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佳作
中元,故乡和母亲(散文)
宁波财经学院学生 余浩铭(19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16日 15版)
终于在中元节前夕踏上了赴约的旅程。
久违的广西土地以一种潮湿而闷热的气息簇拥住我,湿气从脚底缠绕上来,直至缓缓扼住我的喉咙,像是要活生生吞噬掉我身上那些外乡气息,不知不觉,我开始逐渐适应这片土地的气味,随之变得贪婪起来的是我的呼吸,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如此怀念这片土地。久别重逢的快感充斥我的全身,我甚至想匍匐着去舔舐脚下的泥泞,在满是污泥的积水中撒泼打滚,直到自己浑身都沾上土地的气味,直到自己彻底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广西的城,仿佛是破碎的。这是一座介于新旧之间的城市,新老碎片交织在一起,又显现出别样的风情。
虽然随处可见的古树根把她的肌肤犁得不成样子,但正是因为那些微微翘起的石砖让这座老城有了历史的温度,侧耳时,能隐约听到的,是城中老街里那些带着独特乡音的叫卖声,仿佛能清晰嗅到空气中所散发出的烟火气。
这座城总能把世人遗忘的事物留下来。
我到时恰逢中元前夕,农历的七月十四是壮族的“鬼节”,如果细细去闻,还能隐约能在半空中寻觅到焚起的香,城中的各种小卖部也都搬出了纸钱来卖,路上行人不少都提着一袋纸钱香炉之类的东西。
随风飘起的几片黄色纸钱卷在枝头,而后又从老街飘出,撒落在新铺的柏油路。老街里,斑驳的建筑和刚建成的新楼撞在了一起,我不觉得丑陋,反倒觉得这是一种属于广西的美感。
总感觉在祖国版图西南的广西总能把一切挽住,像留住湿气那样,那些古老的传统竟能在城里生根发芽,离开广西十几年,这座城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而我也彻底被童年的回忆绊住了脚步。正想要在这些熟悉的街道里寻找儿时的记忆,这座城市似乎是在回应我的念想,扭头的瞬间,看到一对母子手里拎着一只切好的白斩鸡走到路岔口。记得儿时,我也在母亲身边走过那样欢快的脚步,渐渐地,我彻底陷在回忆的沼泽中走脱不开,一时间竟忘记去赴约。
那是和母亲的约定,3年前和母亲分别后就再没见过面,曾经约好我高中毕业后再见,如今再见,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今天去看下妈妈啊?”外婆不紧不慢地往袋里装着艾馍——一种用蕉叶包起来的长方形糍粑,还有鸡鸭,随后她又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盘罗非鱼。
我看着她老人家的背影。全程外婆都没有把脸转过来,只是一直对我说着我和母亲的一些往事。
最后她往袋子里放了一瓶白酒,随后转过头来对我讪讪地笑了,“过去记得和妈妈说几句话啊。”
我看着外婆满头的银丝和脸上牵强的笑,不禁沉默了,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
那天,是中元节。
见到母亲时,我想她已经睡了。
我只得捧着她,发现母亲躺在瓷罐中是那样沉重,我开始分不清到底是广西的清晨带着凉意,还是瓷罐中透露出来的母亲的体温过于冰冷。
茫然地走在去祭拜区的路上,我心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心脏像是被人捏住。
给母亲送上几碟早已冷掉的菜,望着灰白色的母亲,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约定。
在一块多孔的方砖上插上香,每一孔上都插上了三炷香,香烧得很快,停在了46岁。
随后洒下一杯白酒,不禁想,我对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当我在燃烧着的铁桶里撒下第一把黄色的纸钱时,远远地传来了雷声,目之所及的山脉尽头,逐渐压上了一层层塔状雷云,厚重地压迫着墓地的一切,随之而来的,是死一般的沉寂。
