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音:用游戏音乐谱写国风回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30日 16版)

幕布升起,灯光渐暗。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整个剧院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变成武侠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以下简称《剑网3》)的江湖世界。
台上,七秀弟子翩跹起舞,剑光如虹;五毒教众施展蛊术,神秘莫测。台下,观众屏息凝神,时而欢呼,时而拭泪——他们不仅是来看舞台剧的,更是来重温一段属于自己的江湖梦。
这是由《剑网3》改编的国风舞台剧《剑网3·曲云传》(以下简称《曲云传》)的演出现场,一个打破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武侠情怀与当代审美的梦幻世界。被誉为“中国游戏音乐第一人”的罗晓音,正是打造这一切的“造梦者”之一。
今年8月,《曲云传》时隔7年在成都复演,随后登陆上海上音歌剧院,并将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
30年音乐路,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和罗晓音通话时,他刚忙完音乐创作,接下来还要去其他演出现场,并在看完演出后和演出方交流。忙碌的工作让他稍显疲惫,但一谈起音乐,他的语气立刻轻快起来。
“1995年,我刚加入金山软件公司西山居工作室时,国内游戏音乐领域还在起步阶段。”罗晓音回忆说。在以武侠游戏音乐为主的创作中,罗晓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做就是30年。
罗晓音的风格“比较简单”,以中国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同时尽可能多地选用中国传统乐器来演绎,仅在某些低音部分加入提琴等外国乐器作为补充。他发现,在这种“约束”下创作出来的武侠音乐,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传统中国味,也让自己的作品有了鲜明的辨识度。
“有的人擅长流行曲风,我则是擅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罗晓音从儿时起就在父亲的影响下欣赏民乐,多年积累的听音习惯无形中滋养着他的创作力。“如今这种风格的创作对我来说更得心应手,成为自身优势所在。”
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罗晓音坦言,早期他更多使用流行曲风,在去西山居之前写的小作品和初到西山居写的《中关村启示录》游戏音乐都偏流行。直到拿到游戏《剑侠情缘》的剧本,他意识到这个中国武侠故事一定要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讲述。
初期的纯粹民乐编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罗晓音转向电脑音乐制作。虽然那时条件有限,编曲软件中中国乐器音色选择不多,但罗晓音摸索出一条融合路径:适当运用音色相近的外国乐器并以中国民乐的方式演奏,形成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慢慢地,我们基本上按照这种方式创作《剑侠情缘》的音乐,后来《剑网1》《剑网2》的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好。”罗晓音说。
可以说,罗晓音的音乐创作与“国产三剑”之一的剑侠情缘系列互相成就。1997年,《剑侠情缘》在“1997最佳电脑游戏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音乐奖”。这是西山居和罗晓音在游戏音乐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国风之路。
30年来,罗晓音创作了百余首游戏音乐,影响了一代游戏玩家。罗晓音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这些年沉淀下来的音乐元素成了现在最宝贵的财富。创作不是一味追逐潮流,而是在保持根本的前提下适度创新。”罗晓音举例说,如今他在编曲中融入说唱元素,与民乐进行结合,“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舞台剧与非遗“双向奔赴”,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
这种“变与不变”的音乐哲学,在《曲云传》舞台剧音乐改编中也得以生动体现。音乐从游戏来到舞台,绝非简单的“一键复制”。罗晓音及其团队深知,舞台艺术需要全新的音乐表达。他们集合管弦乐、民乐的影视化音乐音效语言,为观众营造还原、真实、震撼的视听体验。
例如,舞台剧中“七秀舞剑”和门派亮相等段落的配乐,团队在保留游戏原曲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重新编曲。“情绪、节奏、时长,都要为舞台服务。”罗晓音强调,要让观众在听到熟悉的旋律时既感亲切,又觉得它与舞蹈动作、舞台氛围完美契合,且有代入感。
在某些关键情节处,团队则选用更具感染力的处理方式。当主角孙飞亮决心踏上寻找师姐曲云的旅程、当他们在孔明灯下相会,背景响起由歌手周深和刘惜君分别演唱的《念》《触》等主题歌曲。“这里选用带有动人歌词的歌曲而非纯音乐配乐,情感表达更直接,也更容易打动人。”罗晓音说。
音效设计也是营造沉浸感的关键。刀剑碰撞的打斗声、练功时“咻咻”的破空声,这些“动效”强化了画面的冲击力;德夯出场时撼动地面的脚步声、曲云变身时的心跳声和蛇出现时的窸窣声,这些精心设计的音效则让舞台世界更加真实可感。罗晓音介绍,大部分音效取材于音效库,少数特殊音效则通过实地录制完成,所有这些声音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令观众沉浸其中的武侠世界。
除了音乐上的创新,《曲云传》与国家级非遗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的联名合作,是舞台剧另一大创新亮点。罗晓音说,油纸伞在剧中并非简单的道具,而是贯穿剧情的重要线索,更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团队在剧本创作初期便确定了油纸伞作为情感线索的重要性,并为此设计了“虚拟+实体”的双重呈现方式:观众凭舞台剧票根可在游戏中领取同款虚拟道具伞,部分观众则有机会获得非遗伞。
