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那尘烟拂去(散文)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 杨诗宇(24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16日 08版)
汽车摇摇晃晃地开过山路,最后停在一个小土坡上。父亲一拉手刹,说:“到了。”
我和爷爷提着祭拜的东西下了车。车后的人来来往往,一位大娘认出了他,停下来,杵着锄头招呼道:“兄哎,回来拜阿公欸?”
爷爷回头一看,露出不齐整的门牙,阔步走过去。
“是,今天端午,回来拜一下老祖。”
“回来好,回来好……怎么,我嫂,没回来?”
爷爷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我和父亲已经提着东西走下坡了。沙砾滚过我们的脚底,坡下堆着半墙高的柴堆。我们从柴堆旁拐个弯儿,走上青石板路,穿过一溜儿低矮的老房子。白土墙,灰瓦顶,间或一点摇曳的绿色,从那墙上窗户的竖竖杆杆里,偶尔传出几句笑谈。
远远地,便瞧见两抹亮色蹲在地上玩耍,见是我们,立即回身大喊:“爸!伯父和阿姐到了!”
从门框里先是探出一张黝黑的脸庞,咧嘴朝我们笑。待我们走近了,他道:“哥,我看这——不好收拾啊。”
“先看了再说。”父亲沉声道。
跨过门槛,一股陈年气息扑面而来,好像腐坏的旧报纸啪地一下裹住了脸。屋里堆得乱七八糟的:先是梁上挂了一排竹筐,再是中间一横一竖两台报废的茶叶摇青机,左侧是破败的灶台。一张木桌倚在墙角,底下那些瓶瓶罐罐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黑得与墙壁融为一体。
“这个、这个、这个。”父亲手指带过好几个,再一挥,道:“都扔掉吧。”
爷爷落后几步进来,一听这话,立即露出不忍的神色,将嘴一张,又默了下去。
毕竟,除此之外,再无将这间屋子清空的办法。
时间紧迫,父亲和叔父一头扎进地上那堆东西里,妹妹们捡轻的提到门外。尘土在半空中飞扬,一层叠着一层,将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弯了又弯,在每个人的背上烙下不规则的斑点。
我提着袋子走到灶台边上,将没用的锅碗瓢盆扫进去。那灶台很有些年头了,轻轻一蹭,就簌簌地落下一帘渣渣。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事,就是趴在这个灶台底下,巴巴地催着奶奶:“奶奶奶奶,饭做好了吗?”
热气“呼啦”蹿得老高,我连忙往她身后一躲。她低下头寻我,日光从窗外透进来,落在她的眼角,不偏不倚地填平了那些细小的沟壑。
“快了,快了。你先去玩一会儿。”
我听话地往外走,不放心地回头叮嘱:“记得喊我哦。”
“知道啦知道啦。”
每每结束这段对话,我就会拉起邻家姐姐的手到处疯跑:爬到后山的歪脖子树上掏鸟窝、举起长杆打落拇指大小的绿橄榄、隔着老远与别人家的大黄狗比声音大小……直到天近薄暮,紫霞沉沉,才跑到山溪旁,捧起清冽冰凉的溪水痛快地洗一把脸,对着裤子上乌一块黄一块的泥垢发一会儿愁,再慢腾腾地、一步一步挪回家里。
奶奶有没有看出来我的裤子变脏了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只是她从没说过。她只是把我拉到墙角的水管下,左手撑着我的后脑勺,右手的毛巾沾了水,一圈一圈地在我脸上打着转。因为心虚,我总是任由她烙饼似的将我翻来覆去洗刷。末了,她牵着我的手,走向屋子中间的木头方桌。
那张木头方桌和我齐胸高,我站在那里,正好能把下巴放上去。在我的记忆里,这张桌子像是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出去前还是空空如也,回来后就变法宝似的变出好几盘菜来。奶奶把我抱到凳子上,手执一把长筷给我夹菜:“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虾、这是炒鸡蛋……不许挑食!要多吃点青菜。”