雷云要吞噬一切,从火盆中吐出的火舌也吞噬了纸衣,几张纸衣,寄给母亲的礼物。
我不知道我是否要憎恨她。15年,我同母亲的记忆加起来竟只剩下可怜的两三年,初上高中时,我期待毕业后与母亲的重逢,于是和她许下一个陪伴的诺言。
直到我16岁的生日,母亲留给我的生日礼物一句祝贺和诉说疾病对她的打击,我并不在乎什么生日礼物,只觉得被疾病打击的不只是她,还有她那个满怀陪伴期待的儿子。
17岁,母亲在走前撒下了将要康复的谎言,代替她陪伴我的也许只有那个不可能实现的诺言吧。
我还是不明白我对母亲的情感,不知道为何,母亲辞世时,我竟毫无波澜,只是觉得心慌,命运像是一张大手,活生生地把什么东西从我的灵魂中抽离出去。
当我撒下第二把纸钱,突然,墓地之上的雷云猛然间咆哮着宣泄淫威,风催命般嘶吼,硕大的雨滴砸在铁栏杆上,滴滴答答地蛊惑着火盆里的火焰吞没蹲在火前的我。
被突然燃大的火吓到的我,弄散了纸钱。我蹲在地上只得呆呆愣愣地看着火,心里空落落的。那股子心慌又来了,仿佛有人在抽离我心中的丝,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在祭拜,可心中却毫无波澜,我只是机械地扔着纸钱,麻木到令我自己都感到可怕。
我仍无法接受母亲的不辞而别,所以当她不可能再出现在我身边时,我竟开始憎恨起她对年幼的我的抛弃,可就算我再怎么憎恨,再怎么想用世上最满怀责怪的语言去斥责她,到了嘴边,却一点也说不出口。
我甚至开始质疑母亲是否爱我。
直到火势稍缓,被飘进来的雨丝打湿衣领的我感到冷了,手放在火盆上,用铁杆儿挑起灰烬,燃起微红的星火,撒下最后一把纸钱。
纸钱的火开始变柔和了,与火一同变柔和的还有雨。
温暖的火像母亲的手,下过雨的潮湿土地散发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我喜欢这种干净的气味,这是否和母亲的香味相像?淅淅沥沥的雨太过于让人厌烦又温柔了,这又是否是母亲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呢?
我突然开始思索,我是从何时开始觉得广西的雨温柔,从何时开始爱恋上这片土地的呢?我是从何时开始爱上母亲的呢?
记得童年时,我和母亲去广西北海的涠洲岛看海。在我睡眼蒙眬时,母亲就把我摇醒,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早早把我叫醒,现在想来她只是想让我多陪陪她吧。
海风温柔,拂动起母亲的长发,母亲的帽子被风吹落,她却弯腰拾起了一只海螺壳。我睡眼惺忪地站在远处,母亲看到我了,她灿烂地笑了,向我招了招手,炫耀着手中拾到的海的宝藏。
那天,母亲像一个小女孩,我从未见过她笑得那样开心过,清晨的海浪把阳光揉碎,风就把光撒到了母亲的身上。她把拾到的海螺送给我,脚却被礁石割破了。
海风,礁石,海螺和母亲,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画面。原来,我是因为母亲才爱上这片土地的,毕竟,我曾清清楚楚地听到过母亲在我耳边轻声说过“我爱你”。
也许是因为我曾切切实实在半梦半醒中感受过海滩上揉进脚趾缝中的细沙摩挲的温软,才错把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感受与母亲给予我的混为一谈,细沙的摩挲就像是母亲的手抚摸着我脚掌——母亲的手温润,同海边被晒得温暖的沙子一样。
想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我过于自私了,母亲确实爱我,但她也没有必要因为我,而将就和我父亲的情感。在海边的母亲是自由的,我爱她,所以我也自然希望她能永远这样天真地笑下去。
但即使这样想,我仍然无法接受她的离去。她离去后,我开始觉得我无论再怎么喜欢广西的土地,哪怕是她在广西留下过一栋居所,广西都不再是我的家了。我对广西来说,也许已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哪里才是我的家呢?
