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绮梦(小说)
高星雨(26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09日 07版)
9岁那年暑假,父母把我送到乡下陪太婆。我去的那天傍晚,她正坐在院子里的冬青树下乘凉。见我从大门进来,她没有起身,抬起蒲扇招了招,又朝着小木桌轻磕两下,桌上摆着一碗晾凉的绿豆汤。我大声唤太婆,她高兴地应答。我坐下喝汤,她拿出手帕擦去我额头上的汗珠。
太婆年近80,身材矮小清瘦。她寡居多年,不愿与子女同住。暑假里,我偶尔去外婆家串门,其他时间都和太婆待在一起。太婆是家中幺女,年轻时很少下地干活。她喜欢针线,母亲曾说,她幼时的许多衣物都是太婆缝制的。我看过太婆绣的许多花,栩栩如生,配色也淡雅质朴。太婆年岁渐长,不方便自己动手,却把我教得很好。
那天清晨,太婆走到床前,轻声唤醒我。我迷迷瞪瞪地爬起来,嘴里被塞了一个江米条。我闭着眼睛嚼起来,太婆说:“小末,快起来吧,今天七夕呢。”
我换上外婆给我买的新裙子,蹦蹦跳跳往屋外走。廊下的大黄狗吠了两声,见到我又哼哼唧唧地朝我摇尾巴。今天的天可真蓝啊。连续下了几天雨,花木清晰透亮,暑气收敛了许多。屋檐下的燕子叫得热闹,老燕子正带着小燕子学飞。我摘了一朵月月红别在马尾辫上,洗漱之后坐在树下喝豆浆。
厨房里,太婆找出面粉和鸡蛋准备做巧果。我一边吃着案上的江米条,一边看着她和面。太婆让我倒牛奶,我轻手轻脚,乳白色的瀑布缓缓落进面盆里。等面醒发好,太婆把面在案板上揉一揉,切成小块,用模具压成各种形状,有荷花、莲蓬和金鱼。之后,太婆把巧果煎至两面金黄,放在竹匾里晾凉。巧果又甜又软,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见,像秀丽的画,也像太婆教我描的绣样。
我想起6岁那年夏天,我在太婆的衣柜里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马甲。太婆说,这是她年轻时候绣的。我摸着马甲上的白玉兰,央求太婆教我绣花。她收起马甲,果断地说,不教。那几天,我看着太婆戴着老花镜缝扣子,又看着她在我毛衣的领口绣上一朵小雏菊。一段时间以后,太婆见我还是不死心,问我:“真的要学吗?”
我坚定点头。
她说:“不能后悔,不能半途而废。”
后来,她从起针和落针开始教,教我描绣样,劈丝线,上绣绷,还有平针、回针、锁链针等各种针法。太婆虽然不是专业的刺绣师傅,但她教我的这些足以陶冶性情。当我绣好一朵小花或一片叶子,她会拿出放大镜看丝线的走向,然后告诉我如何改进。我认真领会她的话,心无旁骛地牵引针线在布面上飞舞。那些梅花、兰草、秋菊逐渐在布面上绽放,都是我一针一线谨慎妥帖的成果。
见我出神,太婆提醒我,昨天的小蜘蛛还在盒子里。我惊呼一声,跑到廊下找到了木盒。我捏着盒子,又跑到太婆面前,嘟囔着说:“太婆,我有点害怕。”
“不怕,它不咬人。”她说。
“要不你帮我打开吧。”我把盒子递给她。
“我打开可就不灵了。”她眉毛一扬,笑着看我。
我把盒子放在桌子上,轻轻地打开。灰色的小蜘蛛躲在角落里,已经结成了一张细腻清晰的小网。太婆伸头看了一眼,说:“看来咱们家小末,以后手会更巧。我外套上的扣子掉了,我这眼睛也穿不了针。”
我进屋把针线和太婆的外套拿了出来,捻了一根细线穿了进去,飞快地引线,来回几针把扣子缝好了。太婆正看反看都说好,我们笑了起来。
“太婆,外婆会绣花吗?”我问她。
“她不愿意学,就愿意出力气种地。”
“那我妈呢?”我又问。
“你妈会一点,也是我教的,但是她更愿意念书。”
“那我呢?”
