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威武庄严的阅兵式震惊全世界。

  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与干部群众聚集在大屏幕前,目光聚焦于气势如虹的方阵、呼啸而过的战机、整齐列阵的导弹……他频频点头,由衷感慨:“祖国越来越强大了……”

  这份感慨,源于他深埋心底的苦难记忆,也源于他见证祖国从“被动挨打”到“昂首挺立”的沧桑巨变。触景生情,他想起抗日武装曾凭着大刀长矛等简陋武器抵御侵略者,想起从史料中看到的1949年开国大典场景:马拉炮车驶过广场、受阅飞机因数量不足需绕飞接续受阅。如今的装备何止“鸟枪换炮”?早已升级为尖端武器!今昔对比,被抗战苦难记忆浸润的他,怎能不心潮起伏?

  吴金印出生于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这一年,日军在他的家乡卫辉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杨井村惨案、大司马惨案。刚记事时,吴金印就常听大人们惊恐地讲述一个个浸着血泪的故事——

  对门邻居吴贵如家的哥哥,当年逃荒到山西给财主放羊。寒冬里,他放羊时遇到一股在野地烤火的日本兵,竟然凶残地把他扔进火堆。他惨叫着拼命爬出,却又被日本兵扔进火堆,最终被活活烧死。而日本兵则赶着他的羊群,狞笑着扬长而去。本家弟弟吴金堂的父亲,一日行至卫河岸边,只因未“礼让”迎面而来的日本兵,便被扔进河里活活淹死。

  这些血淋淋的往事,深深地烙刻在吴金印的童年记忆里。他还依稀记得,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骑在父亲脖颈上,看着乡亲们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庆胜利的热闹场面。后来,吴金印在学校看到反映清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再想起大人们“日本兵想杀谁就杀谁”的叹息,年少的他隐约懂得了一个道理:国家不强,就会像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从未随时间褪色。2015年,已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吴金印,特意在大司马惨案发生地组织座谈会,倾听幸存者泣血控诉——

  1942年10月21日,日伪军200余人窜至大司马村,残暴地用刺刀戳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用机枪扫射人群。幸存者郝清江,前胸后背被刺十几刀,昏倒在血泊中侥幸生还,如今胸背上的伤疤仍惨不忍睹;另一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张树福,回忆起当时的惨状,泣不成声。他亲眼看到日本兵狞笑着割下三叔张永泉和伯伯张海泉的头,而年幼的他也在机枪扫射中昏倒在地,满身鲜血被当作死人踢进尸坑,夜里苏醒后,看到四周全是尸体,爬回家时却发现房子已被大火烧成废墟……

  听着群众含泪啼血的控诉,吴金印红着眼圈感叹:“只有国家强了,咱们老百姓才有安稳日子啊!”

  吴金印的人生轨迹,始终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获得“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的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多次走进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而这巨变里,也藏着他和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的奋进足迹。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画面在他脑海里反复切换。岁月能抹去硝烟,却抹不去先辈的热血奉献;今日山河安澜,更需我们肩负使命向前。吴金印说:“正是知道祖国强大的不易,才更要把奋斗目标落实到乡亲们的好日子里。”

  “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吴金印的血脉。几十年来,他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克难攻坚、发展产业,迈出“治穷、致富、大发展”三大步跨越,镇里建设的产业园区,让5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昔日贫困的唐庄镇跃升为“全国经济发达镇”。吴金印赢得“走一路,富一路”的赞誉,被中宣部、中组部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他用实干,兑现着“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誓言。

  屏幕上,无数和平鸽与彩色气球腾空而起,现场一片欢腾。吴金印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过去我们依靠小米加步枪和必胜信心,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如今祖国这么强大,更有信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入党60多年的老党员,如今他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的心愿是“只争朝夕拼命干,多为群众作贡献”,用毕生奋斗,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续写祖国强盛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