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1440多天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1440多天,能让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往返地球和火星近七次,能让农民伯伯收获四次……对我这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1440多天,是背了11本国学经典。
背诵国学经典的缘起和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依稀记得最初的快乐源泉是,每天能在爸爸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为我点赞,这成了我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开端。毕竟,被人称赞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以至于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很在意爸爸的微信朋友圈有多少人在关注着我。
我是从《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开始背诵国学经典的。书店里,这类图书有很多版本,我比较喜欢插图版的,因为有拼音和简单的注释。
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不太理解那些书里说的话,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这类话。
可爸爸跟我说,“读书不求甚解”,你现在弄不懂的,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你只需要把它们背下来就可以。好吧,那就背吧。
国学经典很多都是大段大段的,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达方式,我们现代人已经不那么说了,对我来说其实挺枯燥的,一次根本就背不下来。爸爸教给我的方法是,每天只背一部分,短则七八句,长则一两段,时间长了就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记得我曾问过爸爸,别的孩子都不用背诵国学经典,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看起来并不快乐的事情?爸爸只是笑而不答。
但答案很快就出现了。那是我三年级暑假的一个下午,小区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在一起玩成语接龙游戏,后来变成看谁会背的古文多。
结局当然是不言而喻。我在一个个小伙伴惊诧的目光里,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的自豪。我还记得,那天的晚风格外轻柔,那天回家吃的晚饭也分外香甜。
随着背诵的国学经典逐渐增多,篇目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了。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又开始背诵《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古文观止》等,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是很在意朋友圈还有多少人关注着我,因为,背诵国学经典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了。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对国学经典中一些我以前懵懵懂懂的词语,有了真切的感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很多医务人员都奋战在抗“疫”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不就像古人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20年6月,18岁的大哥哥陈祥榕在守边、护边时壮烈牺牲,他日记中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不就是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句古诗吗?
渐渐地,我开始理解国学经典中蕴含的道理,真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国学经典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为祖国能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责任编辑:只恒文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7小学学生 傅相瑞