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苑:做自己的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9月30日 16版)

“就算是刀架在了脖子上,那我也不怕,因为我相信,我自己的命运是握在我自己手里的。”近期,热播电视剧《灼灼韶华》中主人公褚韶华的这句台词,广泛出现在了各类视频剪辑中,自开播以来,这部剧便凭借紧凑跌宕的剧情和立体的人物形象引发了热烈讨论。近日,《灼灼韶华》编剧苏晓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表示,希望在这部剧中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大女主”形象。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灼灼韶华》改编自石头与水的网络小说《野心家》,从最初了解原著,到最终完成剧本,苏晓苑用了大概两年时间。
“很多人觉得IP改编相对容易,但事实绝非如此,甚至有时候比原创更难,因为你要打破原有的东西。”原著小说篇幅长、时间跨度大,改编为不到40集的电视剧,势必要在剧本上进行大篇幅的改动。
苏晓苑介绍,《灼灼韶华》的故事从1916年延续至1937年,时间跨度长达21年,空间上则涉及河北祁州、北京、上海等多个地点,这样的安排为主人公褚韶华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也要求剧本必须给够故事元素、铺满人物关系。为此,在保留原著精神和人物性格特色的基础上,编剧团队对褚韶华经历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更加落地化的改编,给予她与原著不同的职业线和家学渊源——她出生于中药世家,通过奋斗打拼,最终成为把中药发扬光大的民族企业家,实现从“小我”到家国胸怀的跨越。
剧中的时代背景,正值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多元思想碰撞,民族工业艰难起步,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苏晓苑与编剧团队收集、整理大量历史资料,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严谨考证,力求还原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情况。在叙事结构上,她则根据褚韶华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安排情节,并反复揣摩、修改,保证逻辑和情节环环相扣。
“这一时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本剧中都有体现,比如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上海工人大罢工、五卅惨案、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九一八事变、第一次淞沪会战、华北事变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如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卢小嘉刺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永安百货的‘康克令小姐’,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等也在剧中被借鉴。而褚韶华推出的‘东方补脑丹’,则参考了民族实业家、中国西药业先驱黄楚九制造销售‘艾罗补脑汁’的真实事例。”苏晓苑强调,“大事不虚”,为本剧奠定了厚重扎实的基础;“小事不拘”,则是在创作中力争实现人物鲜活、故事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塑造民国时代的“野心”女性
“女性不易,民国时代的女性更加艰难。”剧中,褚韶华遭受的一系列苦难和坎坷的命运让无数观众揪心。苏晓苑表示,创作《灼灼韶华》最大的难度,还是在于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既要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又要能够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于是,一个不甘于既定命运,在逆境中一路抗争、成长的“褚韶华”诞生了。
“褚韶华、二妞、宋萍的遭遇,其实是民国女性的困境甚至绝境的缩影。在封建压迫、家族盘剥、父权霸凌、性别歧视之下,她们经济不能独立,婚姻不能自主,没有人身自由,任人摆布甚至宰割。而韶华的反抗,其实是一种女性力量的显现和爆发。”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到《星辰大海》,作为一贯擅长书写女性题材的“金牌编剧”,苏晓苑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众各具魅力的女性形象。而在她看来,褚韶华这个角色身上既有独立女性坚韧、善良、努力的品质,又在性格上与她以往塑造过的女性形象有所区别。“过往我们可能会把忍让、富有牺牲精神、愿意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女性看作完美女性的代表,而褚韶华可能更符合我们对于现代女性的想象,她更独立、更自我、更勇敢,野心勃勃,恣意成长。”
“野心”是褚韶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她性格中最吸引苏晓苑的地方。“尽管这个词在以前带有较多贬义色彩,但在剧中赋予褚韶华这一标签,更多是对她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畏别人看法、敢于冲破封建桎梏、勇于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赞赏。这样的女子放在20世纪20年代,具有典型意义,即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苏晓苑说,“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剧后能获得一些鼓励,也许我们不能像褚韶华那样,获得巨大的成功兼济天下,温暖更多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做编剧,需要热爱和强大的内心
转行职业编剧前,苏晓苑做过老师和多年一线记者,所创作的科幻小说《“幽灵”列车》曾获第七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在她看来,小说和剧本创作既有相通之处,也各有侧重。
“写剧本和写小说都对文学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剧本创作同样要求编剧具备好的文笔和对人性的探究。”苏晓苑说,“另一方面,小说创作是自我的表达,更加自由,甚至可以稍微任性,作为写作者能得到更大的满足。但剧本更像一种产品,其中不仅有写作者自己的表达和价值观、文学观的体现,当它完成后,还要面对评估,面对筛选,面对导演、演员和观众的挑剔。”
作为编剧,苏晓苑更偏好原创剧本,对于改编作品,她则看重原作是否存在能够打动自己的点,“有时候可能只是书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能够深深打动我,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那就会放手去做。比如原著一开篇,褚韶华为了挽救与陈家的亲事,展现出的智慧,一下就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
对于想要从事编剧行业的年轻人,苏晓苑的建议是“要慎重考虑”。她坦言,做编剧绝非一条轻松的路,“这一路走来,可能会不断经历打击,面对各种压力,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也需要凭热爱坚持下来。”
对于写小说,她则表示“想写就大胆去写”,“现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无关年龄,无关资历,哪怕你的水平还稍微欠缺,只要愿意去写,就一定能找到平台发表作品、展示自己,直接面对读者的反馈,然后进一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周伟

