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散文写作课之四

写作是工作,还是生活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15日   06 版)

    宋宝颖/制图

    我现在假设,你读过很多书,受过很好影响,却没写出杰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现在阶段的你,还没找到好的写作方式。

    所谓写作方式,先是思维的方向对不对,深度够不够,再是动笔时的各种方法。

    如果是这样,你不想离开文学写作,仍然想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你要做的事情,第一步让写作成为一份工作,第二步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

    让写作成为一份工作,不是说你要辞去现有的职业,专门从事写作。我也不是专业作家,也要有份薪水维持基本生活,业余时间读书写东西。

    你可以这样理解,我说的是用对待工作的态度——认真的、有步骤的、不怕辛苦的、必须要完成的、一定达到优质的态度,写你的作品。

    很早就有文学前辈告诉我们:一篇作品,不论长短,都不是脑海里的那点儿灵感火花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不是浮现一个了不起的想法,再抓支写字笔,或连续敲键盘,就能让文字像水一样流淌。

    我们一起来回想曾经读到的好作品。你的记忆里,有一些句子段落闪烁着灵感火花,被你标记,准备再读。那么,以你个人的经验,想想看,所有的灵感是在动笔之前产生的吗?有没有一些灵感产生于写作过程之中?有没有灵感产生于写作之后,你再读一遍的时候?现在你是否觉得灵感这一棵稻秧插在田里,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把他的一篇写麻雀的散文给我看。

    他写道:

    在我所有的记忆里,仅仅抓住过一只麻雀。

    那是在我中学毕业几年之后,一个夏日的夜晚,我趴在市郊火车线路北侧的大柴堆上,那柴堆是我所在的机械厂用收购来的荆条垛成的。在那个爽朗的、微凉的夜晚,满月静静地放送着光华,天空和大地清澈如水,有一种幽香的味道让我陶醉。

    这时就有一只小鸟落在我的前面,不惊不惧地盯着我看。

    在那样的情境里,无论是小鸟还是我,都与身外的自然融合在一起。我轻轻把它抓在手里,它没有躲避没有挣扎,还是不惊不惧地盯着我看。

    那是我可以零距离观察麻雀的唯一机会。它的眼睛在月光之中略微发蓝,圆锥形的小嘴向下弯出漂亮的弧线,板栗色的背部有几道黑色条纹。还有,它肩部的羽毛是褐红色的,应该是一只雄鸟。

    一分钟之后,我松开手。

    小鸟向月亮那边飞走了。

    这篇散文的作者告诉我,那是他的亲历,也是让他感到奇怪的一件事。因为麻雀酷爱自由,虽然和人亲近,但永远保持一个距离,决不会驯服为鸟笼里的玩物。

    作者还说他是把写这篇散文当成工作来认真完成的,读了好多书,查了好多网页。素材太多了,有些写进这篇散文,有些没有写进去,以后会写出另一篇。

    比如一本带插图的古希腊神话,里面写到了掌管爱与美的女神,名字叫阿弗洛狄忒,喜欢桃金娘树,喜欢麻雀那种鸟儿。

    比如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诗《麻雀》,很短却很动人。写的是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掉在猎狗面前,它的妈妈猛扑下来,挡在幼儿和猎狗之间。

    还比如,因为翻译屠格涅夫《麻雀》的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又去读了他的作品。他年轻时在散文《生命》里写道:“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可是年过半百,他加入了打麻雀的全民行动。有几篇文章都说到他,捧着一个铜盆,在草地上敲了整整一个下午,做事认真,打麻雀都不偷懒。那一年全国打死了近二十亿只麻雀。

    每个写作者,每篇作品,都是先有一些成型的想法,但在这之后,还有大量努力需要付出。所以写作是一份工作,就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重要的是完成它的过程。

    写作还是一种生活。

    在我喜欢的一些作家之中,诗人有诗意的栖居,散文家的生活里充满散文意境,小说家和剧作家的生活分别像一部小说和一部戏剧,还有一位老友,杂文写得特好,那些杂文来自他诚实朴素、毫不起眼的生活。在作家们的种种生活里,当然包括了他们的写作。扩展一点来说,这是他们通过写作得到的生活:融合了理性与感性、语言和行动,还有他们的愿望和实验。

    在他们那里,写作有时是工作,有时是生活,这怎么区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会帮到我们。

    海边一个渔村有个老太婆,过着贫苦的日子。她有一个蔷薇形金首饰,她不能卖掉它,那是来自情人的礼物。后来,这个村子里有个青年去当兵,得了热病离开战场,途中把金蔷薇的故事讲给8岁的苏珊娜,那个由他护送回国的小女孩。很多年后,他已是年老的清洁工,苏珊娜还很年轻,却没有得到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但是在这次跟苏珊娜相遇之后,他便不再把那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扔掉了。他开始把这里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装到口袋里,带到他的草房里来。……在这种尘土里有一点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他决定把首饰作坊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为了使苏珊娜幸福,打成一朵小小的金蔷薇。”《金蔷薇》第一章如此写道。

    每天深夜,他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簸来簸去。

    不少日月逝去了。

    他终于找到一个首饰匠,用金屑制成了一朵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可是他不知道苏珊娜在哪里,不能把金蔷薇送给她。后来他去世了,那朵金蔷薇到了一位文学家手里。文学家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

    老文学家在他的杂记中这样描述道: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微粒,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金子,然后再用它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在这个故事里,老清洁工做的事情,有一部分是工作,有一部分是生活。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首饰匠锉掉的少许金子也要回收,落地的极少,因此,老清洁工从尘土里筛出金子,是特难的事情。筛出做一件首饰的金子,这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茫茫无尽头,换了你,能做吗?

    你要是有和他一样的动力,也能做。苏珊娜是他特别关心的女孩,也许还是他想象中的情人,为了她的幸福做这件事,这件事就变成了他自己的生活。

    写作就是这么回事儿。

    它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

    特邀编辑:董学仁

写作是工作,还是生活
双关的多向表现力(一)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