等火燃尽,我只得再次告别母亲。
夜晚,广西的中元节才真正开始,这座城市所蕴含的绚丽和神秘才真正显现出来
待日落西山,昏暗的路灯亮起,每家每户都走出门,站在路口或路边,家家户户点起烛火。
听老人说,这是给逝者的引路灯。中元节,鬼门开,逝者从鬼门出来,而生者则要为死去的亲人点支白蜡烛,为鬼魂引路,方便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那天晚上,路边的烛火竟盖过了昏黄的路灯,有人烧着纸钱,低声说着祈祷的话。逐渐,那些祷告汇成吟唱,夹杂着乡音的低吟,在我听来是如此美妙。不知道我是否和别人的鬼魂擦肩而过,我只希望能在众多魂魄中能遇见她。
我是否也要为母亲点一支蜡烛呢?
想想还是算了,哪里是家呢?我竟无处可点蜡烛,难道我要在母亲留下的空荡荡的房子门外点吗?那只是房子而并不是家,我怕母亲回来后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呆。
于是,我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偷看不远处的一家子,老人在往火盆里烧纸钱,用方言对着火盆说话,而两个小孩子蹲在火盆旁,问爷爷奶奶这是烧给谁的。
小孩子还未谙世事,并不悲伤,只是好奇地看着,不一会儿他们就看腻了,嘻嘻哈哈地被另一件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跑去刨沙子玩。
听着他们的嬉笑声,我似乎感觉到一丝家的温暖。
小孩的外公外婆抱起他,“来,你也来烧一张,小心烫手哦。”
孩童一听可以玩火,一下子开心起来,朝火盆里扔下一张黄色纸钱。
老人抱着小辈扔下的纸钱,似乎构成了一场奇妙的传承。原来点起属于家的烛火,不是为逝去的亲人的指向生前住的房子,而是让他们见一见,自己血脉的传承。已经离去的人,也许能透过那一张张纸钱,在黄泉寄出生前未能说尽的爱。
孩子坐在外婆身上也不安分,外婆一边烧着纸钱一边逗弄着他,似乎挠到他的痒痒肉了,那孩子瞬间如铃铛般笑起来,孩童的笑声催促着烛火,难怪烛火这样摇晃不定。
看着孩童笑得那样天真灿烂,我突然意识到,这份笑容难道不正和母亲在海边的笑容一样吗?
那孩童笑的是家的温馨,而母亲是否也是因为和我和这片土地在一起而笑的呢?
责任编辑:周伟
终于在中元节前夕踏上了赴约的旅程。
久违的广西土地以一种潮湿而闷热的气息簇拥住我,湿气从脚底缠绕上来,直至缓缓扼住我的喉咙,像是要活生生吞噬掉我身上那些外乡气息,不知不觉,我开始逐渐适应这片土地的气味,随之变得贪婪起来的是我的呼吸,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如此怀念这片土地。久别重逢的快感充斥我的全身,我甚至想匍匐着去舔舐脚下的泥泞,在满是污泥的积水中撒泼打滚,直到自己浑身都沾上土地的气味,直到自己彻底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广西的城,仿佛是破碎的。这是一座介于新旧之间的城市,新老碎片交织在一起,又显现出别样的风情。
虽然随处可见的古树根把她的肌肤犁得不成样子,但正是因为那些微微翘起的石砖让这座老城有了历史的温度,侧耳时,能隐约听到的,是城中老街里那些带着独特乡音的叫卖声,仿佛能清晰嗅到空气中所散发出的烟火气。
这座城总能把世人遗忘的事物留下来。
我到时恰逢中元前夕,农历的七月十四是壮族的“鬼节”,如果细细去闻,还能隐约能在半空中寻觅到焚起的香,城中的各种小卖部也都搬出了纸钱来卖,路上行人不少都提着一袋纸钱香炉之类的东西。
随风飘起的几片黄色纸钱卷在枝头,而后又从老街飘出,撒落在新铺的柏油路。老街里,斑驳的建筑和刚建成的新楼撞在了一起,我不觉得丑陋,反倒觉得这是一种属于广西的美感。
总感觉在祖国版图西南的广西总能把一切挽住,像留住湿气那样,那些古老的传统竟能在城里生根发芽,离开广西十几年,这座城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而我也彻底被童年的回忆绊住了脚步。正想要在这些熟悉的街道里寻找儿时的记忆,这座城市似乎是在回应我的念想,扭头的瞬间,看到一对母子手里拎着一只切好的白斩鸡走到路岔口。记得儿时,我也在母亲身边走过那样欢快的脚步,渐渐地,我彻底陷在回忆的沼泽中走脱不开,一时间竟忘记去赴约。
