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小马扎、铺盖卷,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说话》,演员的精彩表演不仅让国人至今记忆犹新。30载时光荏苒、而今又将从头越。从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曾让多少国人魂牵梦绕、具有百年历史的纸质火车票,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即将成为历史。从硬版到纸质、从实物到云端、从有形到无影,一枚小小的火车票不仅承载和见证了多少家庭的聚散离合,也成为浸漫在几代人岁月时光里的温情画面。
今年恰逢世界铁路建成200周年,1825年9月27日,世界第一条铁路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通车,以此为标志成为现代铁路运输的开端,从此奔驰的火车和鸣响的汽笛,成为每一个国度实现国家富强和民众追求美好生活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和图腾。
1830年9月15日,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之间,铁路正式开行定期旅客列车。由此,作为乘车凭证,9月17日世界第一张火车票正式诞生。车票样式和内容,随即成为后续各国火车车票的参考模板。因为当时列车是用蒸汽机车牵引,动力来源煤炭或木材燃烧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时至今日尽管蒸汽机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机车牵引早没有了“火”的身影,而“火车票”的称谓却依旧穿越岁月保留至今。
1881年12月,全长仅有9.67公里的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1435毫米)铁路线路开通。作为中国开始追赶和对标世界的中国速度,以此为开端,唐胥铁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延伸开来。1887年,唐胥铁路开始向天津延伸,1888年10月全线通车,全长130公里,史称“唐津铁路”。1894年,唐胥铁路向东延伸至山海关,史称“津榆铁路”。其间,修建跨滦河大桥成为横亘在众多外国专家面前的天堑。詹天佑临危受命,在详尽分析各国专家失败原因、结合对滦河底地质土壤进行周密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方法,以中国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同时施工过程中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胜利建成滦河大桥。为其随后设计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相应的人才技术储备。1896年津卢铁路(北京卢沟桥)铁路开始修建。1911年,津榆铁路向北延伸至奉天(今沈阳)。至此,北京到奉天铁路全线贯通,时称“京奉铁路”,这也是京山铁路线的前身。以此为标志,由唐胥铁路延伸拓展而成的京山铁路,成为华北与东北交通运输钢铁大动脉,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列车密度最大、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干线之一。
一枚近百年的京奉铁路火车票,见证并记录了这段曾经的过往。车票正面文字“交通部直辖京奉铁路管理局”,明确该票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直接管理的京奉铁路局发行。“头等由秦皇岛至山海关;价洋六角五分”,明确该票享受的乘坐等级行程及票价。“日可用逾限作废;此票不准转售,借用进者重罚”,明确该票使用注意事项。印戳“101”明确该票在101次列车使用。车票背面英文“P.M.R.(C.G.Rlys.)”,P.M.R.是Peking-Mukden Railway,是京奉铁路的英文缩写。C.G. Rlys.即:Chinese Government Railways,是中国政府铁路的缩写,明确铁路国有属性。因为,当年修筑古冶至山海关间铁路是清政府使用库银修建,唐山至山海关铁路也就成为我国第一段“官办铁路”。1895年,天津至古冶间的商股铁路也被收为“官办”。民国时期,“国有铁路”一词取代了“官办铁路”。行程“CHINWANGTAO To SHANHAIKUAN”即:从秦皇岛(旧译Chinwangtao)至山海关(Shanhaikuan),两地均为京奉铁路上的重要车站。“First Class Fare $0.65”头等座票价0.65银圆,“Available day of issue only/Not Transferable”仅限发售当日使用,不可转让(即当日有效的一次性车票)。针孔打印:27.10.10,显示车票日期为:1927年10月10日。
具有讽刺意味的则是,当时京奉铁路虽为“官办”,但其上层管理人员多为英国人,也就是说京奉铁路名为国有,实为他人掌控。因此,京奉铁路火车票背面使用英文自然顺理成章而不是什么开放创新,这是当时中国铁路起步维艰时的真实写照也是无奈之举。
1949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铁路的火车票也同样为硬板式。尺寸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盲文。火车有快车、慢车之分,快车车票票面印有一条红线,特快车车票票面印有两条红线。票面底纹的颜色分别规定为:软座车票为浅蓝色,硬座车票为浅红色,市郊车票为浅紫色,简易车票为浅绿色,棚车车票为橙黄色等等。其间,底纹图案在路徽还没有设计出来的一段短暂时间采用的是党徽和五角星图案。1997年,中国铁路开始大提速,全路开启计算机售票时代,这种车票不同于提前印制好的硬版车票,而是在售票同时,采用非击打式打印技术的热转出票机现场打印,也是就是我们俗称红色或者蓝色的纸质车票。
2007年7月,沿用了100多年的硬板式火车票退出历史舞台,完全被全国联网的软纸式车票取代。凡是实行计算机联网售票的车站,都可以发售软纸式火车票。
2008年8月,京津城际开通,中国一跃进入高铁时代。同步,国内部分大中型城市火车站陆续开始发售磁卡式火车票。这种闪烁着银色金属光泽的磁卡式火车票为一次性车票,票面硬度比软纸式火车票高,车票正面印有动车组图案,车票背面印有铁路旅客乘车须知。同时,在车票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
2009年12月10日,全国铁路售票系统升级换代,车票上的防伪条码更变为二维码。2011年,火车票实行实名制,票面增加二维码、购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其中身份证号码中有4位号码用星号替换,以保护个人信息。同年6月,京津城际率先试行网络售票,标志着中国铁路售票模式首次进入互联网售票时代。同步,京津城际和京沪高铁,率先启用刷身份证进站乘车服务,旅客无需换取纸质车票,凭二代身份证即可在自助闸机完成实名验证和检票,标志着中国高铁率先进入“无票时代”。
2020年6月,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铁路全面告别实体车票时代,同时为有需求的旅客保留了“行程信息提示单”和纸质报销凭证;2024年11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全面实行电子客票,旅客可通过12306App或车站设备开具电子发票。 从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也就是说,穿行于世界200年岁月列车的火车票,在中华大地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和过往。
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国铁路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一枚小小火车票的“从有到无”,记录并承载着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到百年复兴,从追赶到领跑全球的铿锵之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营养剂。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亦如当年,詹天佑亲自参与建造的铁路滦河大桥,虽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依然铁骨铮铮、矗立如磐。现如今,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4.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再到时速450公里,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重构着共和国的地理版图。车票可以无形,出行体验却在不断刷新,属于每个人的诗与远方,正在这“有无”转换之间,为我们开启一个个为梦想出发、无法拒绝的理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