“就算是刀架在了脖子上,那我也不怕,因为我相信,我自己的命运是握在我自己手里的。”近期,热播电视剧《灼灼韶华》中主人公褚韶华的这句台词,广泛出现在了各类视频剪辑中,自开播以来,这部剧便凭借紧凑跌宕的剧情和立体的人物形象引发了热烈讨论。近日,《灼灼韶华》编剧苏晓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表示,希望在这部剧中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大女主”形象。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灼灼韶华》改编自石头与水的网络小说《野心家》,从最初了解原著,到最终完成剧本,苏晓苑用了大概两年时间。
“很多人觉得IP改编相对容易,但事实绝非如此,甚至有时候比原创更难,因为你要打破原有的东西。”原著小说篇幅长、时间跨度大,改编为不到40集的电视剧,势必要在剧本上进行大篇幅的改动。
苏晓苑介绍,《灼灼韶华》的故事从1916年延续至1937年,时间跨度长达21年,空间上则涉及河北祁州、北京、上海等多个地点,这样的安排为主人公褚韶华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也要求剧本必须给够故事元素、铺满人物关系。为此,在保留原著精神和人物性格特色的基础上,编剧团队对褚韶华经历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更加落地化的改编,给予她与原著不同的职业线和家学渊源——她出生于中药世家,通过奋斗打拼,最终成为把中药发扬光大的民族企业家,实现从“小我”到家国胸怀的跨越。
剧中的时代背景,正值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多元思想碰撞,民族工业艰难起步,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正在燎原……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苏晓苑与编剧团队收集、整理大量历史资料,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严谨考证,力求还原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情况。在叙事结构上,她则根据褚韶华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安排情节,并反复揣摩、修改,保证逻辑和情节环环相扣。
“这一时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本剧中都有体现,比如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上海工人大罢工、五卅惨案、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九一八事变、第一次淞沪会战、华北事变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如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卢小嘉刺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永安百货的‘康克令小姐’,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等也在剧中被借鉴。而褚韶华推出的‘东方补脑丹’,则参考了民族实业家、中国西药业先驱黄楚九制造销售‘艾罗补脑汁’的真实事例。”苏晓苑强调,“大事不虚”,为本剧奠定了厚重扎实的基础;“小事不拘”,则是在创作中力争实现人物鲜活、故事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塑造民国时代的“野心”女性
“女性不易,民国时代的女性更加艰难。”剧中,褚韶华遭受的一系列苦难和坎坷的命运让无数观众揪心。苏晓苑表示,创作《灼灼韶华》最大的难度,还是在于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女主人公——既要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又要能够引发当下观众的共鸣。于是,一个不甘于既定命运,在逆境中一路抗争、成长的“褚韶华”诞生了。
“褚韶华、二妞、宋萍的遭遇,其实是民国女性的困境甚至绝境的缩影。在封建压迫、家族盘剥、父权霸凌、性别歧视之下,她们经济不能独立,婚姻不能自主,没有人身自由,任人摆布甚至宰割。而韶华的反抗,其实是一种女性力量的显现和爆发。”
从《那年花开月正圆》到《星辰大海》,作为一贯擅长书写女性题材的“金牌编剧”,苏晓苑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众各具魅力的女性形象。而在她看来,褚韶华这个角色身上既有独立女性坚韧、善良、努力的品质,又在性格上与她以往塑造过的女性形象有所区别。“过往我们可能会把忍让、富有牺牲精神、愿意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女性看作完美女性的代表,而褚韶华可能更符合我们对于现代女性的想象,她更独立、更自我、更勇敢,野心勃勃,恣意成长。”
“野心”是褚韶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她性格中最吸引苏晓苑的地方。“尽管这个词在以前带有较多贬义色彩,但在剧中赋予褚韶华这一标签,更多是对她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畏别人看法、敢于冲破封建桎梏、勇于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赞赏。这样的女子放在20世纪20年代,具有典型意义,即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苏晓苑说,“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剧后能获得一些鼓励,也许我们不能像褚韶华那样,获得巨大的成功兼济天下,温暖更多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做编剧,需要热爱和强大的内心
转行职业编剧前,苏晓苑做过老师和多年一线记者,所创作的科幻小说《“幽灵”列车》曾获第七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在她看来,小说和剧本创作既有相通之处,也各有侧重。
“写剧本和写小说都对文学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剧本创作同样要求编剧具备好的文笔和对人性的探究。”苏晓苑说,“另一方面,小说创作是自我的表达,更加自由,甚至可以稍微任性,作为写作者能得到更大的满足。但剧本更像一种产品,其中不仅有写作者自己的表达和价值观、文学观的体现,当它完成后,还要面对评估,面对筛选,面对导演、演员和观众的挑剔。”
作为编剧,苏晓苑更偏好原创剧本,对于改编作品,她则看重原作是否存在能够打动自己的点,“有时候可能只是书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能够深深打动我,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那就会放手去做。比如原著一开篇,褚韶华为了挽救与陈家的亲事,展现出的智慧,一下就点燃了我创作的激情。”
对于想要从事编剧行业的年轻人,苏晓苑的建议是“要慎重考虑”。她坦言,做编剧绝非一条轻松的路,“这一路走来,可能会不断经历打击,面对各种压力,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也需要凭热爱坚持下来。”
对于写小说,她则表示“想写就大胆去写”,“现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无关年龄,无关资历,哪怕你的水平还稍微欠缺,只要愿意去写,就一定能找到平台发表作品、展示自己,直接面对读者的反馈,然后进一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