那是和母亲的约定,3年前和母亲分别后就再没见过面,曾经约好我高中毕业后再见,如今再见,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今天去看下妈妈啊?”外婆不紧不慢地往袋里装着艾馍——一种用蕉叶包起来的长方形糍粑,还有鸡鸭,随后她又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盘罗非鱼。
我看着她老人家的背影。全程外婆都没有把脸转过来,只是一直对我说着我和母亲的一些往事。
最后她往袋子里放了一瓶白酒,随后转过头来对我讪讪地笑了,“过去记得和妈妈说几句话啊。”
我看着外婆满头的银丝和脸上牵强的笑,不禁沉默了,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
那天,是中元节。
见到母亲时,我想她已经睡了。
我只得捧着她,发现母亲躺在瓷罐中是那样沉重,我开始分不清到底是广西的清晨带着凉意,还是瓷罐中透露出来的母亲的体温过于冰冷。
茫然地走在去祭拜区的路上,我心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心脏像是被人捏住。
给母亲送上几碟早已冷掉的菜,望着灰白色的母亲,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约定。
在一块多孔的方砖上插上香,每一孔上都插上了三炷香,香烧得很快,停在了46岁。
随后洒下一杯白酒,不禁想,我对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当我在燃烧着的铁桶里撒下第一把黄色的纸钱时,远远地传来了雷声,目之所及的山脉尽头,逐渐压上了一层层塔状雷云,厚重地压迫着墓地的一切,随之而来的,是死一般的沉寂。
雷云要吞噬一切,从火盆中吐出的火舌也吞噬了纸衣,几张纸衣,寄给母亲的礼物。
我不知道我是否要憎恨她。15年,我同母亲的记忆加起来竟只剩下可怜的两三年,初上高中时,我期待毕业后与母亲的重逢,于是和她许下一个陪伴的诺言。
直到我16岁的生日,母亲留给我的生日礼物一句祝贺和诉说疾病对她的打击,我并不在乎什么生日礼物,只觉得被疾病打击的不只是她,还有她那个满怀陪伴期待的儿子。
17岁,母亲在走前撒下了将要康复的谎言,代替她陪伴我的也许只有那个不可能实现的诺言吧。
我还是不明白我对母亲的情感,不知道为何,母亲辞世时,我竟毫无波澜,只是觉得心慌,命运像是一张大手,活生生地把什么东西从我的灵魂中抽离出去。
当我撒下第二把纸钱,突然,墓地之上的雷云猛然间咆哮着宣泄淫威,风催命般嘶吼,硕大的雨滴砸在铁栏杆上,滴滴答答地蛊惑着火盆里的火焰吞没蹲在火前的我。
被突然燃大的火吓到的我,弄散了纸钱。我蹲在地上只得呆呆愣愣地看着火,心里空落落的。那股子心慌又来了,仿佛有人在抽离我心中的丝,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在祭拜,可心中却毫无波澜,我只是机械地扔着纸钱,麻木到令我自己都感到可怕。
我仍无法接受母亲的不辞而别,所以当她不可能再出现在我身边时,我竟开始憎恨起她对年幼的我的抛弃,可就算我再怎么憎恨,再怎么想用世上最满怀责怪的语言去斥责她,到了嘴边,却一点也说不出口。
我甚至开始质疑母亲是否爱我。
直到火势稍缓,被飘进来的雨丝打湿衣领的我感到冷了,手放在火盆上,用铁杆儿挑起灰烬,燃起微红的星火,撒下最后一把纸钱。
纸钱的火开始变柔和了,与火一同变柔和的还有雨。
温暖的火像母亲的手,下过雨的潮湿土地散发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我喜欢这种干净的气味,这是否和母亲的香味相像?淅淅沥沥的雨太过于让人厌烦又温柔了,这又是否是母亲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呢?
我突然开始思索,我是从何时开始觉得广西的雨温柔,从何时开始爱恋上这片土地的呢?我是从何时开始爱上母亲的呢?