跨界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罗晓音介绍,购买者除核心玩家外,还包括大量慕名而来的国风与非遗爱好者。这背后是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驱动。“当观众看完剧,拿着伞就会想起剧中的感人情节,睹物思情。”罗晓音说,这一合作并非流于表面的强行结合,而是舞台剧与非遗的“双向奔赴”——舞台剧因非遗深化内涵,非遗借舞台剧“活起来”,成为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推动主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根植成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作为“成都造”IP的代表作,《剑网3》和《曲云传》深度融合巴蜀文化,从国风音乐创作到非遗伞联名,再到包括唐门门派等在内的世界观构建,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不仅吸引了众多当地游戏玩家和观众的关注,也通过舞台剧巡演走向全国,助推成都游戏产业和文化传播多元发展。罗晓音透露,《曲云传》的后续巡演计划尚未完全敲定,但预计于一两个月后启动,将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江浙沪、北上广深等玩家集中区域,团队也在与2018年至2019年首轮巡演时未能覆盖的城市洽谈。每城计划演出2-3场,以周末为主,整体巡演约2-3个月,总场次预计20至50场。
“成都确实是研发创作的沃土。”在罗晓音看来,这里历史深厚、文化多元、生活从容,为创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研发创作工作需要反复修改和调整,成都的节奏让人沉得下心。比起沿海地区追求快速迭代,这里更适合精雕细琢。”《剑网3》《王者荣耀》《哪吒》等优秀游戏和动画作品均诞生于此,印证了这座城市强大的创新潜力。
但罗晓音也直言成都游戏产业的短板:“研发能力强,但在运营和出海方面还需要提升。很多成都团队擅长做产品,却不擅长推广和运营,这限制了团队和本地产业的发展。”对此,他建议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本地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比如组织运营培训、提供出海指导、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尤其要加强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扶持:“政府可以在它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助和政策支持,帮助它们在运营和出海方面实现突破。”同时,企业也要主动求变,既保持创作特色,也积极学习先进运营经验。
展望未来,罗晓音信心满满:“《曲云传》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正在规划音乐剧、影视作品等更多形式的IP开发。”在他看来,中国游戏IP衍生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创作人才、庞大的市场基础,只要坚持创新,勇于突破,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定能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佳作。
责任编辑:周伟

幕布升起,灯光渐暗。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整个剧院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变成武侠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以下简称《剑网3》)的江湖世界。
台上,七秀弟子翩跹起舞,剑光如虹;五毒教众施展蛊术,神秘莫测。台下,观众屏息凝神,时而欢呼,时而拭泪——他们不仅是来看舞台剧的,更是来重温一段属于自己的江湖梦。
这是由《剑网3》改编的国风舞台剧《剑网3·曲云传》(以下简称《曲云传》)的演出现场,一个打破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武侠情怀与当代审美的梦幻世界。被誉为“中国游戏音乐第一人”的罗晓音,正是打造这一切的“造梦者”之一。
今年8月,《曲云传》时隔7年在成都复演,随后登陆上海上音歌剧院,并将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
30年音乐路,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和罗晓音通话时,他刚忙完音乐创作,接下来还要去其他演出现场,并在看完演出后和演出方交流。忙碌的工作让他稍显疲惫,但一谈起音乐,他的语气立刻轻快起来。
“1995年,我刚加入金山软件公司西山居工作室时,国内游戏音乐领域还在起步阶段。”罗晓音回忆说。在以武侠游戏音乐为主的创作中,罗晓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做就是30年。
罗晓音的风格“比较简单”,以中国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同时尽可能多地选用中国传统乐器来演绎,仅在某些低音部分加入提琴等外国乐器作为补充。他发现,在这种“约束”下创作出来的武侠音乐,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传统中国味,也让自己的作品有了鲜明的辨识度。
“有的人擅长流行曲风,我则是擅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罗晓音从儿时起就在父亲的影响下欣赏民乐,多年积累的听音习惯无形中滋养着他的创作力。“如今这种风格的创作对我来说更得心应手,成为自身优势所在。”
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罗晓音坦言,早期他更多使用流行曲风,在去西山居之前写的小作品和初到西山居写的《中关村启示录》游戏音乐都偏流行。直到拿到游戏《剑侠情缘》的剧本,他意识到这个中国武侠故事一定要用中国的音乐语言来讲述。
初期的纯粹民乐编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罗晓音转向电脑音乐制作。虽然那时条件有限,编曲软件中中国乐器音色选择不多,但罗晓音摸索出一条融合路径:适当运用音色相近的外国乐器并以中国民乐的方式演奏,形成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慢慢地,我们基本上按照这种方式创作《剑侠情缘》的音乐,后来《剑网1》《剑网2》的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好。”罗晓音说。
