在休息了一会儿后,身体便无大碍。我们的授课地点在渭坨镇党员服务中心的二楼,这里宽敞又整洁,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一排排椅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木制讲台、话筒以及投影仪一应俱全,简直像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教室”。
因为提前半小时到达,小朋友们还没来,虽然前一天已经精心备好了课,此时我心里还是格外紧张。孩子们陆续到来,还有不少家长陪同,大多是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我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状态,开始进行自我介绍。
这些孩子大多在10-12岁之间,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是留守儿童,性格腼腆。即便我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互动,他们也只是礼貌性地回应几句,现场气氛一度有些尴尬。就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清脆响亮的问候:“沈老师好!”我顺着声音望去,看到一个穿着淡紫色花边短袖衣服的女孩正望着我。我连忙点头回应:“你好,你好!”
我们的课程计划分为英语教学、手势舞与手工制作三部分。鉴于第一天见面,我们先和孩子们玩了破冰小游戏,互相熟悉后,沉默的气氛终于被打破,我也知道了那个紫衣服女孩的名字叫作小雅(化名)。至今我仍记得她说话时眼里闪烁着光芒,她笑起来时脸颊上还有两个小梨涡,像藏着两颗甜甜的糖。
接下来两天,我们正式开启英文教学。除了准备英语单词卡片,我还计划教孩子们唱英文歌《A Little Love》,这是我小学四年级学会的第一首英文歌,我想结合自身专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课堂。可一堂课上下来,实际效果却与预期有不小差距:大多数孩子的英文发音带着浓重的方言口音,我尝试纠正时,他们却说学校老师就是这么教的。那一刻,难以言喻的心酸涌上心头,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差异。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教会他们正确发音,唱好这首歌。我逐字纠正发音,讲解清辅音与浊辅音的区别,一遍又一遍演示口型。或许是因为我的坚持,又或许是因为歌曲的魅力,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两天下来基本都能跟着唱了,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其中,小雅学得最投入,下课也常来找我“开小灶”,我们的距离渐渐拉近,变得越来越熟络。
一天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回到授课点休息。因早上起得太早,我坐下没多久就趴着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却听到有人喊“沈老师”,我从二楼窗户往下看,只见小雅带着另一个女孩站在烈日下,用小手挡着阳光望向我。我赶忙跑下楼,心疼地说:“你们怎么不带伞?这么热会中暑的!”小雅身边的女孩文文静静,害羞地躲在她身后,但我的印象里她俩总是形影不离。
“沈老师,我们有东西给你。”小雅说着,从身后拿出一个塑料袋。我打开层层包裹的袋子,里面竟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叶儿粑。之前一次课间闲聊时,我无意间提过在家常菜馆吃过叶儿粑,觉得味道很好,没想到她俩竟记在了心上。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我摸摸她们的小脑袋,感动得说不出话。
她们告诉我,这些叶儿粑是早上跟着外婆赶集买的,一元一个,用的是她们自己攒的零花钱。“老师,你快吃一个!”小雅催道。我剥开外层的绿叶,清香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去,入口微甜,后味略带苦涩。看着她们期待的眼神,我扬起嘴角笑道:“太好吃了!比我上次吃的还要好吃一万倍!”她俩立刻笑了起来,一个露出缺了的门牙,一个笑得眉眼弯弯,那笑容比盛夏的阳光还要耀眼。
那天下午,她们拉着我去逛集市。我虽出身农村,却早早随父母去了沿海,许久没回过乡村,对热闹的集市充满好奇。可当天太阳太毒,集市上没什么人,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小雅拉着我的手说:“要是早上来就热闹了,老师下次早点来,我陪你逛。”我笑着点头,心里却不知这“下次”会是何时。为了感谢她们,我提出请她们吃雪糕。她俩有些不好意思挑选,我便打开冰箱门说:“随便选,老师请客!”我注意到小雅的目光在大白兔雪糕上停留了片刻,最后却选了一元一根的老冰棍,另一个女孩也跟着选了便宜的。我把她们手里的冰棍放回冰箱,换了两根大白兔雪糕付了钱。转身时,看到她们眼里满是惊喜,大声喊道:“谢谢老师!”那一刻,我心里比吃了雪糕还要甜。
