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又临近端午节,粽香浓浓,爱满满。
对于端午节,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看电视剧《白蛇传》,白素贞在端午节误吃雄黄酒而变成大蛇。还记得,当年看到这一幕,天真地问大人:咱们家里有这种酒吗?那时候,大人都笑我傻,只有奶奶说我聪明。因为奶奶的鼓励,我到了读小学时候都自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以至于现在回忆起童年在老房子的生活虽是凌乱片段,却是充满甜蜜的,即使奶奶离开我二十几年了,但是这种自信总让我能从容地生活,这种自信是奶奶给予我的爱。所以,我从小喜欢端午节,认为端午节的粽子是最香的,因为奶奶说我很聪明。
小学二年级,课堂里听到老师讲屈原的故事,知道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传承下来的。屈原端午节跳下汨罗江,百姓为了保护他的肉身不被鱼儿啃食,制作了粽子扔在江河给鱼儿吃。那时候懵懂的我知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
小时候,端午节每一年都要在码头举行隆重的活动,“赛龙舟”“摸龙头”成了端午佳节的重头戏。依稀记得,每一年的端午节当天,早上祭拜完祖先,中午吃完粽子后就迫不及待等着下午,那种等待是望穿秋水的,哥哥们总是自己早早跑去码头等龙舟,而我年纪小只能眼巴巴等着大人来带去看热闹。
那时候个子矮,我的大伯总是拉着我站在最前排,我就在人山人海中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听着锣鼓喧天,等着龙舟到来。还记得,赛完龙舟大人们总要带着小孩子去“摸龙头”,寓意平安顺顺!每一年,我大伯总是领着我们一群小朋友去“摸龙头”,似乎“摸龙头”是端午节孩子必须进行的活动,摸完龙头大人们似乎就放心了,孩子就平安了。童年的端午节是无忧无虑的、充满欢声笑语。
初中时候,老师上课讲到了屈原,我才进一步了解了屈原,那时候只知道屈原的故事,但是并不了解他的诗歌作品。只是对屈原多了一丝崇拜。在地理书上,看见祖国壮丽河山时;电视上,见到祖国七十年沧桑巨变时;历史书上,见到革命前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义无反顾时! 我更明白了屈原这种民族气节,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数不胜数,这种延续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一直到读大学,张教授那一节生动精彩的课,我才真真正正了解了屈原的诗歌。郭沫若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是的!那个时代,屈原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只可惜没人发现他的光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写出了他那与世不同的光芒。
毛泽东评价屈原:“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来,我们人类都在“求索”更大的进步!因为喜欢屈原的《离骚》,更喜欢上了端午节,对屈原更是有着深深的敬意,风雨端阳生晦暝,汨罗无处吊英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因为端午节,我更明白了屈原的爱国情操!而端午节,整个华夏粽香浓浓,我更明白艾青说的“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粽香四溢的故乡,让我更明白“此生无悔入华夏”。因为,我也深爱这这片土地。
结婚后,夫家这边的端午习俗是:吃甜粽子、炒面线、苦瓜汤。结婚第一年的端午节,我感到这个习俗是新奇的。后来,看到婆婆在厨房里认真准备着端午节必备的菜肴——炒面线。那娴熟的动作、那拿着锅铲青筋暴露的手、那额头的汗珠。突然,我明白了,无论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爱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厨房里,为孩子们忙前忙后的母亲们,都是希望孩子能在端午节吃上热烘烘、香喷喷的饭菜。
今年的端午节,妈妈依旧准备着我们几个孩子喜欢的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这没有固定的,每一年大家都有新要求,而每一年妈妈总是变魔术一样的满足我们。端午节前,妈妈就会提前准备好孩子、孙子喜欢的粽子的原材料:香菇、花生、三层肉、鸟蛋、鸭蛋……采购过程肯定是麻烦的,制作过程也是繁琐的,但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孙子不喜欢包香菇的粽子、妹妹喜欢放鸟蛋在粽子里、哥哥喜欢放鸭蛋的粽子……妈妈的巧手,总能将各种普通的食材,做得有味道,满足我们所有人的味觉需求。
如今,吃到妈妈包的粽子就幸福感满满的。不用煽情的言语,当你大口大口咀嚼着糯米香味的粽子的时候,妈妈就感到满足。每年端午节,回家一趟,一起吃一顿饭,父母就满足了,一如童年时候我被大人带去看赛龙舟时的那种满足。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大概,这就是母爱的诠释。
多少年了,家乡的码头端午节没有举行“赛龙舟”的活动了,但是那个“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画面一直让我念念不忘。那个护着我去“摸龙须”的大伯离开我们多年了,我也从电视机前那个看电视剧《白蛇传》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母亲,我也会在临近端午节时为孩子们准备着节日食品,而我无论多大年龄,妈妈也还是在端午节为我准备好粽子。岁月洗礼,但是这粽香依旧。
一锅粽子又出炉了,一打开锅盖,粽香浓浓,孩子马上被吸引过来,一如当年灶前闻粽香的我。这粽香浓浓,久久飘荡。
责任编辑:谢宛霏
广东揭阳市揭西县东园镇东园小学教师 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