现在回想起来,年纪尚幼的我并不太能从外表分辨出不同的食材。奶奶总是把东西煮得太绵,又煮得太多,出锅后还要淋上一点酱油,倒进铁盆里,浓郁的汁水里偶尔飘着几块锅灰,看不出原本食材的面貌。那时的我吃得很香,长大后,难免就有些嫌弃。
前几年夏天,我在奶奶家里吃饭。她从厨房里端来一盆虾,拨了一大勺到我碗里,眯着眼悄声道:“这种虾呀,很好吃的。”我看着碗里小山高的虾,哭笑不得:“奶奶,你一次不要煮太多。”她咧开干瘪的嘴唇,那双混浊的眼珠子淹没在皱纹里,不以为意:“没事,下顿接着吃。”
我叹了口气,知道劝说无用。她总是这样,这顿吃不完,就放到下顿吃,下顿吃不完,就放到下下顿吃,直到实在吃不完了,才恋恋不舍地倒掉。
我夹起一只虾,一口咬下去。汁水在我的唇齿间迸开,慢慢浸润到整个口腔。首先是由酱油的咸香激发出来的些许鲜甜,紧接着,浅水的腥味从舌根后方裹上来,像是一口喝下淘洗虾的生水,还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冰凉涩意。我清楚,这是因为在冰箱中放了太久的缘故。
她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手拿着筷子按在膝上,静静地看着我。半晌,将筷子放下,双手撑住膝盖,慢慢地站起身来。我嘴里还咬着虾肉,含糊不清地唤道:“奶奶,怎么了?”
她没有回头,只是拖着腿走向厨房,棉鞋擦在地上沙沙作响。
“我去给你拿点醋。”
我看着她的背影,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的步伐已然很慢很慢了。
我不知不觉地陷进了回忆里,机械重复地搬着东西,直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将我惊醒,原来是父亲拉动了墙角那张桌子。它瘫软在地上,从腹中吐出一堆五颜六色的磁带,还有一大块扁平的木板。我依稀认出那正是儿时那张木头方桌的桌板,大抵是它寿终正寝之后,奶奶舍不得扔掉,便将它的桌板拆下来,偷偷藏在柜子里。父亲叹了口气道:“阿妈怎么什么东西都收起来?”
我们将磁带留下,把木板挪到门外,小妹把几盒磁带插进老式收音机里,一盒一盒地试,终于从那台落灰的收音机中,缓慢而艰涩地传出童谣。在咿咿呀呀的童谣声里,我们将一切收拾妥当。我架起圆桌,将祭品一一摆了上去。父亲一只脚跨出门外,一只脚留在门内,双手举起长香,抵住眉心,朝天上拜了三拜,将它们分插在门框的两侧。
一辆三轮车从青石路的那头慢悠悠地驶来,车轮碾过碎石嘎吱嘎吱作响。驾车的青年在我们门前停下,跳下来,指着门口半人高的东西问:
“就这些?”
“就这些。”
那青年点点头,递给叔父一根香烟,自己也叼了一根,随口问道:“怎么突然想起来收拾了?你们又不回来住。”
是呀,为什么呢?
自从父亲和叔父把爷爷奶奶接走后,这间房子就空了出来。这么多年,我们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回来,祭拜完又匆匆地走了,怎么现在想起来收拾了?
我看看大妹,大妹看看小妹,小妹再看回我。风中静得只能听见青年的手掌拂过编织袋时的沙沙声音,屋内的收音机咔咔地挣扎了一阵,终于彻底没了动静。头顶的长香弯成羊角圈的形状,香灰悄无声息地落下,砸在台阶上,只余下轻微的“啪”的一声。
叔父不说话,点上香烟,两颊猛地一凹一松,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我老娘眼看着不太好,我们先回来收拾收拾,免得日后连个停当的地方都没有。”
两柱白气从香烟头上徐徐升起,混进长香的烟雾里,一同袅袅地飘向天空。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汽车摇摇晃晃地开过山路,最后停在一个小土坡上。父亲一拉手刹,说:“到了。”
我和爷爷提着祭拜的东西下了车。车后的人来来往往,一位大娘认出了他,停下来,杵着锄头招呼道:“兄哎,回来拜阿公欸?”