“你针线学得好,也聪明。”太婆望着院门口的花,头也不转地说。
“那我像谁呢?”我明知故问。
“我也不知道呢……”
笑着说着,太阳升起来了。院子里很热,我们回到堂屋打开风扇。太婆摇着蒲扇听戏,电视里传来黄梅戏的唱词:“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听到熟悉的地方,太婆还会跟着哼几句。我坐在桌前,把7根针扎在莲蓬上,排成一排,然后捻一根线,沿着针孔一个一个穿了过去。太婆偷偷看我,我一扭头,她就把脸转过去。我接着开始穿针,能感觉到她又在看我。我们仿佛在捉迷藏,两个人都在偷笑,谁都没有捅破对方。
傍晚暑气渐消,我把晒在外面的一碗水端进来,太婆也起身来看。我轻轻投针,针却沉底了。太婆捏起一根针,这回针稳稳地落在了水面上。针在碗底的影子形如弯月,格外雅致。我又试了几遍才成功,撇撇嘴说:“每年这个游戏我都比不过太婆……”太婆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神色有些得意。
晚饭后,我把自己用灯芯草和月月红编织的花环,挂在了外婆家的牛角上。太婆说,七夕这天老牛让牛郎驾着牛皮去见织女,给牛戴上花环是为它庆生。
夜里,我和太婆躺在床上,我问:“太婆,牛郎和织女见面了吗?”
“应该见到了吧。”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明年暑假你还来吗?”
“来,只要太婆在这里,我每年都来。”
我不知何时睡着了,梦见自己骑着大青牛,拎着一篮子巧果,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去见太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9岁那年暑假,父母把我送到乡下陪太婆。我去的那天傍晚,她正坐在院子里的冬青树下乘凉。见我从大门进来,她没有起身,抬起蒲扇招了招,又朝着小木桌轻磕两下,桌上摆着一碗晾凉的绿豆汤。我大声唤太婆,她高兴地应答。我坐下喝汤,她拿出手帕擦去我额头上的汗珠。
太婆年近80,身材矮小清瘦。她寡居多年,不愿与子女同住。暑假里,我偶尔去外婆家串门,其他时间都和太婆待在一起。太婆是家中幺女,年轻时很少下地干活。她喜欢针线,母亲曾说,她幼时的许多衣物都是太婆缝制的。我看过太婆绣的许多花,栩栩如生,配色也淡雅质朴。太婆年岁渐长,不方便自己动手,却把我教得很好。
那天清晨,太婆走到床前,轻声唤醒我。我迷迷瞪瞪地爬起来,嘴里被塞了一个江米条。我闭着眼睛嚼起来,太婆说:“小末,快起来吧,今天七夕呢。”
我换上外婆给我买的新裙子,蹦蹦跳跳往屋外走。廊下的大黄狗吠了两声,见到我又哼哼唧唧地朝我摇尾巴。今天的天可真蓝啊。连续下了几天雨,花木清晰透亮,暑气收敛了许多。屋檐下的燕子叫得热闹,老燕子正带着小燕子学飞。我摘了一朵月月红别在马尾辫上,洗漱之后坐在树下喝豆浆。
厨房里,太婆找出面粉和鸡蛋准备做巧果。我一边吃着案上的江米条,一边看着她和面。太婆让我倒牛奶,我轻手轻脚,乳白色的瀑布缓缓落进面盆里。等面醒发好,太婆把面在案板上揉一揉,切成小块,用模具压成各种形状,有荷花、莲蓬和金鱼。之后,太婆把巧果煎至两面金黄,放在竹匾里晾凉。巧果又甜又软,上面的花纹清晰可见,像秀丽的画,也像太婆教我描的绣样。
我想起6岁那年夏天,我在太婆的衣柜里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马甲。太婆说,这是她年轻时候绣的。我摸着马甲上的白玉兰,央求太婆教我绣花。她收起马甲,果断地说,不教。那几天,我看着太婆戴着老花镜缝扣子,又看着她在我毛衣的领口绣上一朵小雏菊。一段时间以后,太婆见我还是不死心,问我:“真的要学吗?”