可以说,罗晓音的音乐创作与“国产三剑”之一的剑侠情缘系列互相成就。1997年,《剑侠情缘》在“1997最佳电脑游戏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音乐奖”。这是西山居和罗晓音在游戏音乐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国风之路。
30年来,罗晓音创作了百余首游戏音乐,影响了一代游戏玩家。罗晓音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这些年沉淀下来的音乐元素成了现在最宝贵的财富。创作不是一味追逐潮流,而是在保持根本的前提下适度创新。”罗晓音举例说,如今他在编曲中融入说唱元素,与民乐进行结合,“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中国音乐的灵魂”。
舞台剧与非遗“双向奔赴”,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
这种“变与不变”的音乐哲学,在《曲云传》舞台剧音乐改编中也得以生动体现。音乐从游戏来到舞台,绝非简单的“一键复制”。罗晓音及其团队深知,舞台艺术需要全新的音乐表达。他们集合管弦乐、民乐的影视化音乐音效语言,为观众营造还原、真实、震撼的视听体验。
例如,舞台剧中“七秀舞剑”和门派亮相等段落的配乐,团队在保留游戏原曲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重新编曲。“情绪、节奏、时长,都要为舞台服务。”罗晓音强调,要让观众在听到熟悉的旋律时既感亲切,又觉得它与舞蹈动作、舞台氛围完美契合,且有代入感。
在某些关键情节处,团队则选用更具感染力的处理方式。当主角孙飞亮决心踏上寻找师姐曲云的旅程、当他们在孔明灯下相会,背景响起由歌手周深和刘惜君分别演唱的《念》《触》等主题歌曲。“这里选用带有动人歌词的歌曲而非纯音乐配乐,情感表达更直接,也更容易打动人。”罗晓音说。
音效设计也是营造沉浸感的关键。刀剑碰撞的打斗声、练功时“咻咻”的破空声,这些“动效”强化了画面的冲击力;德夯出场时撼动地面的脚步声、曲云变身时的心跳声和蛇出现时的窸窣声,这些精心设计的音效则让舞台世界更加真实可感。罗晓音介绍,大部分音效取材于音效库,少数特殊音效则通过实地录制完成,所有这些声音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令观众沉浸其中的武侠世界。
除了音乐上的创新,《曲云传》与国家级非遗伞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的联名合作,是舞台剧另一大创新亮点。罗晓音说,油纸伞在剧中并非简单的道具,而是贯穿剧情的重要线索,更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团队在剧本创作初期便确定了油纸伞作为情感线索的重要性,并为此设计了“虚拟+实体”的双重呈现方式:观众凭舞台剧票根可在游戏中领取同款虚拟道具伞,部分观众则有机会获得非遗伞。
跨界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罗晓音介绍,购买者除核心玩家外,还包括大量慕名而来的国风与非遗爱好者。这背后是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驱动。“当观众看完剧,拿着伞就会想起剧中的感人情节,睹物思情。”罗晓音说,这一合作并非流于表面的强行结合,而是舞台剧与非遗的“双向奔赴”——舞台剧因非遗深化内涵,非遗借舞台剧“活起来”,成为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推动主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根植成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作为“成都造”IP的代表作,《剑网3》和《曲云传》深度融合巴蜀文化,从国风音乐创作到非遗伞联名,再到包括唐门门派等在内的世界观构建,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不仅吸引了众多当地游戏玩家和观众的关注,也通过舞台剧巡演走向全国,助推成都游戏产业和文化传播多元发展。罗晓音透露,《曲云传》的后续巡演计划尚未完全敲定,但预计于一两个月后启动,将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江浙沪、北上广深等玩家集中区域,团队也在与2018年至2019年首轮巡演时未能覆盖的城市洽谈。每城计划演出2-3场,以周末为主,整体巡演约2-3个月,总场次预计20至50场。
“成都确实是研发创作的沃土。”在罗晓音看来,这里历史深厚、文化多元、生活从容,为创作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研发创作工作需要反复修改和调整,成都的节奏让人沉得下心。比起沿海地区追求快速迭代,这里更适合精雕细琢。”《剑网3》《王者荣耀》《哪吒》等优秀游戏和动画作品均诞生于此,印证了这座城市强大的创新潜力。
但罗晓音也直言成都游戏产业的短板:“研发能力强,但在运营和出海方面还需要提升。很多成都团队擅长做产品,却不擅长推广和运营,这限制了团队和本地产业的发展。”对此,他建议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本地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比如组织运营培训、提供出海指导、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尤其要加强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扶持:“政府可以在它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助和政策支持,帮助它们在运营和出海方面实现突破。”同时,企业也要主动求变,既保持创作特色,也积极学习先进运营经验。
展望未来,罗晓音信心满满:“《曲云传》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正在规划音乐剧、影视作品等更多形式的IP开发。”在他看来,中国游戏IP衍生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秀的创作人才、庞大的市场基础,只要坚持创新,勇于突破,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定能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佳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