爷爷回头一看,露出不齐整的门牙,阔步走过去。
“是,今天端午,回来拜一下老祖。”
“回来好,回来好……怎么,我嫂,没回来?”
爷爷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我和父亲已经提着东西走下坡了。沙砾滚过我们的脚底,坡下堆着半墙高的柴堆。我们从柴堆旁拐个弯儿,走上青石板路,穿过一溜儿低矮的老房子。白土墙,灰瓦顶,间或一点摇曳的绿色,从那墙上窗户的竖竖杆杆里,偶尔传出几句笑谈。
远远地,便瞧见两抹亮色蹲在地上玩耍,见是我们,立即回身大喊:“爸!伯父和阿姐到了!”
从门框里先是探出一张黝黑的脸庞,咧嘴朝我们笑。待我们走近了,他道:“哥,我看这——不好收拾啊。”
“先看了再说。”父亲沉声道。
跨过门槛,一股陈年气息扑面而来,好像腐坏的旧报纸啪地一下裹住了脸。屋里堆得乱七八糟的:先是梁上挂了一排竹筐,再是中间一横一竖两台报废的茶叶摇青机,左侧是破败的灶台。一张木桌倚在墙角,底下那些瓶瓶罐罐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黑得与墙壁融为一体。
“这个、这个、这个。”父亲手指带过好几个,再一挥,道:“都扔掉吧。”
爷爷落后几步进来,一听这话,立即露出不忍的神色,将嘴一张,又默了下去。
毕竟,除此之外,再无将这间屋子清空的办法。
时间紧迫,父亲和叔父一头扎进地上那堆东西里,妹妹们捡轻的提到门外。尘土在半空中飞扬,一层叠着一层,将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弯了又弯,在每个人的背上烙下不规则的斑点。
我提着袋子走到灶台边上,将没用的锅碗瓢盆扫进去。那灶台很有些年头了,轻轻一蹭,就簌簌地落下一帘渣渣。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事,就是趴在这个灶台底下,巴巴地催着奶奶:“奶奶奶奶,饭做好了吗?”
热气“呼啦”蹿得老高,我连忙往她身后一躲。她低下头寻我,日光从窗外透进来,落在她的眼角,不偏不倚地填平了那些细小的沟壑。
“快了,快了。你先去玩一会儿。”
我听话地往外走,不放心地回头叮嘱:“记得喊我哦。”
“知道啦知道啦。”
每每结束这段对话,我就会拉起邻家姐姐的手到处疯跑:爬到后山的歪脖子树上掏鸟窝、举起长杆打落拇指大小的绿橄榄、隔着老远与别人家的大黄狗比声音大小……直到天近薄暮,紫霞沉沉,才跑到山溪旁,捧起清冽冰凉的溪水痛快地洗一把脸,对着裤子上乌一块黄一块的泥垢发一会儿愁,再慢腾腾地、一步一步挪回家里。
奶奶有没有看出来我的裤子变脏了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只是她从没说过。她只是把我拉到墙角的水管下,左手撑着我的后脑勺,右手的毛巾沾了水,一圈一圈地在我脸上打着转。因为心虚,我总是任由她烙饼似的将我翻来覆去洗刷。末了,她牵着我的手,走向屋子中间的木头方桌。
那张木头方桌和我齐胸高,我站在那里,正好能把下巴放上去。在我的记忆里,这张桌子像是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出去前还是空空如也,回来后就变法宝似的变出好几盘菜来。奶奶把我抱到凳子上,手执一把长筷给我夹菜:“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虾、这是炒鸡蛋……不许挑食!要多吃点青菜。”
现在回想起来,年纪尚幼的我并不太能从外表分辨出不同的食材。奶奶总是把东西煮得太绵,又煮得太多,出锅后还要淋上一点酱油,倒进铁盆里,浓郁的汁水里偶尔飘着几块锅灰,看不出原本食材的面貌。那时的我吃得很香,长大后,难免就有些嫌弃。
