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空气里夹杂着些许桂花的气息,电话里的学生告诉我山里的气温正在慢慢变低,植物也不似夏季里那般多。这是与孩子们分别的第30天,我们在山的这边思念着山的那边。
初次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神里有些陌生与拒绝,像是草丛里瑟缩的含羞草,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对我们这群“入侵者”,他们有着明显的疏离却又不失尊敬。
迅速收拾行囊之后,我们开启了第二天的招生报名工作。不甚相通的语言里,是家长们朴实而又殷切的希望。相比秋天,这里的冬天才算是一年中真正收获而又让人欢欣的季节。这样的收获来自于家人的团聚。
暮色渐深,报名工作也接近尾声,各年级负责人数数花名册上零星的人数,总和为44的数字让我们欣喜不已。年近五旬的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去县城里读书了,留下的孩子们少之又少。其中很多孩子们的家,离我们所要上课的地方有十几公里路程,他们为了报名天不亮就已经出发。
那晚的风是夏夜里最清爽的风。我们仰望星空,试图寻找出北斗七星,把星星的故事放在孩子们的梦里。
阿涛是年龄最小的孩子,平日里拔草,撕本,跳窗,凡所破坏调皮竭尽其能,让所有的志愿者老师头疼不已。运动会上,阿涛四处乱跑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按报名顺序依次而来的裁判似乎并未注意到他的无理需求。而破坏秩序的阿涛,被老师们三番五次拉回到静坐区。最后一次拉回,阿涛撕心裂肺地嘶吼着,眼里没有一滴泪水。他脖子上伴有烫伤疤痕的附近,青筋暴露如洪水猛兽般势不可当。
他挣脱了老师的束缚,冲出人群,冲出校门,只是一路向前跑,拼命地跑。这是怎样的破坏者与奔跑者?我望着他的背影一路追随,暗示自己快点再快点!待我追上他时,已是两公里之外的小路。我蹲下身拉起阿涛的双手,试图用他最喜欢的绑腿诱惑他跟我回去。沉默不语的他只是奋力摇头表达着内心的抗拒,再次挣脱转身奔跑,速度一次比一次快。
他嘴里只是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好,那老师背涛涛回家好不好?”
这一次,他终于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揉着眼睛轻轻点着头。
趴在肩上的阿涛告诉我:“老师,我妈妈回家了,妈妈好久都没有回来了,妈妈给我买了大汽车,等回家了我玩儿给你看。”在那条悠长的小路上,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父母之于孩子的力量。我以为的思念是一种人之常情的本能理解,可在那一刻,我的心竟溃不成堤。
那天,我们走了很久很久的路,到达阿涛的家里已是下午时分。那个无理取闹的小孩回到家后成了整座山里最听话的小孩。
我们带着传道授业解惑之心远到而来,企图用自己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为这群山里孩子们做出一些改变。殊不知,我们为她们传道授业解惑,她们却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大人。
“老师,我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那个四年级的小孩不止一次信誓旦旦地对我说出他心中的理想。眼神里的坚定是我不可忽视的信念,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成为一名攀岩者。
他们每个人的梦想都被写进自然与社会里。
我们爬了很高很高的山,在孩子们的介绍下认识了新的土地和生物,他们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已经遗忘的坚持与勤奋,微笑与奔跑,被年少的他们用简单来诠释。
回程的路上,恰逢洪水肆虐,所有的去路都被冲垮。孩子们发消息问着我们:“老师,路都断了,你们往哪里回?”我们翻山越岭正在离这个村庄越来越远,而被大雨冲刷的她们还在忧心着路上的我们。这是怎样的心之忧忧,又是怎样的温暖与感动!
转乘绿皮火车的车厢里,成排成排的树向后走去,一切在告别也在迎接着属于他们的下一个明天。
那夏,我们迎山而来在异乡仰望着漫天星河;那山,我们共同奔跑跨越追逐更青的草原;那光,我们始终追逐在每一束微光闪亮的地方,搅动星月,清澈万物!
特邀编辑:董学仁
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