汗水顺着头顶滑落,浸湿了衣服和头发,却丝毫没减退两个孩子的热情。一路上,她们吃着雪糕,兴奋地给我介绍周围的环境:“这是外婆种地的地方!”“这是我学校!”“那是我和小伙伴玩的空地!”10句话里,有8句离不开外婆。闲聊中我得知,小雅的外婆是典型的川渝妇女,脾气火暴却心细如发,儿女在外打工,她一个人操持家务、照顾孙女,让我不禁想起《云边有个小卖部》里的王莺莺,她们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把最深的爱给了孩子。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恰似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成长。
这些日子的相处中,我一直觉得小雅是个坚强开朗的女孩,直到那天她抽泣着扑进我怀里,我才看到她柔软的一面。
“三下乡”活动不知不觉接近尾声,倒数第二天的手工课,安排老师教孩子们制作漆扇。我推开教室门时,大家都沉浸在创作的快乐里,我在人群中寻找着小雅的身影,她依旧穿着那件紫色花边短袖上衣,却在偷偷抹眼泪。
我穿过人群,带她来到楼梯间,蹲下身子轻声问:“怎么了呀?”她低着头撅着嘴,手里不停转动着未完成的扇子,一言不发。我试探着问:“是对自己做的扇子不满意吗?没关系,我们还有材料,可以再做一把。”她摇了摇头,还是不说话。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儿,她的朋友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贴着耳朵小声说:“她做扇子的时候,把颜料滴在衣服上了。”我这才注意到,她淡紫色的衣服上沾着一抹突兀的鹅黄,显然是尝试擦拭时晕染开的。“是因为衣服脏了难过吗?”我轻声问。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掉了下来。我拿出纸巾轻轻为她擦拭脸上的泪水:“别担心,老师帮你洗掉,好不好?”这时楼上的孩子们陆续走出来,小雅或许觉得难为情,把头埋进我的怀里,哭得更厉害了。我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安抚,只盼能把所有温暖都传递给她。
等孩子们都离开后,我带她到洗手间,用洗手液仔细搓洗污渍,直到把颜料洗干净了,她才重新露出笑容。后来我们坐在楼梯间,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在意衣服脏了,她抿了抿嘴,带着哭腔小声说:“我怕洗不掉,外婆又要洗好多次,她会累的。”我愣住了,回想起来,小雅的衣服虽有些皱,却总是干干净净的,还带着淡淡的洗衣粉香味。原来外婆的爱藏在这些细节里,而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心疼着外婆。
终于到了告别的日子。我们比往常更早抵达教室,提前吹好气球贴在窗帘和桌子上,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陈列在讲台上,好让家长一进门就能看到。我们像初次见面时那样紧张地迎接他们,孩子们拉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少数人还带着爸爸妈妈来了。大家一起唱起《A Little Love》,跳起练了好几遍才学会的手势舞。看着一张张认真的小脸,围坐的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眼前温暖的画面,脸上满是欣慰与骄傲。
歌曲结束后,所有家长都站起来为孩子们鼓掌。或许他们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一定能感受到孩子们传递的爱意。这些孩子中,有人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有人在祖辈的关爱中长大,可无论哪种爱,都同样深沉而伟大。
表演结束后,小雅拿出手机说:“老师,我想加你的微信。”我好奇地问:“你哪里来的手机呀?”她说这是外婆的手机,我们随即加上了好友。因为接我们的客车晚点了,小雅便留下陪着我们。她露在外面的皮肤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我一次次催她:“快回去吧,又热又有蚊子。”她却只是摇摇头。我心疼地摸摸她的小手,路边人来人往,她拉着我的手静静等着,手心全是汗也不肯松开。或许连老天都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天空中不见太阳,却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客车终于来了,我最后一个上了车,隔着窗户不停和她道别。小雅追着客车跑了好一段路,我大声喊着让她别跑了,快回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她小小的身影,我才缓缓扭过头。这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是小雅发来的:“沈老师,你明年再来教我唱歌吧。”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支教老师愿意在乡村坚守一辈子,这里有最纯真的笑脸、最真挚的感情,还有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回忆。
这个炎热的6月,为我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盛夏,记住那些灿烂的笑脸,记住我们之间珍贵的情谊。这些温暖的记忆,将成为照亮我前行之路的光,伴我走过往后的岁月。
(指导教师:方刚)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