前几年夏天,我在奶奶家里吃饭。她从厨房里端来一盆虾,拨了一大勺到我碗里,眯着眼悄声道:“这种虾呀,很好吃的。”我看着碗里小山高的虾,哭笑不得:“奶奶,你一次不要煮太多。”她咧开干瘪的嘴唇,那双混浊的眼珠子淹没在皱纹里,不以为意:“没事,下顿接着吃。”
我叹了口气,知道劝说无用。她总是这样,这顿吃不完,就放到下顿吃,下顿吃不完,就放到下下顿吃,直到实在吃不完了,才恋恋不舍地倒掉。
我夹起一只虾,一口咬下去。汁水在我的唇齿间迸开,慢慢浸润到整个口腔。首先是由酱油的咸香激发出来的些许鲜甜,紧接着,浅水的腥味从舌根后方裹上来,像是一口喝下淘洗虾的生水,还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冰凉涩意。我清楚,这是因为在冰箱中放了太久的缘故。
她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手拿着筷子按在膝上,静静地看着我。半晌,将筷子放下,双手撑住膝盖,慢慢地站起身来。我嘴里还咬着虾肉,含糊不清地唤道:“奶奶,怎么了?”
她没有回头,只是拖着腿走向厨房,棉鞋擦在地上沙沙作响。
“我去给你拿点醋。”
我看着她的背影,忽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的步伐已然很慢很慢了。
我不知不觉地陷进了回忆里,机械重复地搬着东西,直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将我惊醒,原来是父亲拉动了墙角那张桌子。它瘫软在地上,从腹中吐出一堆五颜六色的磁带,还有一大块扁平的木板。我依稀认出那正是儿时那张木头方桌的桌板,大抵是它寿终正寝之后,奶奶舍不得扔掉,便将它的桌板拆下来,偷偷藏在柜子里。父亲叹了口气道:“阿妈怎么什么东西都收起来?”
我们将磁带留下,把木板挪到门外,小妹把几盒磁带插进老式收音机里,一盒一盒地试,终于从那台落灰的收音机中,缓慢而艰涩地传出童谣。在咿咿呀呀的童谣声里,我们将一切收拾妥当。我架起圆桌,将祭品一一摆了上去。父亲一只脚跨出门外,一只脚留在门内,双手举起长香,抵住眉心,朝天上拜了三拜,将它们分插在门框的两侧。
一辆三轮车从青石路的那头慢悠悠地驶来,车轮碾过碎石嘎吱嘎吱作响。驾车的青年在我们门前停下,跳下来,指着门口半人高的东西问:
“就这些?”
“就这些。”
那青年点点头,递给叔父一根香烟,自己也叼了一根,随口问道:“怎么突然想起来收拾了?你们又不回来住。”
是呀,为什么呢?
自从父亲和叔父把爷爷奶奶接走后,这间房子就空了出来。这么多年,我们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回来,祭拜完又匆匆地走了,怎么现在想起来收拾了?
我看看大妹,大妹看看小妹,小妹再看回我。风中静得只能听见青年的手掌拂过编织袋时的沙沙声音,屋内的收音机咔咔地挣扎了一阵,终于彻底没了动静。头顶的长香弯成羊角圈的形状,香灰悄无声息地落下,砸在台阶上,只余下轻微的“啪”的一声。
叔父不说话,点上香烟,两颊猛地一凹一松,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我老娘眼看着不太好,我们先回来收拾收拾,免得日后连个停当的地方都没有。”
两柱白气从香烟头上徐徐升起,混进长香的烟雾里,一同袅袅地飘向天空。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