我坚定点头。
她说:“不能后悔,不能半途而废。”
后来,她从起针和落针开始教,教我描绣样,劈丝线,上绣绷,还有平针、回针、锁链针等各种针法。太婆虽然不是专业的刺绣师傅,但她教我的这些足以陶冶性情。当我绣好一朵小花或一片叶子,她会拿出放大镜看丝线的走向,然后告诉我如何改进。我认真领会她的话,心无旁骛地牵引针线在布面上飞舞。那些梅花、兰草、秋菊逐渐在布面上绽放,都是我一针一线谨慎妥帖的成果。
见我出神,太婆提醒我,昨天的小蜘蛛还在盒子里。我惊呼一声,跑到廊下找到了木盒。我捏着盒子,又跑到太婆面前,嘟囔着说:“太婆,我有点害怕。”
“不怕,它不咬人。”她说。
“要不你帮我打开吧。”我把盒子递给她。
“我打开可就不灵了。”她眉毛一扬,笑着看我。
我把盒子放在桌子上,轻轻地打开。灰色的小蜘蛛躲在角落里,已经结成了一张细腻清晰的小网。太婆伸头看了一眼,说:“看来咱们家小末,以后手会更巧。我外套上的扣子掉了,我这眼睛也穿不了针。”
我进屋把针线和太婆的外套拿了出来,捻了一根细线穿了进去,飞快地引线,来回几针把扣子缝好了。太婆正看反看都说好,我们笑了起来。
“太婆,外婆会绣花吗?”我问她。
“她不愿意学,就愿意出力气种地。”
“那我妈呢?”我又问。
“你妈会一点,也是我教的,但是她更愿意念书。”
“那我呢?”
“你针线学得好,也聪明。”太婆望着院门口的花,头也不转地说。
“那我像谁呢?”我明知故问。
“我也不知道呢……”
笑着说着,太阳升起来了。院子里很热,我们回到堂屋打开风扇。太婆摇着蒲扇听戏,电视里传来黄梅戏的唱词:“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听到熟悉的地方,太婆还会跟着哼几句。我坐在桌前,把7根针扎在莲蓬上,排成一排,然后捻一根线,沿着针孔一个一个穿了过去。太婆偷偷看我,我一扭头,她就把脸转过去。我接着开始穿针,能感觉到她又在看我。我们仿佛在捉迷藏,两个人都在偷笑,谁都没有捅破对方。
傍晚暑气渐消,我把晒在外面的一碗水端进来,太婆也起身来看。我轻轻投针,针却沉底了。太婆捏起一根针,这回针稳稳地落在了水面上。针在碗底的影子形如弯月,格外雅致。我又试了几遍才成功,撇撇嘴说:“每年这个游戏我都比不过太婆……”太婆不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神色有些得意。
晚饭后,我把自己用灯芯草和月月红编织的花环,挂在了外婆家的牛角上。太婆说,七夕这天老牛让牛郎驾着牛皮去见织女,给牛戴上花环是为它庆生。
夜里,我和太婆躺在床上,我问:“太婆,牛郎和织女见面了吗?”
“应该见到了吧。”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明年暑假你还来吗?”
“来,只要太婆在这里,我每年都来。”
我不知何时睡着了,梦见自己骑着大青牛,拎着一篮子巧果,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去见太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