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到2022年,从夏奥会到冬奥会,我有幸与这座承办双奥的城市北京相伴多年,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2008年奥运会的气息在开幕之前的几年里就已经越来越浓。小时候,我学习舞蹈,在2006年幼儿园春节团拜会上表演《福娃迎春》节目时,我穿的就是福娃熊猫晶晶的服装。
北京是我的家,爷爷家就住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旁边。2008年,7岁,8月8日开幕式那天,一边听着家里电视机播放着开幕式直播,一边趴在窗台上望向鸟巢的方向,就能看到鸟巢上空绚丽的烟花。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盛世,激动、惊喜、骄傲和自豪,历历在目。奥运五环和《北京欢迎你》赋予了这场盛会更加特别的意义。虽然那时还不理解奥运会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但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奥运的种子:我也要成为奥运志愿者,为奥运会贡献一份力量。
时光荏苒,随着不断成长,我逐渐明白,2000年申奥成功,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奥运会,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盛会,更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彰显其魅力与风采的重要时刻。
转眼间已是2022年,20岁的我如愿成为冬奥会志愿者的一员,担任多语言呼叫中心的法语接线员。冬奥会开始的前两周,中心已投入使用。其他语种组接连“开张”,我无数次刷新着冬奥通客户端上的航班动态,数着从巴黎戴高乐机场飞来飞机的日子。上班的时候,每当电话铃响起,我总是满怀欣喜又紧张地迅速看向电脑屏幕,在发现不是法语组电话时又有一点点失落,看到别的语种组“叽里呱啦”地讲着自己听不明白的语言,只好远远地望着,眼里满是好奇和羡慕;又或是悄悄听着英语组的通话,看看他们今天又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处理。
参加我校法语学院邵炜老师面向所有法语志愿者的口译培训后,我了解到多语言呼叫中心与其他语言服务岗位的不同。对于多语言呼叫中心而言,我们所面对的是未知的情景,提供的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语言服务——我们难以预料下一个电话何时响起,会发生在哪里,是和谁在对话,又是谁在倾听。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复杂的生活语境和一些较为通俗的表达方式,这种极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也给每位志愿者带来更大的挑战。
除夕那天是我第一次接到电话,我正为了活动的筹备忙前忙后,将电话转呼到手机上。突然,手机响了,熟悉的数字8881-8210,我心中一颤——
“您好,这里是多语言呼叫中心法语专线。”
“您好,我们是北辰洲际酒店,我们遇到一位法国客人,他的房间网络可能出了一些问题,想麻烦您翻译一下,问一下房间网络好没好,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三方通话紧张地进行中,听着法国友人飞速地输出仿佛在做听译考试,我急急忙忙地翻译给酒店,慌慌张张地完成了第一次通话。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手机又响了——
“您好,这里是多语言呼叫中心法语专线。”
“还是你呀!我们是北辰洲际酒店,我们这里又有一位法国客人他连不上Wi-Fi,我们酒店实在是没有懂法语的,需要帮忙翻译一下,麻烦您了,今天一天都是您吗?”
“哈哈哈没事,今天白班是我,早9点到下午5点。All monsieur ! (您好,先生……) ”
第二通电话从容些许,我一边接电话一边随手从桌上找到纸笔记录,心中多了些底气和自信,因为能帮助到酒店的服务人员而感到无比开心和自豪。
工作步入正轨,每日坐在电脑前,为来自各方的电话翻译、解决问题成为我的日常。帮助酒店里的法国友人点餐,帮助酒店人员翻译教会法国友人如何连接Wi-Fi,给车站里的法国友人指路,给医护人员提供翻译服务弄清法国友人的身体状况……虽然不似前线人员的工作看起来那么“高大上”,但作为语言服务的大后方,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冬奥会提供着更全面、更切实的语言服务。从一开始担心自己的法语水平不能承担此项重任,到不断学习熟悉并适应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坐在多语言呼叫中心里,见不到电话那一边的中外人员,但是我的声音沿着电话线,来到冬奥会的每个角落。每次听到对方如释重负的“谢谢”,都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为冬奥会奉献了一份小小的努力!
多语人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是交流的纽带,多语人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机械翻译,更是跨文化的沟通,将大家的心联结在一起。这就是我的双奥故事,从小朋友成长为大朋友,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从2008年夏奥会走向2022年冬奥会,从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到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奥运吉祥物看到背后彰显的国家以及北京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那就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吧,一起奔向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谢宛霏
本版青年编辑: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 黄伦伦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 焦淼(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