记得童年时,我和母亲去广西北海的涠洲岛看海。在我睡眼蒙眬时,母亲就把我摇醒,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要早早把我叫醒,现在想来她只是想让我多陪陪她吧。
海风温柔,拂动起母亲的长发,母亲的帽子被风吹落,她却弯腰拾起了一只海螺壳。我睡眼惺忪地站在远处,母亲看到我了,她灿烂地笑了,向我招了招手,炫耀着手中拾到的海的宝藏。
那天,母亲像一个小女孩,我从未见过她笑得那样开心过,清晨的海浪把阳光揉碎,风就把光撒到了母亲的身上。她把拾到的海螺送给我,脚却被礁石割破了。
海风,礁石,海螺和母亲,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画面。原来,我是因为母亲才爱上这片土地的,毕竟,我曾清清楚楚地听到过母亲在我耳边轻声说过“我爱你”。
也许是因为我曾切切实实在半梦半醒中感受过海滩上揉进脚趾缝中的细沙摩挲的温软,才错把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感受与母亲给予我的混为一谈,细沙的摩挲就像是母亲的手抚摸着我脚掌——母亲的手温润,同海边被晒得温暖的沙子一样。
想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我过于自私了,母亲确实爱我,但她也没有必要因为我,而将就和我父亲的情感。在海边的母亲是自由的,我爱她,所以我也自然希望她能永远这样天真地笑下去。
但即使这样想,我仍然无法接受她的离去。她离去后,我开始觉得我无论再怎么喜欢广西的土地,哪怕是她在广西留下过一栋居所,广西都不再是我的家了。我对广西来说,也许已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哪里才是我的家呢?
等火燃尽,我只得再次告别母亲。
夜晚,广西的中元节才真正开始,这座城市所蕴含的绚丽和神秘才真正显现出来
待日落西山,昏暗的路灯亮起,每家每户都走出门,站在路口或路边,家家户户点起烛火。
听老人说,这是给逝者的引路灯。中元节,鬼门开,逝者从鬼门出来,而生者则要为死去的亲人点支白蜡烛,为鬼魂引路,方便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那天晚上,路边的烛火竟盖过了昏黄的路灯,有人烧着纸钱,低声说着祈祷的话。逐渐,那些祷告汇成吟唱,夹杂着乡音的低吟,在我听来是如此美妙。不知道我是否和别人的鬼魂擦肩而过,我只希望能在众多魂魄中能遇见她。
我是否也要为母亲点一支蜡烛呢?
想想还是算了,哪里是家呢?我竟无处可点蜡烛,难道我要在母亲留下的空荡荡的房子门外点吗?那只是房子而并不是家,我怕母亲回来后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呆。
于是,我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偷看不远处的一家子,老人在往火盆里烧纸钱,用方言对着火盆说话,而两个小孩子蹲在火盆旁,问爷爷奶奶这是烧给谁的。
小孩子还未谙世事,并不悲伤,只是好奇地看着,不一会儿他们就看腻了,嘻嘻哈哈地被另一件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跑去刨沙子玩。
听着他们的嬉笑声,我似乎感觉到一丝家的温暖。
小孩的外公外婆抱起他,“来,你也来烧一张,小心烫手哦。”
孩童一听可以玩火,一下子开心起来,朝火盆里扔下一张黄色纸钱。
老人抱着小辈扔下的纸钱,似乎构成了一场奇妙的传承。原来点起属于家的烛火,不是为逝去的亲人的指向生前住的房子,而是让他们见一见,自己血脉的传承。已经离去的人,也许能透过那一张张纸钱,在黄泉寄出生前未能说尽的爱。
孩子坐在外婆身上也不安分,外婆一边烧着纸钱一边逗弄着他,似乎挠到他的痒痒肉了,那孩子瞬间如铃铛般笑起来,孩童的笑声催促着烛火,难怪烛火这样摇晃不定。
看着孩童笑得那样天真灿烂,我突然意识到,这份笑容难道不正和母亲在海边的笑容一样吗?
那孩童笑的是家的温馨,而母亲是否也是因为和我和这片土地在一起而笑的呢?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